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模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9-12-29张红英雷小云袁文昭
张红英,雷小云,袁文昭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湖南衡阳 421002)
1 引言
高职模具专业主要学习模具制造的工艺过程与模具生产的机械设备,涵盖模具设计与制造、维修、质量监控等各个方面,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维修与生产质量管理等一线岗位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模具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4]。“工学结合”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以及英国的“证书模式”与“工读交替”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的新时代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5]。“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新时代教育模式。“工学结合”强调企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突破单向思维模式,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6]。由此可见,“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与模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度吻合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模具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3个方面逐步推进。
2 贯穿“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的模具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始终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运行过程中。“工学结合”以培养职业素质与能力为重心,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生产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合理设计、优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训、实习等关键培养环节[7]。
模具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初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具备一定的模具技术应用软件,如CAD/CAM/CAE/Pro/E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能够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维修与生产质量管理等生产实践。模具专业涉及多学科课程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复杂,要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模具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尤为重要。
各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条件等方面不尽相同,不同高校的模具专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不断总结人才培养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逐步探索并凝练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是模具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经之路[8~10]。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学校的老专业,主要以材料加工、机械设计、计算机软件技术等学科为主要依托,模具人才培养的要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立足于本区域的模具工业发展,立足于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我校模具专业近30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国内其它高校模具专业的教学与改革实践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我校模具专业逐渐形成了以塑料模具为主,兼顾冲压模具和压铸模具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模具专业源自两校合并之前的衡阳市第一技校,现今,达到了一定办学规模,生源较为充足,每年招生人数超过一百人。模具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优势专业、重点建设专业,也是湖南省高职院校的精品专业与特色专业。因此,我校模具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平台,更要以此为契机,努力探索“工学结合”的模具人才培养新模式,合理设计贯穿“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我们在教学大纲中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与项目,“2+1”人才培养是落实“工学结合”培养的亮点。在校学习的时间为2年,这一阶段是基础阶段,在校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1年是企业的顶岗实习实践阶段,也是职业技能的提升阶段,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的深化与认识。大一和大二的通识性教育课程占据了相当大的教学课时与学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与学分被压缩。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与优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高低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彰显。例如,我模具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塑料成型工艺》、《塑料模具设计》等课程进行了课时精简,而增设了《模具组装与维修》、《材料工程》、《模具CAD/CAM/Pro/E》等实用性较强的选修课程。
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育模具人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均提出高职技术人才培养的“N+1”模式,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的工程人才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满足工业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企业是工程技术人才的练兵场,只有通过了社会、企业的练兵考验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合格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把“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工学交替”的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不但提升了职业技能,同时实现了毕业生就业与企业招聘的无缝对接[11]。
校企合作共同创建工程实践中心也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内容,工程实践中心立足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企业负责“中心”的运作,由企业具有丰富生产与管理经验的科研人员承担大部分教学任务,负责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具体执行。校企协作共建工程实践中心,创建实习与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改革大部分学校既成的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模式,校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创建“工程实践中心”不仅可以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还能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动力[12]。
以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为例,我校模具专业与特变电工衡阳分公司、湖南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衡阳风顺车桥有限公司、湖南星马汽车有限公司、广东韶铸集团、南岳电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十于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每年分批次接纳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我校的这些合作企业中已有2个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创建的“工程实践中心”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操练场,学生毕业前分组、分批入驻“工程实践中心”,学习企业文化和生产实践,积极参与企业的工程技术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爱岗精神。校企协作共建“工程实践中心”,创建实习与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使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使学生有机会将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为择业就业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4 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当前各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贯彻和落实“工学结合”的关键关节。高校应该转变传统观念,结合本校实际,大力培养或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大部分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的生产经验,这对培养合格模具技术应用型人才是相悖的。例如,毕业设计是模具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然而,毕业设计的质量却令人堪忧。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正确态度、积极性、主动性等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更不能忽视,试问如果教师本身的缺乏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的生产经验,其指导的毕业设计又怎么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的“工程特色”呢?然而这又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工科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教育背景一片空白,没有企业生产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其指导的毕业设计毫无“工程特色”,更无实践应用价值,因为设计的方案与内容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广度更谈不上深度[13]。模具专业涉及多门学科领域如,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学、计算机科学等,因此,专业课程体系非常复杂,对模具专业教师要求也就更高,不但要熟悉相关学科领域,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模具专业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并不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因为他们的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一直是在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加入了高校教师队伍。为保证“工学结合”模具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将“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结合起来,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模具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14]。
培养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措施来实现:①校企建立稳定的在职教师实践培训制度,采用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取得企业生产的实践经历,鼓励专业教师定期到生产企业参与生产实践;②加强学校和企业专家的协作、交流,共同研究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讨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专业建设又快又好发展;③学校聘用在各个行业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并通过传、帮、带,逐步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技能与水平。
5 结束语
高职模具专业培养的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一线工作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模具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多学科领域,专业课程体系非常复杂。“工学结合”的模具人才培养强调模具企业的深度参与,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模具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正从贯穿“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育模具人才;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