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国结硕果 异域香益浓—— 黄梅戏作曲家王世庆夫妇的艺术人生

2019-12-30吴功敏

黄梅戏艺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唱段黄梅戏唱腔

□ 吴功敏

音乐不分国界,没有种族、贫富、尊卑、贵贱;音乐之于人,如同阳光空气和水,它涵养了情操,洗涤了心灵,提纯了情感,升华了境界,使得人的生命更加丰盈多彩。音乐家用音符旋律塑造人的灵魂,开启人类智慧之门。

机缘巧合识黄梅

资深黄梅戏作曲家王世庆,就是众多优秀音乐家群体中的一员。长期的艺术实践,他不仅在黄梅戏艺术园地,不辞劳苦、精耕细作,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在黄梅戏音乐界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一片江山。还藉旅居新西兰之机,利用自身扎实音乐功底,深厚积累,开阔的专业视野,多才多艺的强项,兼容并蓄,跨界演绎,兼具音乐创作、指挥、演奏、导演、表演等职能,借用多种形式,传播黄梅戏艺术。他以多面的文艺特长,组建乐团,丰富华人文化生活,还积极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华人圈乃至当地社群中,名声鹊起,反响强烈,有口皆碑,赢得了人们尊敬拥戴,获得了众多荣誉头衔,还以优秀华人代表身份,受到了应邀访问新西兰的习近平主席的接见、拍照留念。为安徽,为家乡黄梅戏,争得了荣誉。消息传来,一时间街谈巷议,传为佳话。

王世庆家乡山东,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当地农村活跃着京剧社、秧歌队。春节时,村村放礼花、扭秧歌,异常热闹。王世庆特别喜欢敲锣打鼓,还学唱京剧,学拉二胡,传统艺术潜移默化地熏陶,濡染、启蒙,小小年纪的他一身的文艺范儿。13岁考进德州一中后,他担任指挥,教同学唱歌,获得年级比赛第一名,被选为文娱委员。他的音乐天赋,被在德州一中工作的安庆籍音乐教师马继杨发现。马老师让他饰演黄梅戏《打猪草》里的金小毛,同台演出的还有黄梅戏《打桑》、《拾棉花》、《夫妻观灯》小戏。马老师回安庆黄梅戏训练班任教后,举荐征召了王世庆。五十年代末,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风靡全国,少年王世庆,被七仙女忠贞于爱情,至死不渝反抗封建强权的精神和董永卖身葬父感天动地的孝心所感动。尤其是那朗朗上口、悠扬婉转的音乐唱腔,叩击着他的心灵,他深深地爱上了黄梅戏。他应召来到了人地生疏,离家千里之遥的安徽安庆艺术学校音乐科学习,从此,他义无反顾、满怀热情地投身到黄梅戏艺术中。

艺校学习期间,因为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一直是班级重点培养对象。老师让他学扬琴、小提琴、乐队指挥——司鼓。他学习勤奋刻苦,如海绵吸水般,如饥似渴地吮吸着黄梅戏音乐乳汁,恭敬勤勉地向老艺人学习传统唱腔,认真记录了大量黄梅戏原生态优秀唱段,为以后的黄梅戏音乐创作,夯实了传统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试锋芒引关注

艺校毕业后,他分配在汇聚了艺校三届各专业优秀学生的黄梅戏剧团青年队工作。青年队群体勤学苦练的拼搏精神,扎实精湛的专业功底,讲究规范的演出台风,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强烈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充满豪情壮志的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般地朝着既定目标大步前进。

在藏龙卧虎实力强劲的青年队,王世庆毫不逊色,依然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甫一工作就担任了乐队队长及剧团团委。他比其他同学稍年长,有着山东人豪爽义气、乐观热情的特质,为人随和礼貌谦逊厚道,处事成熟沉稳内敛低调,在同学眼中,是一位令人尊敬信任的兄长。他的经历与大多数同学相同,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却令人望尘莫及。性格即命运的名言,印证了他的成就,得益于他良好的修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优秀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他不同凡响的人生。

