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19-12-30关家玲李绍伟

煤炭高等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关家玲,李绍伟

一、“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特别强调:“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和价值指向。它强调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底色和立德树人宗旨。“课程思政”突出课程建构精神的育人内涵,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目标价值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2]。

在这种新时代教育教学背景下,许多学者和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外语“课程思政”进行了相关研究。文仲莲对如何加强外语课程思政教育及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3];基于本校的教学实践,崔戈对外语“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体系[4];汪承平、胡玉明和陆秀东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并对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建议[5]。

基于“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和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本文将以大学英语课程为研究对象,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系统设计、逐层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英语语言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实现英语语言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融、协同推进。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条件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属性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其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深入挖掘其“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使其成为“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和肥沃土壤,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知识建构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基本前提。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时间跨度长,一般长达四个学期,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比较持续的交流和互动;大学英语教学受众面广,多数高校几乎覆盖全体学生,课程质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广泛。所以,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既有天然优势也势在必行。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价值性,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有效载体。从工具性角度,大学英语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从价值性角度,大学英语教学往往通过一系列经典课文研读实现,教学素材的选择都经过严格甄别,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因此,通过课文诠释来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就内在地包含了价值理念的传递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再次,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和交叉性,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育人氛围。大学英语隶属于人文学科,其浓厚的人文气息能够给学生深切的感染,是提升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重要平台。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丰富,其教学素材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习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深刻体验和增强蕴含其中的丰富人文内涵与科学精神,促进思想品德和综合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

诚然,如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有着实施“课程思政”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在有些方面依然存在脱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融合。其原因如下:

其一,有些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相对欠缺。课堂教学偏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往往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语言测试和获取各种证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语言教学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忽略了学科本身的立德树人功能和对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引领和培育,客观上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影响力。

其二,有些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功利化动机较强。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测试、过级、求职以及其他方面的个人发展,忽视学习过程中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养成与提升。这种功利性对待英语语言学习的心态,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潜在障碍,导致英语课程的育人渠道不畅通、不充分。

其三,大学英语教材文章的选取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涉及到哪一个学科领域,大学英语教材文章的选取都与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尽管大学英语教材所有文章都经过严格的甄选,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教材选取的文章一定程度存在单向度失衡现象。目前教材内容大都是以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为背景,西方文化元素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诠释和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扬。这种文化素材的失衡会削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既不利于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也不利于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和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能够引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本质特点和教学规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重在价值观念的有效融入,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应坚持“显性与隐性结合,输入与输出并举”。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强调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此为其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体现在结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开发、活用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以多元化的方式嵌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拓宽德育实践平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教学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渗透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思想品质的同步提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首先强调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听、读等方式向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文化知识的输入;同时要注重引领学生完成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过渡,利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及相关的英语表达传播输出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搭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的文化适应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和基础,输出能促进输入的内化和吸收。

“显性与隐性结合,输入与输出并举”的教学理念使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更具现实性和穿透力,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教学理念具有定位、引领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则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按照教学活动的进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及实施方法,即“课前挖掘导入、课中拓展渗透、课后内化迁移”的逐层推进路径。

1.课前挖掘导入

课前的教学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依据课程标准,教师首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整合教学资源,以语言知识为载体,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确立语言教学重点和德育主题;其次要将语言知识训练与德育主题浸润有效融合,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创建包括文本、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优化设计启发式问题,供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6:Unit 1 为例。该单元主题为“科学家”,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数学家、经济学家约翰·纳什和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以前者为例,笔者通过研读和整合教学资料,对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包括:

阅读课文:The Lost Years of a Nobel Laureate(有关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故事)

观看影片: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约翰·纳什为该影片男主角原型)

思考问题:

a.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obel Prize awarded to Nash?

b.What do you think makes a true scientist?/ What qualities are scientists supposed to possess?

c.What do you know about any famous scien⁃tists in China? 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the great scientists?

通过预习课文内容,学生获取对科学家约翰·纳什的总体了解,影片《美丽心灵》与课文内容互为补充,学生可以更为直观深入地了解约翰·纳什对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因疾病折磨而遭受的种种痛苦。思考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由个体(约翰·纳什)延及一般(中外科学家),于无形中引领学生思考本单元德育主题:对中外科学家优秀品质的认知及学习,如丰富的想象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历经磨难却依然坚毅执着的精神等。

课前教学活动的挖掘导入,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启发学生对德育主题的探讨和思考,为课中活动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中拓展渗透

教师以课堂为主要场所,精心设计课中教学活动,营造德育教学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学互动,使语言知识传授与思想熏陶同向同行,相得益彰。

