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不出于礼官考论

2019-12-29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艺文志诸子周礼

龙 光 海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诸子出于王官”说源自《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在继承刘歆《七略》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要论断,他将诸子起源推阐上古官守。此论作为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论题,在近代一度引起很大争议,以章太炎为首的一派学者竭力为其寻找依据,而胡适等另外一些学者则激烈反驳,坚持“诸子不出于王官”说,双方各执己见,终无定论。目前,学者们关于诸子是否出于王官的问题讨论较多,而对具体诸子学派出于某具体官职的研究甚少。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1]1728认为名家起源于具体的王官之职,即礼官。“诸子出于王官”说是否班固一人推想之辞,亦或是否《汉书·艺文志》本身的意旨。同时,《周礼》作为礼官之职的重要来源,它是否伪撰或依据是否充足,这种表述的背后隐含了怎样的学术信息,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直至今日,如何认识和评价“诸子出于王官”说,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诸子之学非专出于周代王官之学

就诸子之学的兴起而言,历来有多种说法,并非专出于周代王官之学。柳诒徵说:“诸子之学发源甚远,非专出于周代之官。”[2]524中国的学术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真正形成有系统的学术文化——诸子之学,而王官之学只能算是学术的萌芽。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提出了“六经”说,认为先秦诸子因凭“六经”而产生。此观点体现在《庄子·天下篇》:“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道术将为天下裂。”[3]1069天下大乱之时,圣贤的学术和道德的标准皆受到影响,无法统一,人们各执一词。接着,刘安在《淮南子·要略》中提出“救弊”说:“以为诸子之学皆起于救时之弊,应时而兴。”[4]1458随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了“王官”说,对此,他将名家总结为:“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1]1728班固认为先秦诸子各家都是出自周代的王官之学。至此,“诸子出于王官”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大多学者的赞同。然而,真正对“诸子出于王官”说提出异议较多的是在近代。以章太炎为首的一派学者继续发展了“王官”说,其中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5]极力主张“诸子出于王官”说。以胡适为代表的另一派学者则对此提出了反驳,包括顾颉刚、钱穆、冯友兰、傅斯年等。其中,胡适在1917年发表了《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力驳章观点,他说:“今之治诸子学者,自章太炎先生以下,皆主九流出于王官之说。……此所说诸家所自出,皆属汉儒附会揣测之辞,其言全无凭据。”[6]639在胡适之前,梁启超就曾认为春秋战国诸子多非王官,此论只是在当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梁启超对《汉书·艺文志》的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其分类未能尽当,其推原所出,亦非尽有依据;要之古代世官之制行,学术之业,专归于国民中一部一族,非其族者不能与闻,非在官者不获从事。”[7]2受时代风气影响,关于诸子是否出于王官说的问题,此后,学者们对此不断涌现出很多新观点,如冯友兰、傅斯年的“职业”说,钱穆“孔门”说,侯外庐“经济”说。首先是冯友兰的“职业”说。“贵族却不一定是学者,他们都养着专家代他们办事……所谓专家都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贵族政治既然破坏,贵族原来所养的专家们此时亦多失业,他们遂散入民间,……专家既失业,各人抱着各人专业的学识到民间去混口饭吃,这种人就叫做士,……所有的诸子便是出身于士,因为专门的不同,所以诸子的各家也不同。”[8]345傅斯年同样地继承了冯友兰此观点。“百家之说,皆由于才智之士,在一个特殊的地域,当一个特殊的时代,凭藉一种特殊的职业而生。”[9]191再者是钱穆“孔门”说,他认为开诸子之先河者为孔子。“故谓王官之学衰而诸子兴可也,谓诸子之学一一出于王官则不可也。开诸子之先河者孔子。”[10]34最后是侯外庐“经济”说,因“土地国有”及阶级分化的影响,导致了私学思想家的出现。他在《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中说道:“而‘土地国有’,一方面是学在官府的基础,同时也是使学术不能下于私人的桎梏……也因为阶级的分化,出现了私学思想家,开始了严密的中国古代思想史。”[11]32从庄子的“六经”说到侯外庐的“经济”说,反映的不仅是学者们个人思想的见解,更是春秋战国时期多方面因素融合的结果。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动乱,礼崩乐坏。西周之时,官师不分离。到了周朝后期,随着西周封建制度的解体,王室逐渐丧失权力,“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许多世守其业的王官远身避害,迫于生计,流离于民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难怪《古史辨》第四册顾颉刚《自序》说:“从此我不信有九流,更不信九流之出于王官,而承认诸子的兴起各有其背景,其立说在各求其所需要。”[12]10