在专业上以司鼓为主,兼拉二胡、小提琴。除了司鼓, 演奏、作曲一样不落,样样做得有声有色,受到同行交口称赞。 因为常年演出,学习的时间被排戏演出挤占了,为了提高音乐修养和创作能力,他惜时如金、见缝插针地学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歌剧的精华,众多名段倒背如流。在音乐理论上,他还系统地学习了作曲法、配曲法( 唱腔设计) 、多声部写作、和声、配器和复调等。六十年代中后期,现代京剧在音乐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为黄梅戏音乐创作的继承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学习的方法和多种技术手段。五十年代末,他就能独当一面地承担大戏《金钗记》、《虹桥赠珠》司鼓了。

在多年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又有了音乐理论的补充积淀,音乐创作能力显著提高。1964年为《彩虹》谱曲,演出后广受好评,安徽广播电台播放了此剧,深受听众欢迎,产生巨大反响,影响遍及东南亚。听众纷纷来信索要《彩虹》的曲谱。之后,又为一些现代戏谱写唱腔,并参加了黄梅戏《海港》等剧目的音乐创作。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段时间,由于政治原因,戏剧界在剧目创作、音乐、表演等方面,方法、规则、技巧、理念缺少规范,既有的传统样式被颠覆,新的规制尚未形成,大家都处在一种无所适从、莫衷一是的观望状态。1973年,《人民日报》报道了毛主席观看湖南花鼓戏时,要求地方戏要保持地方特色。如同黑暗中看见了一盏指路明灯,他顿时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很快悟出了该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的辩证关系。思路泉涌、一气呵成地写出了创作剧目《小店春早》的音乐唱腔。此剧一经演出,便引起轰动,唱响了大江南北,名噪一时。几乎所有的黄梅戏剧团和部分文工团都演出了此剧。北京战友京剧团、上海歌剧院学馆、都前来学习并移植演出了《小店春早》。经逐级汇演、调演,最终于1975年,进京参加了全国文艺调演并被选为当年国庆献礼剧目。两次进京展演,在京期间,拍了电视,灌制了唱片,出版发行了单行本。翌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

不同凡响显才华

《小店春早》一剧中,既有阳光大气、高亢明亮、激情洋溢,旋律改编幅度较大的“ 瑞雪初晴出太阳”唱段;又有亲切自然、通俗流畅、活泼欢快的“ 不要轻看小商品”唱段 ,以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亲切耐心娓娓道来的成套唱腔“ 三尺柜台不平静”,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果。剧中人物音乐形象个性鲜明,此剧的音乐唱腔,较为成功地践行了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观照的创作理念,受到业内广泛赞誉。观众纷纷说好久没有听到过这么好听的黄梅戏了。《黄梅戏艺术》发表了他的创作体会。众所周知,从事艺术工作,不仅需要勤奋,还需要天赋和才华,音乐创作亦如此。王世庆音乐启蒙较早,经过长期专业学习训练,认识、吃透了黄梅戏音乐神韵与风骨——调式、板式、润腔特点。黄梅戏正值青春年少,少保守善吸纳,给传承者留下了创新的空间。例如他移植创作的《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选段,ABA三段体的借鉴,这段唱腔没有一句是原封不动的传统唱腔,但旧中有新,深受观众欢迎。又如《小店春早》里的唱段“不要轻看小商品”,则是GDG同主音转调特色的ABA三段体曲式,避免了大段唱腔的重复拖沓。他创作比较注意全剧整体布局,大段中的层次设计打腹稿、按章法,袖手于前,疾书于后,一气呵成。歌剧“ 洪湖水浪打浪”唱段,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男女老少人人会唱,在当时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唱段。用黄梅戏旋律演唱,观众能否认同?如果曲作者功力不济,可能会出现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现象,届时,批评指责会纷至沓来,风险太大。黄梅戏《洪湖赤卫队》与观众见面后,令王世庆始料不及的是,“ 洪湖水浪打浪”的唱段,反响强烈,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安庆近百场演出中,演出每到此处,观众席便会出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场景,演员们也在紧张地观察观众反应,观众在质疑、惊讶、期待、惊喜中接受认可了这个唱段。他们欣喜地议论着:这个唱段既有别于原曲,又是地道的黄梅戏,甚至比原曲还好听。安徽省广播电台播放此唱段后,听众纷纷要求学唱,电台让王世庆和演员在省电台录音教唱,受到听众热烈欢迎。来安庆演出的安徽省歌舞团演职人员,看完此剧回到胜利剧院时,激动地喊出:“黄梅戏改革万岁! ” 给予此剧音乐唱腔极高的评价。

