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隧道效应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课堂教学

2019-12-29喻莉邓磊何艳罗志娟

物理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穿墙探针原子

喻莉 邓磊 何艳 罗志娟

(空军预警学院基础部 湖北 武汉 430019)

大学物理课堂教学重在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下面我们将以大学物理中“隧道效应与扫描隧道显微镜”这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这几个方面素养的培养.

1 隧道效应原理介绍——理论学习知识增长

1.1 提出问题引入主题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离奇古怪,其中有一位崂山道士,他能轻松地使用穿墙术从墙外进入屋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穿墙术,在影视科幻片中我们也经常见到,那穿墙术是否真的存在呢?谁都没见过.然而,在微观领域“穿墙术”早已实现,而且已经对我们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内容所要介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简称STM)利用的正是电子穿墙术.

1.2 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波粒二向性学说,即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之后,德布罗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向性,并被实验所证实.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实实在在看到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分子,都是具有波动性的.但这种波与普通的机械波(如水波、绳波)和电磁波不同,它的强弱体现的是物体在某处出现的概率大小.下面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来探讨一下微观世界中神奇的穿墙术,也就是所谓的“隧道效应”.大家假想有一个微观粒子(可以是电子或是原子等),具有一定的能量,换句话说它具有一定的速度,向前走着走着突然遇到了一堵很高的墙(势垒),如图1所示.

图1 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开始时位于Ⅰ区域,想到达Ⅲ区域,但在区域Ⅱ有一堵墙.粒子的能量太小,不足以使它能越过这堵墙,按照经典理论,粒子将只能被墙反射回去,但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是具有波动性的,那它到底能不能穿过去呢?这就要看粒子的波函数在区域Ⅲ的概率,或者说粒子的穿墙几率了.根据量子理论中薛定谔方程求解得,透射率

其中a为势垒宽度(墙的厚度),U0为势垒高度(墙高),E为粒子的能量.可见,即使E

1.3 数值举例加强理解

粒子的穿墙几率究竟有多大呢?以电子为例,当穿越墙(势垒)所需要的能量与粒子实际能量间的差值为5 eV,墙的厚度为0.1 nm时,通过计算穿墙几率为0.1,就是说如果有100个粒子入射,其中就有10个粒子是能透射过去的,这个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可见,穿墙术在微观世界中真实存在.但是当墙厚增加到0.2 nm时,穿墙几率就下降到了0.012,100个粒子中就只有1.2个粒子能穿过去了,而当墙厚增加到0.5 nm,1 nm时,就可以基本认为T=0,电子失去了穿墙能力.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来看看为什么宏观世界中没有人能穿墙而过.我们假设:一个成年人体重60 kg,最高能跳6.999 m,面前有一堵高墙,墙高7 m,厚度为1 mm,代入透射率公式计算得,其穿墙几率为10-6.9×1031,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撞击墙面106.9×1031次,也只有一次能穿墙而过,几率非常非常的小.所以即使你的寿命足够长,长到和宇宙年龄一样(大约1018s),并且不停地撞墙,每秒撞100次,撞墙次数高达1020,穿墙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2 STM的发明——科学探究能力提升

2.1 背景知识 自主探索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广泛查阅书籍和文献,了解宾尼和罗雷尔发明STM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表面形貌探测技术的发展概况,总结各种探测技术的优缺点,再通过自主分析归纳得出表面探测技术所急需解决的难题.让学生在自主对知识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实施过程如下.

(1)学生代表一介绍历史背景.正在研究超导隧道效应的宾尼(Binning G)和罗雷尔(Rohrer H)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物理学家罗伯特·杨撰写的一篇有关“形貌仪”的文章,其中有关驱动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的方法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2)学生代表二总结归纳各种探测技术的优缺点.通过分析归纳,表面探测技术急需解决的两个问题是:不损坏样品表面;提高X,Y,Z3个方向的测量分辨率,使其均在纳米级范围内.

(3)教师激发学生思考:宾尼和罗雷尔是如何将看似无关的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沿用探针式测量方法,为避免探针直接接触对样品的损害,探针和样品表面间就必须要留有一定的间距.能否将此绝缘间距看作是探针与样品表面间的势垒,然后再利用隧道效应呢?

2.2 原理介绍 适当引导

图2就是STM的工作原理简略图.

