APP下载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2019-12-30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成绩单第二课堂人文

万 千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一体化体系,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一体化体系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是由人文知识传授、人文素养培植和人文形态塑造等三个层次、两次转化以及其之间的有机联系所组成。[1]将其一以贯之,重点构建由人文知识传授系统、人文素养培植系统、人文形态塑造系统及人文素质教育保障系统构成的一体化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内容。

(一)构建人文知识传授系统

人文知识传授系统发挥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和“第二课堂”课程化教学辅助作用,主要提升学生意识层面,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将学生过去不了解或未系统了解的人文理论、范畴、观点、命题、案例等移植到学生的认知层面,促进人文知识、审美知识与科学知识融合;其由教学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体系、人文讲座体系等构成,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处于入门阶段,为实现人文素质的“两次转化”提供基础知识储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

(二)构建人文素养培植系统

人文素养培植系统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分互认”作用,主要提升学生品质层面,通过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互动,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实践的有机整合,加强学生人文体验,把知识的本质转化为内在素养,把知识中的道理、常识变为学生内在的规则、习惯,促进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内在统一;其由校园活动体系、校外实践体系等构成,作为第二个层次,处于导入阶段,体现着人文素质教育走向深化,是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路径。

(三)构建人文形态塑造系统

人文形态塑造系统发挥“自律与他律”制约作用,主要提升学生行为层面,表现在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对自身的把握、对他的关怀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等方面,通过教育引导、环境影响等,明确人文形态塑造的标准和路径,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使学生具有符合内在素质要求的语言形态和行为形态,展现良好的人文底蕴、艺术审美和科学精神,达到对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的最高追求;其由学分自修体系、校园环境体系等构成,作为第三个层次,处于导出阶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保障系统

人文素质教育保障系统发挥“服务与管理”作用,通过搭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平台,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认证等,加强组织、制度、平台、经费等教育保障,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各要素、各环节、各阶段有机衔接,有的放矢,有典有则;其由教育平台体系、体制机制体系、评价认证体系等构成,为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二、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总体目标

(一)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统计,理工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占总专业数的60%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素养得到提升,能力知识培养基本满足毕业生工作需求,在“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人生的乐观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较多,而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美学”“环境意识”等方面提升较少。理工科学生在合作学习水平上还不够主动,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与写作量”上学生投入时间较少,在“中、短篇课程论文/报告”“广泛搜集文献和数据”“深入引证相关文献和数据”等题项的得分偏低,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参加表演艺术类社团活动的比例较低,沟通与交流存在一定障碍等。

以上问题反映出目前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发展不均衡,学生的文献收集、分析与使用、书面表达、分析理解及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大体总结为:理工科院校以理工科学生为主,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欠缺、人文行为不足以及创新精神薄弱等。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文知识传授、人文素养培植及人文形态塑造等三个层面未能融入本科教育教学之中,特别是未能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未能切实承担人文素质教育责任。鉴于此,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总体目标

面向全校本科生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具备在文、史、哲、艺等方面的认知知识、价值知识和审美知识;在人文素养方面,具备理解历史和现实、尊重社会和他人、反思自我、独立思考、珍惜挫折、沟通合作、勇于创新等方面的人文思想、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在人文形态方面,具有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的积极态度、精神状态、人文方法、人文行为。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艺术审美和科学精神,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见长、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文内涵。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特征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第一课堂之外育人的重要阵地,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服务学校育人中心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面向全国高校的制度设计,旨在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利用人才培养体系之一的第二课堂延伸第一课堂教育链条,差异化发挥育人优势作用,推动第二课堂从过去粗放的管理方式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变。[2]可以说,其是第二课堂活动规范化、内容课程化、形式多元化、评价标准化、认证等级化的成果,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具有目标性

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足以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上,尽可能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相对应,从大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使第二课堂成为课内教学的有效补充。[3]“第二课堂成绩单”看似一张成绩单,而其实质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全面落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更是推进以人文素质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具有规范性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一改以往第二课堂活动“打乱仗”的局面,有利于从过去的单纯“碰运气”式活动开展过渡到“规划”式课程安排,从项目模块、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到网络化数据管理、多元式评价等均向着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从而激励和促进学生参与到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第二课堂项目活动中去,这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为人文素质教育教育提供了良好了制度环境。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具有可评估性