此外,从学术史的角度而言,诸子与王官是矛盾的。王官是官学,而诸子是私学。就王官本身而言,王官所职,即王官的职责,它主要是当政的统治者为了便于其统治,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同时,王官的职责也是为了维护固有的统治思想、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而诸子之学兴起之目的则恰恰相反,它是基于对现有的统治思想、政治制度、社会秩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不满,进而针砭时弊。[13]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的兴起具有多方面因素,并非专出于周代王官之学。

二、《周礼》伪书不足为据

先秦诸子完整的学术体系由《汉书·艺文志》发其端,其于诸子学术之来源提出了“诸子出于王官”说。[14]1728—1745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名家起源于礼官,《周礼》作为“诸子出于王官”说所涉及的周王朝的重要王官如司徒之官的基本文献根据,如:“《周官》司徒掌邦教,儒家以六经设教。而论者遂谓儒家为出于司徒之官。”[15]250然而通过考察史书典籍,我们发现有些王官如礼官、清庙之官、农稷之官等官名在《周礼》中并无出现。余嘉锡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其所举羲和之官、理官、礼官、议官、清庙之官、农稷之官、稗官云者,周礼皆无此官名。”[16]270“司徒”虽见于《周礼》,但《礼记》等其他典籍中也出现过,故而不能证明《汉书·艺文志》中的“司徒”一定引自《周礼》。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认为《周礼》对某些王官具体职守的来源的记载是不全面的,或是不全是确切的,不能以“司徒之官”作为《周礼》文献的基本依据,就一概而论地认为其他王官的官守亦来源于此。事实上《汉书·艺文志》所称引之职官与《周礼》的相关度很小,原因在于学者们实际上并未从《汉书·艺文志》的文本和成书环境出发,亦无仔细考察刘歆的学术背景,于是就将“王官说”与《周礼》的联系强加于《汉书·艺文志》,带来了一个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虚假命题。对此,章太炎曾说:“《艺文志》所称某家者流出于某官,多推想之辞。惟道家之出史官,墨家之出清庙之守,确为事实。”[5]73

需要补充的是,学者们在论述先秦诸子与王官之关系时,亦未从《周礼》本身的角度出发来证实《周礼》是否伪撰,只是简单地认为《周礼》确是记载王官具体职守的重要来源。关于《周礼》,首先是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说:“歆欲附成莽业而为此书,其伪群经,乃以证《周官》者。故歆之伪学,此书为首。”[17]78同时他另一方面又讲:“考歆终日作伪,未必有甄综九流之识……特自伪《周官》,欲托身为周公以皋牢一切,故兼收诸子,以为不过备我学一官一职之守。”[17]121胡适进一步发挥了康有为的观点,认为《周礼》是伪书,他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中说:“吾意《周礼》本刘歆伪书,歆特自神其书,故妄以诸子之学为皆出于周官耳。”[18]此后,欧阳哲生在《胡适选集》中说:“《周礼》伪书本不足据。即以《周礼》所言“十有二教”及“乡三物”观之,皆不足以言学术。”[19]252这里强调的是,无论如何,《周礼》决非周公时制度。此外,胡适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还有数语扫及《周礼》:“如云纵横之术出于行人之官,不知行人自是行人,纵横自是纵横。一是官守,一为政术,二者岂相为渊源耶?《周礼》尝有掌皮之官矣,岂可谓今日制革之术为出于此耶?”[20]4以此证明班固的推理逻辑有点问题。

