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和实践路径
2019-12-30杨浩英
杨浩英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凝结了革命文化的精华,在与时俱进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由此可见,红色文化在国家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是一种优质的育人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为原则,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运作机制、具体路径,发挥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的功能,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内在逻辑
从文化育人的视角来看,文化育人的过程就是文化“化人”的实践过程。“化人”就是以特定的文化来塑造人、熏陶人、培养人、武装人、引导人,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1]文化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对个体发挥着推动、促进、影响和引领的功能。简而言之,“文化育人是指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使社会文化转化为个体文化,从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的过程。”[2]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为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由此可见,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的共同点都指向“人”,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人的发展。先进的文化资源通过先进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对人的身体、心理、思想、意志和信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宝贵资源,它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以及高尚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较高的政治站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先进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能够引领时代思想潮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政治观,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尝试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来把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内在逻辑,理清两者间的关系,从而科学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作用。
1.文化继承:推动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形成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5000 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而不懈奋斗所形成的文化成果,承继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精华和精神文明,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对于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治国安邦、治国理政等思想理念带有肩负国家和民族责任与义务的烙印,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关心国家政治和时代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补充大学生的精神之钙和提高政治意识。二是,优良的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给大学生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辛过程、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对国史、党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动了解和深刻领悟,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
2.精神激励:加强大学生政治情感
红色文化资源“彰显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民奋斗的根本宗旨、坚毅的奋斗品格、崇高的革命气节等红色革命文化特质。”[3]52-53“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培育了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精神。”[3]62无论是在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各个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培育了丰富的红色基因,铸就了强烈的精神信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崇尚敬仰、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对革命事业的伟大奉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为国家利益和理想信念不怕牺牲、敢于开拓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是中国人民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不竭精神动力。从这个方面来讲,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激励作用对深化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和政治内化,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推动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使得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3.道德示范:强化大学生政治行为的践行
“红色文化承载、传导的文化因素符合德育的目的、人物、原则和内容,是一种现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4]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记载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的英雄模范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而奉献自己、英勇斗争、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的英雄事迹传递着远大的理想信念、优良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等道德行为和道德思想,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起着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这些鲜活的素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优秀的价值标杆,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独特载体,具有鲜明的思想品德教化功能。其一,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的人、事、物、像,是推动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动力源泉。这些深厚的红色基因能够激发大学生对革命先烈取得丰功伟绩的强烈精神震撼,在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有助于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完善人格。其二,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道德教化功能是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基础。红色文化资源表征出来的道德理想、道德抉择和道德原则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感悟到树立政治抱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投身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中。
4.理论指导:帮助确立大学生政治信仰
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资源。它创造性改造了传统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在创新中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质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基因。新中国成立70年取得的巨大成果,以铁一般的事实向人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对于中国及中国人民的积极意义。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人民找到了救亡图存的理论武器;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纲领等,有效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继续对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红色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源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明:正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发展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了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指导中形成的优秀成果;能够以活生生的事实给大学生展示其理论指导的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和重要性,推动大学生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任何挑战与诱惑面前始终能够保持应然的政治立场,履行应然的政治角色责任。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运行机制构建
如前所述,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打开了新思路,开拓了新视角。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全过程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但政治信仰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规划性的培育。只有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境况,遵循青年认知规律、文化传播规律、政治信仰培育规律,以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把握社会环境制约性、立足实践活动基础性为根本,本研究构建了“三维一体”的机制(见图1)。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社会环境制约性、实践活动基础性三者互为原则与前提,共同服务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