教育是一个由构想、实施、反馈、评估组成的闭环。以往的第二课堂活动都有很好的构想和积极地实施,却即为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估,但由于第二课堂的目标是指向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指向人才评估质量提升,所以,只有当第二课堂的培养效果显性可评估可量化才能体现育人体系的价值。从 2016 年全国首张“第二课堂成绩单”发出开始,所有学生有目的的行为开始有过程的记录,有量化的评估,有等级的评价,这将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四、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理工科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坚持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深度融合,以美育为切入点,追求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一体化体系,即:围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艺术审美、科学精神”这一总体目标,以“人文社会、艺术鉴赏、跨学科”为内容模块,以“人文知识传授、人文素养培植、人文形态塑造、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的内化、人文素养向人文形态的外化”为工作重点,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工作保障,构建涵盖“教学课程、教师队伍、人文讲座、校园活动、校外实践、学分自修、校园环境、平台机构、体制机制、评价认证”等方面举措的一体化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助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人文课程内容

一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机构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建设,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开发新课程,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教学质量;发挥理工院校优势,增设跨学科教研室,挖掘人文元素,推动跨学科、跨学院、交叉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开设跨学科课程,努力构建涵盖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机构。

二是加强人文素质教学课程建设。加强课程设置,划分课程模块,明确学分要求。结合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课程设为人文社会、艺术鉴赏、跨学科三个模块,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限选课等三个类别,将《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在每个模块中至少各选择1门课程,构建包含人文知识、审美知识和科学知识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课程。

(二)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教师队伍

一是配齐配强人文素质教育专兼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决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加大内培外引力度,配齐配强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人文素质学习、培训和调研;优化人文素质教师主体结构,明确人文素质教育职责,构建以“文学、艺术专业教师(专职)—跨学科公选课教师(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课教师(辅助)—外聘客座教授(辅助)”为主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优秀导师库”。

二是提高全校教师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将提高教师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专业教师培训、辅导员班主任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以及学校教职工艺术团和人文类教工社团等活动中,进而辐射渗透到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及党校、团校培训等学生教育教学之中。

(三)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人文讲座内容

一是开展“人文讲坛”。丰富学校人文素质类讲座,将学校人文素质类讲座进行整合归类,分为“哲学与人生”“科学与人文”“文学与艺术”“大学文化与人文精神”“人类文明与青春梦想”等系列,开展人文系列讲座,不断拓展人文知识。

二是实现“人文讲坛”高水平课程化常态化。通过面向校内外征集遴选人文讲座主题和主讲人,将讲坛以课程形式供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行选课,构建“选题选课——聆听分享——考核反馈”讲座模式,打造课程化常态化的高水平“人文讲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人文讲坛”,促使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的内在转化。

(四)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活动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人文活动内容

一是推送阅读清单,增强学生心理体验。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设计为阅读清单并推送给学生,确保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经典著作供学生选读;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及文献资料,撰写读书笔记,召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分享会等,加深人文心理体验。

二是推送人文活动清单,增强学生活动体验。将校内现有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根据功能意义进行统筹整合,依托“易班”平台开展“理工科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诗词诗歌大赛”等活动;设计推送人文活动清单,确保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不同阶段不同形式不同意义的人文活动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每年至少参加1项校内人文素质教育活动。

三是推送人文社团清单,增强学生组织体验。将校内现有人文素质类社团进行功能划分,为人文素质类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制定社团建设方案;增设中华传统文化类社团和跨学科类社团,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和地方文化符号,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举办校内人文素质类作品展;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个人文素质类社团组织,加强人文素养培植。

四是推送人文精品剧目清单,增强学生演艺体验。弘扬大学精神,弘扬地方红色文化,结合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依托大学生艺术团、戏剧社等学生团体,组建创作团队,开展校内外调研采风,精心培育具有校本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特色、地方特色及国际视野的剧目,结合校内现有人文精品保留剧目,通过一届又一届学生不断传承创新,增强学生表演艺术体验,努力打造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展示基地。