图2 STM的工作原理

将待测样品和STM的金属探针分别作为两电极接入某一电路中,为保证水平方向(XY方向)上的原子分辨率,探针的针尖一般就一两个原子.让两电极通过真空隔开,当其间加一电压时,从经典理论来看,回路中不会有电流产生.但根据隧道效应,如果样品和探针间的距离(势垒厚度)小于1 nm时(Z方向),样品表面的电子是有一定的几率穿过势垒到达金属探针的,有电子通过,回路就会产生电流,我们把该电流称为隧道电流.显然,两者间的间距越小,电子的穿墙几率越大,穿过的电子越多,产生的隧道电流也就越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回路中电流的大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变化.这就是STM的恒高工作模式[1],如图3(a)所示.保持探针在同一水平面上移动,由于原子表面的凹凸起伏,表面各处所对应的样品和探针间的距离就各不相同,所以回路中电流也就不同,根据各处电流的大小,我们就可以知道其样品表面的形貌了.

激发学生思考:如果样品表面的起伏太大会怎么样?学生回答:此时探针就会碰到样品,探针和样品都会被损坏.进一步提问: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引导学生回答:在样品与探针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探针跟随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一起变化.样品与探针间的距离不变,实际上也就是让电流不变.从而引出另一种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工作模式——恒电流模式,如图3(b)所示.由于此时探针与样品表面的间距不变,所以探针的运动轨迹反映的就是样品表面形貌.

图3 STM的工作模式

2.3 科学方法与思维

STM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建立不同知识点间联系的重要性.可见,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构建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学会与其他知识进行交叉与融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利用更新、更全面的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量子隧道效应和表面探测两个领域看似无关,实则可以构建为一个统一的观念团.联想主义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统觉论”认为,任何新的观念的取得都是“统觉”的结果,而“统觉的主要表现则在于观念的综合,把许多个别的不同的观念联合成一个观念团”[2].此外,心理学中学习迁移理论也认为,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科学家的科学探索,都不是孤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应该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策略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2].宾尼和罗雷尔正是在科学探索中,将已获得的量子隧道效应理论很好的应用到了表面探测技术,才克服了其它表面探测技术的局限性,STM才得以问世.

3 STM的应用——激发兴趣使命担当

科技,源于人类,用于人类,STM也不例外.

由于隧道电流对势垒高度十分敏感,所以STM的分辨率非常高,可以达到0.01 nm.可见,通过STM,人类可以真正意义上触摸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那STM到底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3.1 形貌结构探测认识世界

目前,STM的应用非常的广泛,涉及到的领域包括材料、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等.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STM来观测某个物品的表面原子结构,观测材料表面的吸附、缺陷等情况,帮助我们分析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图4就是人们观测的碘原子吸附在铂表面时,材料表面的吸附情况.利用STM,铂表面的碘原子缺陷清晰可见,这对分析材料的性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医学领域,也随处可以见到STM的身影.DNA作为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早期关于其结构的探索,在实验上主要是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这种方法在反映DNA结构真实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随着STM的出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DNA的真实结构,在1990年,中科院化学所就利用STM在世界上首次拍摄到了三链状脱氧核糖核酸的DNA变异结构,为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4 吸附在铂表面的碘原子阵列图

3.2 粒子操纵改造世界

我们除了可以通过STM认识世界外,还可以用它来改造世界,这一过程主要是利用STM对原子和分子的操纵来完成的.20世纪90年代初,IBM的科学家利用STM,用35个Xe原子在Ni表面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广告“IBM”.首次展现了人类对原子操纵的可能性,也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通过STM对原子的操纵,我们可以制造出很多纳米级的量子器件.如图5所示[3],这是由Loth等人利用STM操纵设计的首个原子级存储器.它是利用12个Fe原子两两并排排列所组成的原子级存储器,可以存储1bit的容量,而普通的磁盘存储器要上百万个原子才能存储1bit的信息.可见其存储效率将会被大大的提高,这对存储设备的小型化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展.目前,这一相关研究在实验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破[4].除了可以通过STM来制造纳米量子器件外,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操控量子器件.美国塔夫茨大学Tierney等人利用STM,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单分子电机[5],如果能够很好地控制它,纳米机器人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图5 原子级存储器

量子理论的发展将人类的视野带入了纳米级的原子世界,物理学中每一项新理论的突破都必将进一步推动新科技的蓬勃发展.本文通过介绍量子隧道效应理论与当代物理学前言科技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生产技术各领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特别是当前高新技术中物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同时,让学生切实体会到STM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其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新中华的使命与担当的有志青年.

4 结论

笔者通过上述方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相信对其他大学物理知识内容的教学也能起到一个较好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穿墙探针原子
航空穿墙紧固密封连接件的设计及应用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Xpert MTB/RIF对结核菌利福平耐药的诊断价值及rpoB基因突变特点的分析
“隔墙有眼”的穿墙透视技术
气液鼓泡床反应器中气泡行为光纤探针测量方法
通过接触测试来提高探针痕迹的一致性
DNA探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