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起棱、汁浆”为中心谈方东树的诗论

2019-12-29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桐城章法诗歌

方 新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安庆 246052)

作为“姚门四杰”之一,方东树是桐城派中期的代表人物,和梅曾亮、管同、姚莹、刘开等人相比,他学术著作丰硕,且在诗歌创作及理论上创获更多。作为一个成熟的古文流派,隐然还有一学派和诗派存在。①以方氏为代表的姚门弟子,肩负承续“桐城家法”文、诗、道统的重任,远绍宋人诗文及学术门径,近接“四祖”②,尤其是姚鼐的绳墨,不遗余力地耕耘诗田,“桐城家法”便自然流转于诗人墨管中。晚清徽州经学家程秉钊撰《国朝名人集题辞》褒赞姚姬传、刘海峰等桐城诗家作品,曰:“论诗转贵桐城派,比拟文章孰重轻。”可知嘉道时期桐城诗家的影响力。创作实践呼唤总结,外界质疑更需回应,③方东树继承古桐国诸子“以文论诗”的传统,有《半字集》(二卷)、《考槃集》(三卷),此二集后由方氏本人删汰合为《仪卫轩诗集》;另有《王余集》(一卷),后世弟子辑录《仪卫轩遗诗》二卷,存世作品四百余首,甚为可观。方氏结合创作体悟和独特视角纵论历代诗作,所撰《昭昧詹言》“在诗歌理论上自成一家”④,他“用古文的章法布局要求诗歌,认为诗歌须有顿挫截断之感”⑤。这里以方氏所言“起棱、汁浆”为中心考察其诗论内涵及诗作法度。

一、方东树所提“起棱”“汁浆”的内涵

《昭昧詹言》中多次出现“起棱”“汁浆”之评。他论说心中诗之“神品”:“凡诗文之妙者,无不起棱,有汁浆,有兴象,不然,非神品也。”⑥“其入妙处,全在神来气来,纸上起棱……此为有汁浆,此为神气。”⑦二词有时分开说,有时合起而论,均不见于前人著述,为方氏发明之论诗范畴,其所蕴含意义及价值,颇值玩味。

“起棱”,意为诗歌章法脉络之横截顿挫。

方氏诗歌创作既丰,有感于章法脉络之妙悟。他从诗美出发,评述起笔、叙接、写画、议论、转承、结势等章法铺排。涵咏“起棱”一词,“起”为起笔、兴起意,作诗前程的笔势经营;“棱”为凌峰、山棱意,起笔后形成的腾挪委蛇气势。补足为“起笔有棱”,庶几助于今人理解。

“起棱在神气,存乎能解太史公之文。”⑧解《史记》文章,大抵归于文章中用辞雅洁却波澜起伏的叙事笔法,义在法先,且法随义变的为文态度,才能使作品避免平滑无力,诗意浅薄。类似的观点另见方氏对杜甫诗老淡有力的品评中。其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画》中“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句:“随手于议写中起棱”;评“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又于写中起棱”。案此诗为咏画长诗,盛赞善画的奉先县县尉刘少府(至今未确考其人名姓)的画作。诗作开篇,将画作动人心魄。层层叙写之下,未免虚空。于是“悄然”句,开始抒发观者赏画的主体感受,先说画作移人情,如在耳边目前;甚者,可以惊天感神。此处波澜为之一转换矣。至此,诗作开始就画论画,全幅屏障中山水上下远近,至“不见”句,山水视角终于回环交错,赏画情绪为之再转换矣。此处“起棱”,妥帖道出诗作虚实相生的笔法。

章法顿挫,笔势横截,诗歌为之纵横跌宕,不仅可指诗意的起伏阔达,也鼓励用笔简省生新,方氏反复肯定的“事外之妙”,因之全开。如评杜诗《暮归》后四句:“一气顿折,曲盘瘦硬。”此诗虚实结合,前四句情景刻画入化境,后四句承接前四句:月明,所以碧梧、白鹤皆见;风凄,所以乌鸦、梧桐倍感哀愁。“一气顿折”,诗体一气直下无突兀,物情之哀连着主体愁思。南去北归进退维谷,此处为一“起棱”;年过半百仍不如意,再一“起棱”;明日看云依旧远行,三“起棱”而结笔。故而,方氏赞评该诗“笔势回旋顿挫阔达,纵横如意,不流于直致,一往易尽……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矣”⑨。章法脉络有“起棱”,洋溢着方氏的诗学旨趣。

“汁浆”,意为诗歌内在情意饱满淋漓。

笔下起棱,章法顿挫,还需胸有丘壑,方得兴象全出,方氏所谓“汁浆”之境至矣。“汁浆”一词,生动形象,初义是浆果内的汁水,不难和诗体蕴含相关联。“起棱”用语应生新,“汁浆”也应意象生动,“但有叙说而无象,故不妙也。”⑩

