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及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研究

2019-12-29向银丽潘艳霞付春秀

医师在线 2019年3期
关键词:局灶结节性瘢痕

向银丽 潘艳霞 付春秀

新津县人民医院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脏良性富血供占位性病变,临床较为少见,多见于30-50岁女性,不是真正的肿瘤,可能是肝细胞对血管发育异常或损伤的一种增殖反应,增生肝实质常并发星形纤维瘢痕间隔成结节状,少数病例可并发出血症状,部分较大病灶可能因增生组织压迫邻近器官组织,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无明确病变表现,诊断具一定难度[1]。影像诊断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具有鉴别价值,对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均具有指导作用[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进行研究,分析CT与MRI检查的影像特点,探讨CT及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9年3月治疗的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患者中男6例,女24例,年龄20-55岁,平均(36.45±7.12)岁,于常规健康体检中发现后确诊者27例,因腹部不适就诊确诊者3例;30例患者均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且甲胎蛋白、肝功能检查值均正常,其中合并血管瘤者2例,所有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

1.2 方法

30例患者中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其中5例行CT与MRI检查。

CT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参数设定:层厚为3mm,层间距为3mm,管电流为250-350mA,管电压为120kV,螺距为1。仰卧位足先进平扫加增强,增强扫描时一般应用欧苏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为80-100ml/(1.5ml/kg),应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注入,注射流速为2-3ml/s,于动脉期25s时进行扫描,门脉期在60-70s,延时期在150s左右。

MRI检查采用MRI扫描仪,利用体部线圈进行肝脏扫描,并计入呼吸门控,平扫时,横断面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参数设定:TR为6316ms,TE为85ms,激动次数为NEX4;自旋回波(SE)T1WI,参数设定:TR为205ms,TE为2.1ms,激动次数为NEX1;层间距为2mm,层厚为8mm,视野为40cm×40cm,增强扫描时,应用钆剂Gd-DTPA作为对比剂,行肘静脉注射,注射速度控制在2.5ml/s,进行3D动态增强三期扫描,T1WITR3.8ms,TE为1.8ms。

2 结果

2.1 螺旋CT检查征象

19例患者行CT检查,结果显示呈孤立结节性病灶或者分叶状肿块,直径在2-10cm左右,平均直径为(3.67±5.21)cm;CT平扫结果提示,12例患者呈等密度,7例呈略低密度,行增强扫描时除中心瘢痕外,动脉期其他病灶部位均可见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检查提示,12例表现为等密度,7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平衡期与延迟期可见6例为稍高密度,13例患者的病灶中央瘢痕呈延时强化。

2.2 MRI检查征象

16例患者行MRI检查,结果提示14例患者均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因脂肪肝影响呈短T1、长T2信号者2例,9例行3D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门静期与平衡期可见等信号或者稍高信号,其中中央瘢痕出现延迟强化者6例。

2.3 病理检查

2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具有明显分界,且无包膜;其中5例患者病灶切面可见中心性、偏中心呈现星芒状瘢痕、纤维条索表现,中央瘢痕辐射的纤维将周围肝组织间隔分开,呈现为结节状,但病灶内无出血坏死症状,病变周围肝组织也无结节性硬化。应用显微镜检查可见,肝细胞形态趋于整体,无肝小叶结构,由纤维将细胞分隔开并呈现结节状,由不同大小的纤维结缔组织、厚壁畸形血管共同组成中央瘢痕,且可见小胆管增生。其余7例均在临床随访调查中确诊。

3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由肝细胞、小胆管、枯否细胞共同构成的良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仅低于肝血管瘤,属于第二大的肝脏良性病变,临床此疾病致病机制尚不明确[3]。目前,临床尚未见到恶性报道,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但是肿瘤较大引发其他症状时就需进行手术治疗,因此,术前有效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目前,临床多采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包括CT、MRI等多种方法。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血供来源主要是中央瘢痕内小动脉,无或者较少的毛小血管床,使得病灶血流呈离心状。中央瘢痕由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异构血管、小胆管增生等共同构成,延迟扫描时,由于对比剂滞留于病灶内,可见中央瘢痕呈延迟强化表现。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应用CT与MRI增强扫描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表现,中心可见星芒状延迟增强的瘢痕组织,病灶增强时具有“快进慢出”的特点,使得临床对于疾病的诊断较为容易,可通过MRI不同序列的信号强度和螺旋CT病灶密度判断疾病[6]。

螺旋CT检查借助图像重建技术,显现肝脏软组织等器官,并可将病变影像显示在解剖图像上,可以多角度观察肝脏组织与病变部位的关系,CT扫描速度快,但是不能避免不同增强时期间存在的间隙,不是真正的连续动态扫描,因此不能很清晰显示病变边界。MRI检查同样可以从多方位、多层面对患者肝脏软组织等器官等进行成像,良好显示病变状况,与CT比较,优势在于MRI为连续动态扫描,可以观察病变的细微变化,同时能够清晰显示病变边界,对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应用CT与MRI检查,均可以可对肝脏病变区域内部组织及血运情况进行准确表达,适用于临床诊断,但MRI可以同时观察病变的细节,鉴别诊断价值更高,两种检查方法都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猜你喜欢

局灶结节性瘢痕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临床病理特征及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分析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肿瘤临床分析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肝脏局灶性病变磁共振与多排螺旋CT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多层螺旋CT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