潜心钻研提层次

1978年,文化局安排他到合肥“ 省音乐理论讲习班” 学习,著名作曲家、教育家吴祖强,苏夏、赵宋光、徐源、方承国、余京军等教授,讲授了“ 曲式” 、“ 和声” 、“ 配器” 、 “ 作品分析” 、“ 音乐文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名师教诲受益匪浅。这次系统地专业学习,为他的音乐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他在辽远广阔的音乐星空,飞得更高更远。此后,他连续为《烽火连心》、《十五贯》、《三请樊梨花》、《于无声处》、《双玉蝉》等16个剧目谱曲。其中《烽火连心》获安徽省作曲二等奖。安徽省艺校学演《三请樊梨花》,在音乐唱腔上,没改动一个音符,原样搬上舞台。

名师调教后的王世庆,在音乐创作上连连上台阶,音乐作品从数量到质量上步步登高。1981年,为《包公误》谱曲,此剧拍成电视片。为舞台剧《慈母泪》(后改编拍摄成电影《杜鹃女》)谱曲(合作)。又陆续谱写了《小辞店》、《红梅惊疯》、《山伯访友》、《卖饭女》、《楚三怪娶亲》、《弹吉他的姑娘》、《罗密欧与朱丽叶》、《杨玉洁》等剧目的音乐唱腔。

1986年,随安庆市政府代表团赴日本茨木市访问演出,此次访问演出,使他能够近距离、深层次地了解了日本文化,日本人民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喜爱,让他感悟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论断,既朴实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因口碑好名气大,邀请他作曲的剧团越来越多。1988年应芜湖黄梅戏剧团邀请,参与创作指挥了大戏《乌有王国》。乐队的组成,是中西合璧的单管乐队。排演时,剧团司鼓看不懂总谱,无法排练,歌舞团的指挥不懂锣鼓,无从下手。这恰恰是王世庆的强项,他司鼓兼指挥驾轻就熟,掌控全局,游刃有余地兼顾两者,演出大获成功,荣获音乐创作、演出一等奖。

1989年,作曲的《天柱山情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同期音乐作品还有《贞娘怨》、《桃李无言》、《小乔与大乔》等,均在中国( 安庆) 黄梅戏艺术节上获奖。在1989年国庆40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的庆祝演出活动中,他担纲了开幕式大型音乐舞蹈的创作和录音,现场指挥了百人管乐团、千人大合唱。

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指挥中央广播乐团(单管乐队),为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录制了由他谱曲的《小乔与大乔》唱段。

王世庆为人谦和易相处,和演员、导演的关系极其融洽。司鼓兼作曲,初排到响排都要坐镇排练现场。排戏时,根据剧情,需要现场设计锣鼓和音乐。因为一直跟场排戏,熟稔导演的风格,演员的表演,设计的锣鼓、音乐,在节奏、旋律的轻重强弱、长短快慢上,都能与演员的表演,配合得严丝合缝。演员们说:王老师司鼓,我们心里特别踏实,演出会发挥得更好。著名川剧导演来安庆教授川剧《别洞观景》,对于王世庆身兼作曲、司鼓感到既惊讶又钦佩,他对在场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看,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2002年他出国前,应邀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女驸马》全剧配器,反应很好,一直沿用至今。省黄梅戏剧院的同行说王老师配器,懂戏,为戏增添了光彩。