若以“起棱”为诗歌线条筋骨,那么“汁浆”当为色彩肉肌。“汁浆存乎读书多,材料富。”⑪即以胸襟识见灌注诗气流转,提升诗体审美价值。又说“汁浆起棱,不止一处,愈多愈妙,段段有之乃妙。”⑫诗歌之“起笔有棱”,乃气势飞起顿挫有致,如何可以“段段有之”?笔者以为,诗法的错落有致,奇崛求变,这些虚实顺逆变化,直接导致诗体内容的多重生发,内涵更加丰厚充实。这就是两者浑融的高妙处,使诗体之局部也呈现骨气端翔的风采。

在《昭昧詹言》中,老杜太白东坡陶诗皆有“汁浆”, 以“汁浆”论“妙、力、气”,因知“汁浆”应为植之先生诗学追求。章法开合跌宕,淋漓诗情便随诗笔喷薄而出。其评韩诗“笔势涌出,读之拦不住,望之不可及,测之来去无端涯”;评太白诗如“龙眺天门,虎卧凤阁”⑬。揭示意蕴丰厚、涵养万千的“神品”风采:“言中有物,故闻之足感,味之弥旨,传之愈久而常新。”

“棱汁”:“起棱”“汁浆”合用,呈现工妙兴象。

“起棱”“汁浆”二词为方氏独创,虽然难以确解,却不失趣味。外有棱峰即奇崛不平,内有汁浆便顿生滋味。两者融合的诗作,华妙 灵动“在兴象与词”。如评杜甫《天育骠骑歌》的诗歌章法,他将诗句行文笔势一一安顿:开头二句,就是“突起奇纵”的“起棱”之笔,以此提起后六句,句句写真马,句句都为画上之马。后又以“阅清骏”再起棱,意谓“四十万匹”都付与“大奴”,独以“别养骥马”来形容其“神俊”。这里“四十万匹”本因紧接“阅清骏”,却在诗意传达后,补入一句,诗势筋脉因之一顿,方氏曰:“而‘当时’四句,提笔跌宕,以补叙为棱汁,即借此逆入。”杜诗常有“棱汁”俱在的好处,故植之先生极为推崇。

“棱汁”虽出自植之首创,但内在精神仍和“桐城家法”一体承传。有论者著文从“诗法之妙”和叙、写、议三法解读“棱汁”的意蕴,也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另该文指出,“‘棱汁’强调文法高妙……这就是‘言有序’;‘棱汁’还追求诗意的层深和密致……这就是‘言有物’。”⑭此评确实精到!这更能体现出方氏对本派文论的开拓之功。

确然,主体之情思和具体物象的结合,借助章法的安排和意趣的转移——“棱汁”的俱在完满,遂有生动气韵、工妙兴象。总之,方东树以“起棱”“汁浆”为中心,构建了一个章法上波澜顿挫,内蕴上情思满溢的诗学理想。

二、以“棱汁”为中心的诗法,与方东树诗歌创作的相互观照

既以“起棱、汁浆”为诗歌审美的“妙境”,方东树诗歌创作便可高屋建瓴,向上一路,能感物生情,能品味不尽,能传之弥远。如果分析具体诗作,既可以印证“棱汁”诗论内涵,又可总结出建立在此诗美理想上的笔法。

且以《梦异之》⑮为例:这是写给好友管同的悼亡诗。首句,即以力开篇:“故人舍我没”,交代直接,横截见山,大笔作“起”;“舍”字,既明说“故人”之可恸,又道出我之不舍,“没”字尤见力量;“宿草已生墓”,更增一层力量。此句“礼在哭斯绝,情亲梦还屡”,本应以叙笔顺接,却以诗意逆入:礼虽在,哭斯绝;情虽亲,梦还屡;诗势顿起,方氏所谓“起棱”意可感矣。“似怅背面久”句以下三、四、五句,极言梦中二人之“良晤”“寒暄”“肝膈言”“发心语”。再以“文章一小道,于学非本务”作提,插入“议”笔:“故人”学行、文章、觉悟。至此全篇已过半。至“君笑我何必,求足此名数”,以“议”笔作“转”,也照应首句,却筋脉跳跃:“闻言惊欲请,展转忽已寤。”又一“棱汁”在矣!此句为诗篇一大转折:一是挑起末段,横截诗篇;二是梦中言语惊起“我”今时之惑;三是“寤”亦可作“悟”解,是“梦异之”有大彻悟。以“抚枕泪浪浪”作转,再以“君今有羽翮,来去随烟雾”,进入写意阶段:“有疑”“有怀”“幽滞”“沉吟”,一气流转。至此,可作结语,却以“生常各一方,死长隔泉路”直起突接,意谓和“故人”生不在一处,死更隔音信,是生死无望之叹息,方氏所言“题后垫衬出汁起棱更妙”,岂非印证之言?!末句“生死永相念,我怀如旦暮。”以兴笔收尾,情远韵阔。