1.以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为原则,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的生动化、规范化和生活化
从主体性视域出发审视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全过程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效果的关键。关注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主体性发展需要立足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个体需求。(1)将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素材、教育情景和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2)将红色文化资源规范化融入文化传播全过程。秉持全面、准确、客观地呈现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原则,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要义进行准确的传播,增强大学生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精神价值内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他们的政治认知。(3)将红色文化资源生活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全过程。着力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特点与需求,红色文化资源的形式符合大学生的生活规律与喜好,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满足大学生的生活追求与期待,使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大学生政治生活的精神滋养,在润物无声的教化中强化他们的政治认同。
2.以把握社会环境制约性为前提,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过程实际也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正确把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着力创建和优化政治信仰培育客观条件,是有效推动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重要前提。(1)将红色文化资源科学性融入意识形态工作全过程,更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途径与方法,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科学真理、崇高思想,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认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理性。(2)将红色文化资源针对性融入地方政治宣传全过程,创建良好的政治社会生态。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各地,内容丰富且多样。挖掘与梳理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具体的资源特性以及当地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针对性的创造性转化,强化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过程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作用,有助于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3)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构建红色特征的文化育人环境。其一,将红色文化资源选择性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实物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观念。其二,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打造大学生校园政治培育活动体系。其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典型榜样,推动学生自我教育,实现政治信仰自我培育。
3.以立足实践活动基础性为原则,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的实践性、传播性和传承性
(1)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形成长效机制。充分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学校—地方—社会”一体化的政治信仰培育实践基地,搭建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实践平台,拓展政治信仰实践范围,营造政治信仰培育的宏观社会环境,推动大学生政治信仰行为实践。(2)将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性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形成全方位育人空间。其一,强化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团队素质建设,提升红色文化在政治信仰培育实践中的影响力。其二,搭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扩大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广度,拓展政治信仰培育空间。其三,注重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策略合力作用,创新传播载体,构建传播平台,打造全面性积极传播影响源,提升政治信仰培育实效性。(3)将红色文化资源传承性融入政治文化建设体系中,做强文化育人体系。其一,拓展红色文化的研究场域,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推进红色文化实践研究,扩大红色文化研究广度。其二,构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青年志愿者服务机制,延伸文化传承平台,拓宽实践育人途径,提高文化实践育人、文化传承育人效果,强化大学生政治意志。
“充分发挥培育机制的实效性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支撑、学校为动力、群众为基础的传承和参与的整体协同机制。”[3]95学校、社会、家庭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都是大学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主体。因此要保证运行机制构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充分发挥上述三个影响主体的主动性以及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功能,同时结合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三维一体”机制,建立起协同合作育人的政治信仰培育网络。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实践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离不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特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影响主体出发,以发挥大学生在政治信仰培育中的主体能动性为原则,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探索与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实践路径,才能使培育过程更具实效化和科学化。
1.从学校作为教育影响主体因素出发,发挥学校在政治信仰培育中的各方力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全过程
主要从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实践教育、教师队伍四个方面着手。
(1)推进课程育人建设。秉持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原则,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中,丰富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自主性、政治理想追求自觉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化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转化为直观、可视化等感官性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素材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接受度;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化融入教学情景创设,增强红色文化情景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效果。此外,创设红色文化选修课,设计红色文化资源专题课程教学,拓展政治信仰培育课程体系,筑牢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影响力。
(2)拓宽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从显性教育活动着手,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宣传文化建设,传递红色文化资源在政治信仰培育中的积极影响和导向作用。包括以下:物质文化(建筑设施、文化景观、形象标识、生活场所);制度文化(校规校纪校训、社团管理制度、学生综合测评评价制度、优秀典型评价制度);活动文化(教育讲座、影视节目播放、音乐会、新闻报道、专题报告会、红色文化研讨会、红色文化主题日活动、班级活动、红色经典阅读);宣传文化(宣传栏、广播、校报、宿舍布置、红色文化育人网络平台)。另一方面,从隐性文化传播途径着手,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文化育人“浸透效果”。其一,创设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达,掌握红色话语权,把握红色“语境”和红色“语场”,营造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氛围”,实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精神要义和核心价值的自觉吸收、自觉消化,从中感悟红色政治文化的魅力。其二,从活动场所、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载体来开展红色文化政治信仰传播,推动大学生群体积极开展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活动,突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政治信仰培育中的引领价值和激励价值。可以归为隐性传播载体的有:道德实践活动(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道德宣传日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节庆日典礼、各类仪式活动等。