因为成绩突出,获得了一些荣誉,担任了一些社会职务: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家音乐协会会员,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曲家音乐协会常务理事,安庆市音协理事。曾任安庆市黄梅戏三团副团长。

硕果累累人称道

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时间的筛洗,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生活方式的选择,艺术形式鉴赏的标准,有了云泥之变。以前被视为奢侈华贵的物件,典雅小资的生活方式,被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精致化的现代人,视为缺少见识、层次不高而被轻易丢弃;原先一些所谓高大上的艺术形式,也被视为粗俗粗鄙缺少底蕴而被冷落一旁。然而,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戏曲艺术却热度不减,越来越凸显它的价值。例如京剧、黄梅戏及其他一些地方剧种;例如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一批传统、创作剧目;例如“树上鸟儿成双对”、“为救李郎离家园”及一些传统、创作剧目中的唱腔。王世庆谱写的“ 瑞雪初晴出太阳” 、 “ 不要轻看小商品”、“洪湖水浪打浪”、“绵绵古道连天上”、“梨花巡营”、“小辞店”等唱段,也与以上黄梅戏经典剧目中的经典唱段一样,从面世至今,依然被人们喜爱并广泛传唱奉为经典,被黄梅戏经典唱腔的宝库珍藏,为黄梅戏艺术留下了丰厚的音乐财富。

王世庆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先后为百余本大小戏谱曲。其中有电影、电视剧、单行本。《桃李无言》、《牡丹亭·拾画》获安庆市调演作曲一等奖。移植的《洪湖赤卫队》、《蝶恋花》唱段由中央台录播,《喜临门》等七段唱腔出版光盘,出版唱片、盒带16张(盒),发表论文乐谱36篇(段)。1998年为严凤英大赛选手创作唱腔三段,并配成管弦乐总谱,由安徽省交响乐团伴奏。黄梅歌《欢迎朋友四方来》、《黄山松,安徽的光荣》获安徽省作曲三等奖。

另辟蹊径建新功

王世庆不仅在音乐唱腔创作上颇多建树,为人们称道,而且专业眼光深远,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要想事业能够持续发展,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势,必须要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形成梯队代代传承,事业才会枝繁叶茂、长盛不衰。他身体力行,提携新人,甘做人梯。

为了鼓励推出创作剧目,发现选拔优秀青年演员,文化主管部门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演出比赛活动。王世庆多次鼓励青年演员积极参加各类黄梅戏大赛,拓宽视野,磨砺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年轻演员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精心准备,希冀在比赛演出中崭露头角、一鸣惊人,谋求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王世庆与爱人马静芝,根据演员的不同特点、强项,量身定做,选择最能展现发挥演员特长的剧目、角色。从作词、作曲、配器到打击乐 ,设计、录制伴奏带,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甚至连演员的化妆、头饰、服装、造型、道具也一应俱全、无所不包,可以说是“一站式”服务。 老师一丝不苟地指导调教,学生们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 “全国十佳”演员,全国黄梅戏大赛“表演金奖”、“表演银奖”被参赛的学生收入囊中。学生们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感恩王世庆夫妇的殷切厚望和辛劳付出。