《周礼》作为记载王官具体职守的重要来源,《周礼》若伪,周代王官之职守即无据,那么,“诸子出于王官”说就不攻自破了。而名家作为先秦诸子的重要学派之一,自然也无法佐证其出于礼官。

三、名家主张与礼官职守不一致

何谓名家?一般来说,名家或‘名辩派’是从传统的‘刑名’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以研究名实关系为主的学派。所谓名家,就其社会根源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公布法令所引起的一个后果。[21]204名家是先秦以“正名实”为根本旨意,以“专决于名”为主要特征,以“两可之说”为基本方法的一个学派。[22]名家是始于春秋末,盛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是指以探讨名实关系为核心,注意对名词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倡“控名责实”学说为其基本特征的学术思想流派。[23]名家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谈提出的,他在《论六家要旨》中第一次真正提到“名家”这一称谓:“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24]3288—3289名家所出礼官,其主张与礼官职守不一致。名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由春秋末期的邓析创立,经战国中期惠施和尹文继承发展,以战国后期公孙龙集其思想之大成。其中邓析的著作已失,惠施著作亦亡佚不存,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于《庄子·天下篇》,公孙龙著作《公孙龙子》原十四篇,今仅存六篇。[25]他们都把“正名实而化天下”作为自己学术的根本宗旨,擅长于抽象论辩、玄言虚语,注重对语言本身的分析,对具体事物或概念的分析,反而对政治伦理问题不大关心。

而礼官作为周王朝重要官职之一,书亦有记载,不过是言其职责,并非具体王官名。先秦典籍对礼官的记载都是一些较为笼统的概念,指掌管祭祀、外交礼仪之官。据《周礼·春官宗伯·叙官》载:“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礼官之属: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26]752春官系统共有70职官,属于“礼”官,以大宗伯为首,大宗伯掌管为国家建立祭祀礼制,以辅佐天子安邦定国。[27]春官宗伯系礼官之职,郑玄在《三礼目录》中说:“象春所立之官也。宗,尊也。伯,长也。春者出生万物,天子立宗伯,使掌邦礼,典礼以事神为上,亦所以使天下报本反始。”[28]1245周时有大宗伯、小宗伯之职,前者为六卿之一,掌国之祭典;后者为属官,掌国中祭祀神位、五礼禁令与使用牲品等。[29]25另外,王晓晖在其论文《中国古代礼官发展述略》[30]中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官的职责为掌管外交礼仪,而汉代的礼官则掌管宗庙礼仪,秦时则为奉常。

由此可见,名家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的主张与掌管祭祀、外交礼仪的礼官的职守是不一致的。

四、结语

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诸子起源问题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了“诸子出于王官”说,认为诸子学术与王官之守有一一对应的师承关系,同时认为解释诸子起源的古官职应取自《周礼》。名家作为先秦诸子重要的学术派别之一,认为其起源于礼官。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诸子是否出于王官的问题讨论得较多,而对具体诸子学派起源于具体某官守的问题则稍显薄弱。考诸史籍,“诸子出于王官”说实为比附之谈。首先是诸子之学发源甚远,非专出于周代王官之学。礼官在《周礼》中虽有记载,但是言其职责,并非具体王官之名。其次是《周礼》伪书不足为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各王官如羲和之官、理官等官名在先秦典籍中并无记载。最后是《汉书·艺文志》所述名家之学与先秦典籍所记礼官职守相矛盾。“诸子出于王官”说与《周礼》职官的联系较为松散,事实上这两者关系的构建,乃是后世学者不断层累、诠释的结果,亦是其时代政治思想在学术分类上的体现。

猜你喜欢

艺文志诸子周礼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先秦诸子谈大小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从《汉书·艺文志》看班固对儒学的崇拜
与诸子湘西游
冯远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