赏罢全诗,“起棱”“汁浆”在焉,“兴象”在焉,“沉郁顿挫”在焉!此诗真为方氏佳作,可谓诸法皆备,且印证其诗美理想。

方氏之“起棱”,或实或虚,波澜层出;其“汁浆”,笔力雄健,生动传神。以“棱汁”为中心,便脉络分明,诗法可循:起句直接开端,甚至可以突兀,若能笼罩全篇最好;叙笔乃是承接,既要承接诗题,也要有精神自由,富有情趣;写笔全看层次,可运以赋笔,使诗句铺陈之中,诗意勃兴,重叠绾合,更须另起筋骨,重新“起棱”;议笔深化诗意,既可观照“诗题”,也可沟通客我,可作补叙之用,妙在跨出局外;转笔乃顿挫处,不妨刻意奇警,出以不测之语,真正奇幻无伦;结笔,或有情,或有思,佳处在以逸宕之笔收之。章法之“棱”逐层行进,经营不乱不平;内蕴之“汁”灵动深沉,神韵气势兼备。

上述以“起棱、汁浆”为中心的诗法,是以《梦异之》为例,并结合方氏诗论总结的,是否确然,只需回到《仪卫轩诗集》中就可以了。事实是,以此诗家三昧为宗,方氏诗作中笔法正同而各极其妙者并不在少数,谨以《海门书院春晚读书》⑯为例证:

昨折岭梅赴南国,已作迢迢愁远客。岭梅犹着向南枝,远客惊看户开北。合浦古郡人罕至,鬼门距过足心恻。海氛中体寒可畏,泾雾蒸人热尤剧。火维气偏时节异,物候不齐语难极。蛮花竞开红早迸,晚蔬豫市果先熟。平地寸步仰看天,东雨未晴西日出。

嗟予真作越流人,足音空喜无行迹。木苍天阔水周堂,闭门惟有书连屋。海角亭边一樽酒,流莺伴客畏寒食。却忆江南三月时,牡丹芍药成抛掷。庙堂只今贤俊登,五十天涯发徒白。君不见袁伯业平生功用不经世,垂老下帷亦何益。

我们来看诗作和诗法是否相合。这首咏怀诗的开端,起笔以实,开门见山。首句中“愁远客”恰能笼罩全篇,合处一。叙笔乃一“起棱”:次句中“岭梅”既代故乡,又代“远客”自己,而“远客”之“惊”,既惊讶于异地的门户向北开,又代指身在北地,心思恍惚。三句意为北地人鬼罕至,引出诗歌主体的感受,对南国奔徙的不适;趣笔承接,合处二。承上所述,写笔应有层次,能重叠绾合最好。四五六句为写笔,先出以对比:“体寒”“人热”;再出以铺陈:“火维气偏”“物候不齐”,“蛮花”“晚蔬”,至“东雨未晴西日出”,更以不可思议的气候现象作写笔之结,确乎筋骨再出,合处三。议笔当出则出:“嗟予”句作补叙之用,照应首句之“愁”,又跨出局外,另表一枝,书院岁月由此出场,合处四。“却忆”句,无疑为转笔,以年盛繁华江南记忆,更增今时今日“发白”之烦愁,诗人更以袁遗作比,闭门读书却于世无补,情思交织,自然流露,合处五。

由此可说,《海门书院春晚读书》和前述之诗法处处相合;换言之,这首诗和《梦异之》风貌不同,诗法却是一致的。再如诗集中之《丁酉二月将赴岭南,吾生于是为四适粤矣,感而赋此》《马当遇风变》《思疚二首》等,皆可以“棱汁”诗法解之。

以上从方东树诗论中剖析“起棱”“汁浆”两范畴的内涵,认为方氏诗论确乎是以“棱汁”为中心建立起的;进而结合作品,总结其诗歌创作法度,并回到创作本身验证。笔者认为:方东树以“起棱”“汁浆”为中心,建立起诗歌章法上波澜突起又承接有致,诗歌内蕴上情思交织又兴象奇妙的诗美理想;更有价值的是,他以此诗美追求为出发点,建立起一完整严谨、有迹可循的诗歌创作法度。以此为契机,桐城派文(诗)论还有进一步构建的巨大空间。

注释:

①王友胜.方东树论苏诗对桐城家法的承继进而突破.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

②以戴名世入传统所谓 “桐城派三祖”即方苞、刘大櫆、姚鼐中,今人称“桐城四祖”,这也是当今学界的共识。

③是时,乾嘉汉学盛极一时,以宋学为学术旨归的桐城文人饱受冷落质疑。姚鼐一代大师,也曾表达学行文章被消解虚化的苦闷:“鼐以生平用心所隐,冀相知于不可知之异世者……以四海之广,消然相望于旷邈泬寥之中,有不使更感叹而增欷者乎!”载《惜抱轩文集》卷七《复东浦方伯书》,中国书店1991年版,81页。

④黄保真.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84页。

⑤史哲文.论方东树的唐诗观[D].华侨大学,2014,摘要页。

⑥(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64。

⑦(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34。

⑧(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35。

⑨(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415。

⑩(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394。

⑪(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35。

⑫(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34。

⑬(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49。

⑭田义勇.“棱汁”:方东树诗法论的重要范畴[J].保定学院学报,2009(3):82。

⑮方东树.《仪卫轩诗集》卷五。

⑯方东树.《仪卫轩诗集》卷一。

猜你喜欢

桐城章法诗歌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诗歌不除外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论“桐城歌谣文化带”的形成
质地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安徽桐城六尺巷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