音乐创作人员长期与唱词耳鬓厮磨,久而久之就碰撞出了火花。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王世庆聪明好学,爱屋及乌,对创作唱词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参赛的演员能够以篇幅较长的唱段集中展现自己精湛的演唱技艺。就要对一些唱段增加唱词,增写的唱词要与故事情节相吻合,与人物性格相一致, 要与原唱词字数相等,还要合辙押韵。对于资深的作曲家王世庆来说,他完全能够举重若轻地拿捏到位。他的爱人马静芝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对于唱词十分敏感,又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她从演员表演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许多令人咀嚼回味的好唱词,就是他们夫妻二人反复斟酌推敲出来的。如黄梅歌《欢迎朋友远方来》 ,一些剧目片段:《双枪陆文龙 》、《站花墙》 、《罗帕记 · 思妻》 、《何文秀》等,都是他们夫妇二人共同写的词。特别是黄梅戏《罗帕记 · 思妻》,是为“严凤英杯”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参赛选手量身定制的较完整的大唱段。新唱词重新结构了情节,增加了回忆,着重揭示了人物内心悔恨交集、感念妻子平日的贤淑温柔,盼望早日与妻子重逢的复杂情感,为人物的刻画,演员的表演、声腔的演绎,音乐结构布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板式上,运用了多种板式转换,多次转调。配器上,管弦乐、民乐、打击乐充分运用。调动一切音乐手段,为唱段内容服务。写成了一段荡气回肠、多层次、多层面的成套唱腔,信息量之大,跌宕起伏之剧,在黄梅戏历史上并不多见。扩充的唱段,既给参赛演员更多的张扬嗓音、韵味优势的机会,又弥补了原唱段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不足的缺憾,舞台效果极佳。

他作为乐队司鼓——指挥,又长期担任乐队队长,四十多年来,他带过四代乐队,在共同工作学习中,产生了深厚的情谊,成为忘年交。现在已是桃李满园,还将会代代传承下去。

文化使者美名扬

王世庆在国内音乐创作,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百余部音乐作品问世,多首唱腔广为流传、久唱不衰成为经典,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出类拔萃。旅居新西兰后,老有所为,利用自己专业优势,服务华人及当地社群,名声大噪,赢得了极高评价。

2004年,王世庆夫妇随孩子移居新西兰,他想在当地普及宣传黄梅戏,他发现在短时间内想达到预期效果,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没有灰心,而是抓住机会不断尝试。黄梅戏初次亮相,是在2005年奥克兰领馆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他们夫妇联袂演唱 《天仙配》选段“ 夫妻双双把家还”, 轰动全场。他坚信,黄梅戏种子一经播下,假以时日,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随后的日子里,他利用一切机会,传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表过多首歌曲,先后创建了百花民族乐团和百灵管弦乐团, 积极投身于中新文化交流活动中。

王世庆在新西兰做出的特殊贡献,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华人社会活动家、艺术家。他被选为当地华侨领袖——新西兰中国团体联合会理事,新西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新西兰奥克兰Onehunga社区华人协会会长,奥克兰百灵管弦乐团艺术总监、指挥。于2014年1 1月21日,受到访问新西兰的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合影留念。被接见的代表主要是:华侨领袖,中资企业家,留学生代表,使、领馆工作人员。虽为会长,其实都是义工,并无报酬。他教大家唱歌,组建乐队,组织策划综合文艺晚会。吸引更多人慕名前来。社区的华人说:“ 王老师,您给我们社区带来了欢乐。我们这里有搞航天的,造船的,造原子弹的( 其中某个部件) ,还有教师,医生,干部,这些专业职能,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只有您这一行,能发挥余热,受到大家喜欢和爱戴。很多人都是冲着您来的, 以前来社区的人并不多。” 社区是个小社会,要建章立制,团结和谐,关心民生。通过组织观光旅游、演出,乒乓球、麻将、象棋比赛,让大家老有所乐。通过安全大使巡逻,圣诞游行,为中新两国赈灾捐款,实现老有所为。通过慰问病患,出席婚丧仪式,为大家谋福利,以凝聚人心。要把协会办成团结温馨的华人之家,带领大家融入主流社会,树立华人的正面良好形象。2014年底,王世庆所在的协会受到市政府、警察局的隆重表彰。当地报纸、电台、电视台都采访并报道过王世庆的事迹。王世庆的成功,离不开他的爱人马静芝的理解支持与帮助。