教学活动始于英语词、句解析。在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发掘蕴含于英语词、句中的“思政”元素,使语言技能的学习更富内涵和深度。随后,结合篇章内容,适时引入国内外热点问题、经典案例,设计安排中西文化对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或演讲,对异域文化进行系统的认知和了解,并对本国文化进行审视和思考,提升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关联日常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对相关主题进行自我剖析和思考,于潜移默化中将“课程思政”融于内心,融于生活。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6 中的Unit 5 以学术道德为主题。该单元课文A:Falsi⁃ty and Failure(弄虚作假者必败),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对学术界的各种不端行为进行了审视并提出:学术界的监测体系和计算机查询系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弄虚作假必然导致失败。在生活中,尤其是最近几年,各种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对学术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因此,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学术道德和诚实有信)与生活实际有很高的契合度,也是融“课程思政”于课堂教学的大好时机。

课堂之初,引入道德(ethics)、道德行为(ethi⁃cal behavior)、学术道德(research ethics)等相关术语的定义及内涵;提炼总结文中出现的与伪造、剽窃等相关的英语词汇(文中出现了20 余种表达形式),使学生获取丰富的词汇信息及其蕴含的价值内涵,为后续的语言输出储备能量;观看TED 演讲:谈论我们受干扰的道德准则,进一步讨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结合课文,以文中十余起经典案例为切入点,设置相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将相关的德育元素(学术道德)进行自然渗透。问题如下:

a.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riter’s belief that falsity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failure?

b.Why do you think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get involved in fraudulent research in spite of the obvi⁃ous danger of being exposed?

c.Why should w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honesty in the daily life?

d.What suggestions can you offer to prevent frau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以上问题的设计兼顾了学术不端的起因、后果、杜绝方式等问题,通过课文学习和引申探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和学术造假的危害性,反思学术造假的诱因和影响机制,告诫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确立诚实有信的主流价值观,脚踏实地,潜心研究,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是,课中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实现语言与德育并举,达到语言知识与价值体系的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3.课后内化迁移

布置课后任务是实现语言知识和“思政”内容内化和迁移的重要阶段。遵循“显性与隐性结合,输入与输出并举”的教学理念,课后任务的设定也应该兼具语言知识的训练和思政元素的融合,以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方式循环呈现,反复操练。具体而言,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包括:

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课本配套的综合练习,这是进行课堂内容巩固和迁移的基础。综合练习的素材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词、句、篇的语言操练,诗歌欣赏、名人名言、幽默笑话等输入型材料,也有翻译、写作等输出型练习。多样化的练习更加有的放矢,更有利于对课堂内容进行内化迁移。

为了提升学习的实时性和趣味性,教师汇总补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时政报导、视频资料、热点词汇等资料供学生课后使用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热情。

安排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个单元的内容拓展和汇报任务,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汇报的形式由学生灵活安排(如采用PPT、角色扮演、模拟采访、模拟辩论等多种形式),鼓励创新。小组的拓展活动与课本内容互相联系、互为补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学生对单元内容(语言知识、“思政”元素)进行更加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引导学生汇总所听所读,用所学语言知识点拓展单元主题,提炼形成演讲稿或读书笔记,进一步剖析、归纳案例材料中的德育元素,使之逐步迁移内化于个人的日常思想和行为之中。

综上所述,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教材中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思政”元素得以整合、渗透、内化和迁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得以提升,教师也能从中体验到职业的责任感和幸福感,从而形成更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展现英语课堂的无限活力。

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寻求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多形式的评价体系,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语言技能和综合素养。就评价内容而言,转变传统的单纯考核语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模式,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情感体验、人文情怀等多方面的因素纳入评价范畴;评价方式结合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促使学生对学习进程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在考试测评、老师评价之外,引入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等方式,增强学习动力,促进良性竞争。具体而言,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引入激励性评价和惩戒性评价机制,将二者进行综合考量。

根据笔者学校的课程要求,大学英语课的综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占比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比70%)。“课程思政”元素的考核更多地体现于平时成绩中。教师设定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需要兼顾知识与能力、情感与素养。具体如下:

引入激励性评价机制,对课堂积极发言、踊跃参加与课程有关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家教、国际会议的志愿者、创立英语学习网站或公众号)等都会给予相应的奖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单元主题的拓展活动展示,根据展示的内容、质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成员的合作表现等,由教师、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定,进行激励性评价,纳入平时成绩。激励性评价机制的意义在于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加重视日常学习过程,克服唯期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功利性学习心理,融努力于日常学习的点滴中,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课程的评价机制,仅仅依靠激励也难免会有失偏颇,因此,激励之余也需要规定某些惩戒性措施,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无故旷课、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等将会被扣减平时成绩。此外,日常学习中,学生如果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也在严肃地惩戒范畴之内。比如,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批改网)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写作作业,强调作文的原创性,设定合理的重复率,如果超出设定的重复率(网络系统会自动显示)或者存在明显的抄袭现象,教师对学生予以批评警示,同时进行成绩的扣减。需要说明的是,惩戒性措施意在警示而非处罚,教师需要事先做出说明并及时进行提醒,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遵守教学秩序,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

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反面的警示,学生能够做到心有所向、心有所忌,会以更加积极严肃的态度投入到日常的课程学习,实现语言技能和自身修养的双丰收。

六、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发挥语言课程的载体作用,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大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德育的感染与渗透,将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与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互相融合、共同促进,真正实现英语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