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护理在降低小儿输液风险方面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12-29汪敏
汪 敏
江安县中医医院儿科 四川宜宾 644200
小儿患者由于身体正处于发育期,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输液的速度要求较高,同时,对护士的输液穿刺技术期望值很高,故小儿静脉输液的风险率很高[1]。据相关调查显示,儿科纠纷中与输液有关的纠纷数量占比最大,是儿科风险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2]。降低输液风险是儿科护理管理工作者历年来的工作难题,也是尚未解决的科研问题[3]。分级护理是指将患者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按照等级给予相应的照护与帮助,不同等级的患者可因病情的变化,不断变换,相应的护理工作也随之变换,分级护理的优点是能够立即区分高危患者和稳定的患者,抓住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4]。我院将分级护理运用于小儿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方面,输液风险明显降低,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106 例儿科住院患者,本次研究对象中:66 名男性,60 名女性;年龄为5.19±3.62 岁,年龄范围为2-11 岁。纳入标准为:其监护人愿意进行降低小儿输液风险的护理措施研究的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输液风险管理,实验组采用的具体分级护理的护理措施。
实验组患者采用的措施具体为:科室成立小儿静脉输液治疗委员会,选取科室经验丰富的儿科护士担任组员,专业组长担任委员会负责人,根据患儿输液量、血管质量、病情以及对疼痛的忍受力以及患儿的家庭构成因素,将患儿分为输液风险高等级、中等级和低等级。高等级风险的患儿由责任组长负责其静脉穿刺以及输液管理,每小时观察一次,中等级的患儿由责任护士进行管理和评估,每天4 次,低等级则由责任护士进行管理,每天2 次。所有有风险的患儿均由委员会每日晨会时,在管理者的带领下对患者进行指导第一次,在当日下午18:00 再对患儿进行第二次评估,评估患儿在当日护理措施中是否发生风险变化。
1.3 评价指标
选用小儿输液风险率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对儿科护理工作进行指导性评价,用于儿科患者输液的全方位评估,风险率越低,儿科护理工作开展越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小儿输液风险率分别为9.35%和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实验组小儿输液风险率为0.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干预后,实验组的小儿输液风险率明显降低,说明分级护理在降低小儿输液风险的效果良好。主要的原因为:儿科属于高风险的科室,小儿静脉输液为高风险的操作,运用分级护理方法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管理,关注每位患儿的输液风险,同时,输液风险由专门的静脉输液委员会成员进行管理和指导,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发生输液风险的概率,减少输液相关医疗纠纷。同时,将分级护理的理念引入静脉输液的风险管理,也是护理管理研究中的一项创举,将临床护理思维运用于护理管理之中,对患儿进行输液指导和操作,是护理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是一项创举,也给后来护理管理者进行管理改革提供的实践案例借鉴。同时,分级输液风险管理能够提高儿科护士的输液风险意识,加强对高危小儿输液风险患者的管理,规范言行和操作,对儿科护士的专业成长和实践操作进步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综上所述,分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小儿输液风险,能够较好地规避患儿输液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