志同道合贤伉俪

东北女人豪爽大气耿直率真勤劳朴实,江南女人婉约秀气温柔清丽。马静芝将东北女人的豪爽大气勤劳朴实与江南女人的温柔细腻聪慧贤淑完美地糅和在一起。

马静芝东北四平人,在多才多艺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就能歌善舞。1960年考进四平地区实验剧团,后随剧团到安庆艺校学习黄梅戏。艺校学习结束回四平后,因学习成绩优异——唱腔韵味清醇,安庆话说得像模像样,表演能力强而成为四平剧团的当家小花旦。聪明好学、爱好广泛、求知欲强烈的她,在紧张频繁地排练演出之余,学习文学、绘画、汉语拼音、理发、裁剪等。对东北二人转、山东快书、东北民歌、评剧喜爱有加。她认为作为一个演员,拓宽知识面,熟悉擅长更多技能,有助于提高艺术素质,增强表演能力,可涉足更广泛的专业领域。她还有写日记的好习惯,每看过一部好电影,一出好戏,一篇好文章、一本好小说,她都会及时地记下自己的心得感想。实践证明,日后她在黄梅戏表演上,戏路宽,入戏快,刻画人物性格真实有深度,塑造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平日的爱好和习惯,为她做了扎实的知识储备。

月下老人一根红线,将山东青年才俊王世庆与东北贤惠能干的姑娘马静芝系在一起,虽然牛郎织女银河隔断,他们依然鸿雁传书感情日增。1969年,马静芝调到了安庆,终于结束了夫妻天各一方的生活,来到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的安庆黄梅戏剧团。本来就僧多粥少,演员多角色少,马静芝又新来乍到,自然而然地被边缘化,安排她管理靴帽。马静芝调整好心态,认真地做好手上的工作,她的任劳任怨、踏实苦干精神,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了全市表彰。但她并没有动摇、放弃重登舞台的信心,坚持天天念唱练腰腿功,她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命运之神总是眷顾那些永不言弃、时刻准备着的人”,“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些名言好像是为马静芝而写。她在安庆文工团工作,演出了东北地方戏《赶车》、山东快书《一双布鞋》等节目,受到好评,她的多才多艺由此可见一斑。在安庆市黄梅戏队,初始,她扮演《向阳商店》里的配角小蓉,很快便担纲主角刘春秀。在黄梅戏《洪湖赤卫队》中她扮演小红一角。剧中小红卖唱时,需要边敲碟子边唱边表演。因为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长时间的练习,是无法将敲碟子的动作与演唱和表演水乳交融般地协调好。这段戏是此剧中的亮点,但如果演不好就会画蛇添足成为败笔。导演并没有要求她表演敲碟子的动作,但她不愿意被惰性和畏难情绪击到,她迎难而上反复琢磨,虚心请教别人,碟子打碎了十几个,手也练得红肿疼痛,终于将这一动作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张扬凸显了此剧中的这一亮点,赢得了同行、观众的交口称赞,为整出戏的演出增添了光彩。

初登舞台之时,她的表演还处在学习模仿阶段,经过几年的舞台磨练,她的表演逐渐成熟老到,开始注重于人物内心深处情感的开掘,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意识地创造个性鲜明的“这一个”,扮演的人物,由形似升华为神似。《春草闯堂》一剧,她是C组春草,剧团的惯例,只有A组演员生病了,B组才有机会替补,C组很难有机会登台的。她毫不介意,认真观看A组春草的排练、演出。春草一角是个唱做并重的小花旦,戏份重,与她配戏的角色较多,不经过多次排练磨合,很难在舞台上与其他配戏演员达成默契。马静芝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做着充分的准备。终于等来了让她出演春草的喜讯,在没有经过排练,甚至连走场子都没有的情况下,她硬是将一个带有鲜明的马静芝风格的春草,展现在舞台上。她的坚持、韧性、不服输、不言败的职业操守,赢得了同行的由衷钦佩。