(3)加强实践教育。其一,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政治信仰培育规律,建立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方案,形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从实践体验到信仰行为的系统性教育机制,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政治信仰培育提供全过程的机制保障,保证实践育人的效度。其二,结合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关键期特点和需求,建立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实践档案,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机,提高实践育人成效。在培育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探究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解决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期、迷茫期等问题,形成阶段性专题化教育素材和教育方式。在培育实践内容方面,凸显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采用贴合他们心理发展和信仰树立的实践内容。如结合红色文化资源,用好“微传播”媒介,推进“微行为”实践,通过一个故事、一张图片、创设一个视频、设计一个标识、演唱一首红歌等“微”形式来激发大学生参与政治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实践感悟中升华思想境界,提升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担当。其三,要注重大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以及他们的成长背景,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化融合,在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把发挥大学生个人优势与个人兴趣、个人期望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在统一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实践中,使实践模式、实践素材、实践途径最大限度推动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自主发展。
(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其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文化、理论、育人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建立一支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教育观念先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先行者、指导者和示范者。其二,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构建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教育者与“思政课程”专业教师的育人团队,鼓励多学科团队合力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推进教师团队开展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项目探究,提高政治信仰培育有效化。
2.发挥社会在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
主要从社会文化环境构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社会实践资源运用三个方面着手。
(1)营造红色文化自信的社会环境。从宽领域多层次着手扩大社会文化环境育人范围,营造浓烈的社会文化育人生态。其一,加强学校所在地社区环境布置,推动红色文化思想进社区,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主要源泉,让社会文化构建与红色文化传承成为大学生实践和学习的重要平台,丰富大学生政治信仰培养的内容。其二,强调城市文化氛围营造,搭建城市红色文化宣传载体,从广告、宣传栏、标识等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并拓展城市文明建设主体的参与度,大力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文明城市、文化城市的打造过程中来,使他们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为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构筑强大的影响力。
(2)加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力度。其一,发挥政府宣传的正向作用。从政府形象塑造、政府治理能力水平提高、政府对于政治文化的重视、政府关于政治社会氛围建设的投入等方面着手提升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和期望度,形成积极的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度和信心度,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其二,立足信息技术时代需求,加大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构建网络式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做好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主流媒体平台和新闻网站,结合时政热点,突出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通过动画、电影、文艺表演、诗歌、游戏、竞赛、征文等多种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在网站上,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拓展红色文化资源隐性传播策略的广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打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阵地。
(3)搭建大学生政治信仰实践社会平台。其一,运用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来创建政治信仰培育教育基地,建立“社会——学校”一体化政治信仰实践联动机制,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坚实的保障。其二,大力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和红色文化事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建立地方红色文化部门与高校育人的机制,推进高雅文艺进校园、红色文化产业入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政治信仰活动内容。其三,建立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学习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现场教育实践的机会,丰富实践教育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的关键影响作用
主要从家校合力教育、家庭生活价值导向、家庭文明建设着手。
(1)构建家校文化育人合力教育体系。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建立家校合力育人体系。学校根据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规律,从家校育人内容、方法、途径和措施等方面渗透红色文化资源在其间的隐性教育功能,以专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包括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成长规划等专题内容,采用“家校日活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等校园展示活动,以线上作品参赛、线上讲座、校园频道等模式推进红色文化精神进家庭,推动学生家庭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各项活动与宣传,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建立家庭文化育人价值导引机制。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道德价值追求、人格品质、生活作风态度等导向作用,加强大学生家庭生活价值导向的正确引导。根据每个大学生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的差异,加强对学生家庭生活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家庭文化育人现状,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育人价值导引机制。学校根据大学生的成长档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深化家庭育人文化的指引和指导,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红色经典故事家庭阅读本”等资源载体的宣传,发挥家长运用红色文化育人的积极性,大力鼓励家长发扬家国情怀的优良传统,结合红色文化资源的人民性和道德性,自觉加强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3)强化家庭美德示范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优秀中国革命道德,突出了社会新风、新型家庭关系、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将这些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家庭文明建设在大学生成长发展和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突出家庭成员的榜样示范。学校在这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成长背景的掌握,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了解,建立含学生个体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理想形成的过程性家庭反馈机制,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动态及其他们生活成长的环境条件,从而作出相应的教育引导和教育激励。习近平曾经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5]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合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离不开家庭文明建设,搭建家校合力教育平台,推进家庭红色文化传承传播,鼓励家庭发挥育人作用,推动家庭参与政治信仰培育实践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先进的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全过程,通过资源载体、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育机制、实践育人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能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环境,激发他们政治信仰培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