(五)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校外实践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人文实践内容

一是集中组织开展校外实践项目。依托社会实践活动,突出“美丽”“文化”“智慧”主题,组建实践团队,开展校外学习调研、文化交流等实践活动,召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分享会,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项人文素质类社会实践项目,促进课堂知识内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实践活动示范基地建设。

二是鼓励个人积极参与校外实践。多形式多渠道及时发布校外人文、艺术、跨学科类的人文实践活动信息,鼓励学生个人结合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利用周末、寒暑假等假期,积极参与社区乡村民族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传统和现代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文艺展览、走进剧场、音乐厅等各类校外优秀文化的学习体验活动,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转化。

(六)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学分自修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自修学分内容

一是明确标准,制定公约。对优良人文形态的行为体现进行明确规定,建立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可行性的行为规范;发挥自律和公约作用,制定《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公约》,增强人文素质养成仪式感,通过教育加强言行约束,为人文形态外化明确方向和标准。

二是制定自修清单,促进行为养成。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各模块内容,制定学分自修清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学业目标和就业方向等,选修自修学分课程,制定自修学习计划,从而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运用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等指导人文言行,促进习惯养成。

(七)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环境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环境保障系统

一是加强校园视觉文化建设。在学校道、楼、桥、亭、池、园等校园人文景观建筑基础上,进行功能划分,整合景观内涵和寓意,突出文化视觉标识,促使学生强化内心准则,呈现出与内在人文素质相符合、与外在人文环境相匹配的语言形态和行为形态。

二是加强校园听觉文化建设。弘扬爱国精神和“大学精神”,在优化学校广播系统和电铃报时系统基础上,指导师生唱好《国歌》《团歌》《国际歌》《校歌》等爱国爱校歌曲,做到会唱、常唱、爱唱,将美好的向往、高尚的精神、坚韧的意志、不懈的追求等人文精神,通过歌词和旋律的美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透学生心田,影响学生言行,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八)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硬件保障系统

一是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线下平台,开展线下教育。整合校内场馆资源,将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以及各二级学院的人文类、艺术类、跨学科类教学实验室,同时加强国学馆、大学生艺术素质实训中心等建设,构建“百室六馆一中心”的线下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场馆开放日”,鼓励学生积极参观学习和亲身体验。

二是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开辟线上教育。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资源覆盖面,结合一体化体系,建立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专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将智慧树等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纳入专题网站,推送文学名著、美学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等优质人文教育资源,同时鼓励师生团队结合“互联网+”新形势,推出一批优质慕课、微课等在线公开课,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多元化。

(九)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机制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软件保障系统

一是成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领导为主任,教务、团委、素质教育教学等部门负责人为副主任,相关部门领导、各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等为成员的“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统筹部署。

二是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和育人导向,通过召开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研讨会等,逐步建立建全人文素质教育从内在尺度到外在标识相一致的合力育人机制、课程建设机制、师资培养机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分互认机制、评价认证机制等联动共享机制,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协同创新。

三是设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专项经费,加强经费保障。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每年申请专项预算用于器材、服装等教育教学物资购置;每年为学生提供育人菜单,实施给清单、给教材、给经费、给导师、给网站、给舞台、给学分、给荣誉等“八给”,确保育人实效。

(十)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认证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评价认证内容

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认证。根据学分自修内容,主要依据教务系统和第二课堂管理系统数据,结合第一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和第二课堂课程学分,整合第一课堂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成绩和第二课程人文素质类成绩,开展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及人文形态(即知识、能力、素养)的量化评价和等级认证,其结果将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并将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逐步完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认证。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需要第一课堂人文知识的传授,其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行为塑造,以及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的内化、人文素养向人文形态的外化等则更需要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来获得。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科高校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的重要内容,而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是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重要保障,对于探索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一体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成绩单第二课堂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成绩单的妙用
人文社科
糟糕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