《状元与乞丐》中的主角丁文龙,经历传奇,由十岁的小淘气,成长为风流倜傥状元郎。年龄跨度大,身份变化大,经历较复杂,表演有难度,行当应归类于娃娃生和小生。前后两个丁文龙,娃娃生由马静芝扮演,成年丁文龙由另一个小生演员扮演。一次,扮演成年丁文龙的小生演员,临时有事不能参加演出,梨园行有“救戏如救火”的戏谚,马静芝为救场,一人扮演前后丁文龙,避免了一场演出事故。这不仅是跨性别,而且是跨行当的演绎,演出后,得到了同行及观众的称赞。剧团领导、同事再一次见识了她的戏路宽、入戏快、可塑性强的特点,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艺术潜质。

值得一提的是,她在黄梅戏传统剧目《荞麦记》中扮演的小细宝,无论表演、唱腔均可圈可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个核心唱段,是小细宝在父亲的严厉逼问下,无奈地向父亲诉说他与母亲在外婆家被羞辱、虐待的经过。悲愤至极脱口而出的痛哭喊叫“老爹爹呀”,令观众痛彻肺腑,心疼怜悯油然而生。她嗓音清脆柔美,音域高,唱腔韵味浓郁醇厚。她将细宝压抑隐忍无处诉说的委屈,恰到好处地融进声腔中,字字血声声泪的哭诉,激起观众对嫌贫爱富、为富不仁的王百万夫妇愤懑厌恶,对无视亲情、冷酷决绝、认钱不认人的丑恶行径,予以无情地鞭挞谴责。虽然一整段唱腔都是男【平词】,由于她善于驾驭唱腔节奏、情感的轻重缓急、跌宕起伏,原本平铺直叙、缺少变化的男【平词】,被她诠释得千回百转、如泣如诉,深深打动观众的心。唱到高潮处,她悲愤难抑、声泪俱下,情感的爆发,如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重重地撞击着观众的心扉。小细宝聪明、懂事、孝顺、可爱的少年形象,栩栩如生地树立在舞台上。因为成功地塑造了小细宝,许多观众成了她的铁粉,他们互相打赌猜她的真实年龄,还登门看望,要送锦旗给她,被她婉言谢绝。

安徽省广播电台录制了《荞麦记》中细宝的唱段,安徽广播电视报刊登了她的照片并做了专题介绍。同年,安庆市广播电台在《黄梅戏爱好者》节目里,用30分钟时间,介绍了她在《荞麦记》中细宝的演唱特点。2018、2019年“黄梅戏艺术文化”微信公众号发表了她在《状元与乞丐》、《荞麦记》中的唱段。

马静芝踏上黄梅戏之旅30余载,在几十出大、小剧目中担任主角、配角。其中《泪洒相思地》(扮演张福)、《状元与乞丐》(扮演丁文龙),被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盒带。北京影像公司录制了张福的主要唱段。

马静芝,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因为热爱黄梅戏而来到安庆,成为一名黄梅戏演员。在舞台上,能够说一口地道的安庆话,唱腔中规中矩,韵味纯正。几十年的舞台生涯,由最初被边缘化打杂到小角色、替补演员直至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演员,在黄梅戏历史上绝无仅有。这种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她凭借着不忘初衷、矢志不渝地拼搏追求,耐得住寂寞、不言弃、不气馁,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谦虚好学自信乐观的胸襟,勤于学习善于钻研、日积月累的储备,最终,她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优秀黄梅戏演员的队列。

她不仅在专业上取得成就,在平日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安庆抑或是在新西兰,都是有口皆碑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婆婆。一家三代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她的宽容大度,推己及人地善待身边人,赢得了全家人的尊敬爱戴。

王世庆与马静芝,因黄梅戏相识,因音乐结缘,因共同的理想追求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同甘共苦,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五十余载的风雨人生。在各自的专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黄梅戏苑令人称羡的贤伉俪。

我们遥祝他们在新西兰的晚年生活,一如既往的精彩、有意义,祝愿他们在服务他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猜你喜欢

唱段黄梅戏唱腔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悲惨世界》经典唱段分析及演唱技巧研究
黄梅戏《中国梦》
绵绵古道连天上
黄梅戏《祝福》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一弯新月挂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