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探析
2019-12-30曾小军黄大乾
曾小军,黄大乾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应用型高校的大力发展,以培养社会紧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民办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的关键,应立足于人才培养,推动培养方式、管理方式和学科发展方向的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民办本科院校核心职能和转型的主要任务。由于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向公办本科高校趋同的现象,重规范、轻应用,导致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和差异性不够,这就需要通过协同创新,整合“政校行企”各方创新主体的力量来加以解决。其中,观念协同是前提,知识协同是关键,组织协同是保障。民办本科院校惟有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方能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一、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1.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民办本科院校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大,转型升级任务迫切。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创新驱动、人才为本”等基本方针,强调创新处于制造业的核心位置,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系统创新,以期成为制造业强国[1]。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便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就人才需求结构比例而言,世界制造业强国一般为:拔尖人才占5%,研发人才占30%,技术技能型人才占65%。以德国为例,其工商界1/2 的工业经济师和2/3 的工程师都是由应用技术大学培养[2]。我国现阶段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仅占就业人员的20%,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仅占5%,而职位空缺与求职人数之比超1.5:1,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比例超2:1,已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问题[3]。随着制造业强国战略的推进,社会迫切需要发展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以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确立培养有别于研究型和单纯技能型人才、能迎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且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诉求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所需人力资源的主要输送来源。按照教育部规划部署,全国地方本科院校中应至少有50%以上的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4]。在教育部的推动下,35 所地方院校在2013年6月组建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成立了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参照《指导意见》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配套实施意见,并把民办本科院校纳入了转型发展的试点范畴。如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包括广东白云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等民办本科院校在内的地方院校开展应用转型试点。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应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致力于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民办本科院校通过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依据
1.民办本科院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任务
当今世界,知识创新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早期线性封闭式的创新模式也逐渐被非线性开放式创新模式所替代。高校与产业界的协同创新是非线性开放式创新的典型模式,与国家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是世界各国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知识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助推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进而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协同创新”理念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意见》,强调以“人才、学科、科研”为中心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随后我国各部委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特别是2015年和2016年发布的政策文件占了近十年来的50%,说明国家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我国已进入协同创新的攻坚阶段[5]。因此,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能力,就成为了民办本科院校提升学校整体创新能力的根本任务。
2.符合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律和转型发展要求
民办本科院校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对接产业、强化应用”的办学定位。可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民办本科院校的应然使命和核心职能。由于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难以通过传统课堂教学来加以培育,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6]。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的协同学习,使学生通过传统理论知识传授获得显性知识的同时,还能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内隐学习,获得默会知识和创新技能。目前不少民办本科院校因办学经费短缺,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不充分。民办本科院校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平台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训练。此外,《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应“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与增长点”。这也意味着,通过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包括民办本科院校在内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3.国外高校为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欧洲应用型高校很有特点。荷兰应用型高校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往往将实践导向研究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与公司、机构在地方、地区、国家乃至国际层面保持科研合作关系,并让学生参与到这些研究中,开展应用性研究,共享知识和开发新知识。在法国,任何人、任何企业拿到政府的课题都必须到大学去完成,所以参加课题的那些人,自然就成为了大学的教师。在德国,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双元制”主要在本科层次进行,“双元制”本科专业数量大幅度增加,约占德国高校本科专业的1/4[7],德国高校教师还可以自己创办公司,使大学、企业、教师、学生真正融为一体。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方面,美国私立名校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颁布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促使本科生通过参与各种科研活动来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四年的求学期间,全体本科生至少有一次机会与教师合作,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继麻省理工学院之后,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也出台并实施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斯坦福大学1994年还成立了本科生研究项目办公室,鼓励院系以高新企业人才创新力孵育为切入点,设计相关选题带领学生开展研究,并向学生提供研究资助,为硅谷培育了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2000年以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已经成为美国各大高校的普遍做法,演变成美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8]。
三、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选择
1.观念协同
观念协同即促使民办本科院校各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转变观念,达成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识。目前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惯习仍然很普遍。不少民办本科院校的校领导来自公办院校,习惯运用学术型思维办学,与企业领导以利润为导向的应用型思维分歧较大,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空间与程度。因此,要想实现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创新,民办本科院校的校领导与企业界领导应首先实现观念协同,共同认识到协同育人有利于实现双赢,从而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为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产学合作双方在观念上的相互认同感越强,就越容易形成共赢的心理预期,合作关系也就越持久[9]。此外,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协同育人意识,习惯于知识的传授,常常忽视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使教师认识到教学方式转型的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精心设计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的打造,实现知识传授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民办本科院校各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也应该认识到学生能力培养不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辅导员的工作,而且应认识到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人人有责,进而达成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共识,树立全员参与、全过程服务管理的意识。民办本科院校还应努力转变学生观念,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能力比学历更重要,提高学生参与实习实训和科研攻关等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目前许多企业尚缺乏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因安全责任、管理难度等问题,对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训活动没有主动支持、积极配合。事实上,“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能否从外界获取各种创新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10]。因此,企业应认识到从高校获取创新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协同育人所产生的集成效应,培育企业后备人才和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2.知识协同
知识协同是指通过师资合作与科研攻关构建联合培养机制。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需要构建知识协同机制,实现知识的增值,才能提高产学研各方创新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知识协同依据知识互动的正式化程度、人员接触方式、隐性知识的转移等,可以区分为专利许可、学术创业、联合开发、通过项目培养学生、人员交流、共同参与会议、非正式研讨等16种形式[1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团队互动,才能促进知识在不同机构之间的流动和提升科技创新绩效[12]。由此可见,民办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师资交流以及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形式也属于知识协同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利于实现知识的流动增值,提高协同创新绩效。
目前,民办本科院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岗位技能训练,难以担负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型的重任。民办本科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师资的交流力度,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由于民办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不及政府、企业及公办高校,招聘业界人士到民办本科院校担任专职教师的难度较大。因此,可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加大薪酬激励和责任担当,吸引企业的优秀人才,建立一支以企业优秀高管人员、优秀技术技能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要通过教师聘任、评价制度改革,重视教师的行业经历、实践能力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积极推动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科技攻关等研发活动,积淀实践经验与技能。如广东白云学院在2017—2018 学年选派了76 名教师假期赴企业、行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占专任教师的8.3%,比前一年同期增长5.7%;学校现有专业课专任教师772 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280 人,占专任教师的36.2%,比前一年同期增长2.5%,比例逐年提高。
有学者认为,“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科研创新活动训练”[13]。目前民办本科院校教师普遍缺乏高级别的课题,使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含量不高,学生缺少参与高精尖科研项目的机会。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产学研的科研合作,依托学校人才优势和多学科优势,开展知识协同创新,以攻关项目为载体,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得到行业/企业科技大师的有力指导,在助推行业企业知识创新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较高层次的纵向课题还未对民办高校开放申报,也对民办高校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能从扶持民办本科院校加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较高层次的纵向项目逐步向民办本科院校开放,使学生有机会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为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3.组织协同
组织协同是指要打造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目前主要的教学载体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传递—接受”式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实践应用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因此,迎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诉求,民办本科院校应积极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联合平台,实现政产学研组织协同。组织协同育人平台可以是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研究中心、实验室、创新创业园等实体组织,也可以是扁平化科研团队等虚体组织。如广东白云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整合校企双方资源,组建产业学院;校企双方组建了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承担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任务,开展课程学习评价和共同开发教材,协同培养学生;目前与企业共组建了13 个产业学院,其中曙光大数据学院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建设项目。
广东白云学院目前还与2 000 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 133个,包括百度(中国)广州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厨房电器有限公司、蓝月亮(中国)有限公司、广东伯朗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次性可容纳实习生6 000 余人。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会计学院作为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首批院系,在广东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支持下不断开拓实习基地数量、深化合作方式和提升合作对象层次,扎实推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已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等地的事务所、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了54个实习基地,每年可提供实习岗位600 个,覆盖面达到了学生数的75%;该实习基地还建立了“实务导师制度”,为每名学生配备实习基地及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员为实务导师,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在职业规划、校外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推荐就业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在学生实习期还推行“1+1+1”导师制,即为每名实习学生配备1 名企业导师、1 名专业教师和1 名辅导员,为学生实习提供全方位指导。此外,民办本科院校还可与名校共建网络远程教育平台,校企合作共建成人学历教育平台,支持行业/企业在职人员学历提升[14]。
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的“三螺旋”理论认为,“高校、产业与政府既独立又融合,必须追寻高校—产业—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三者在交融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合力”[15]。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民办本科院校应积极整合产业界和政府的力量,利用好产业界和政府的资源优势,提高协同育人的成效。首先,民办本科院校可以利用组织协同育人平台这一载体,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产业界人士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实现课程教学主体、内容与形式的突破与创新。借鉴德国经验,加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企业具体工作或问题的比例,并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上实行双导师制,使学生能够得到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共同指导;对参与组织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师生提供激励与约束机制,如规定导师晋升职称或职务需要完成协同育人相关指标,学生毕业需要完成协同创新训练学分等。其次,政府应为组织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提供财政资助。建议政府设立专项经费,以实训基地建设费用或科研团队建设经费等形式,专款用于支持民办本科院校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政府应出台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民办本科院校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政策措施,如给予接纳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实习的单位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收、专项补助、减少工业园区租金等,从而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民办本科院校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政府还可与高校、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业园,免费提供给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最后,企业应为组织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提供场地、资金和人员支持。企业要不断改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场所的工作条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科研攻关奖励基金和课程开发基金,使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带领下参与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等应用性实践;把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反哺到教材建设当中,使民办本科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