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aker Faire文化对设计师造物情怀的影响

2019-12-28梁日升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造物创客设计师

梁日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背景

Maker Faire作为一种亚文化的文化潮流,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受到追捧,至今已全球140多个城市举办过活动,Maker Faire独有的文化魅力让许多Maker认同并热衷参与,Maker Faire已经变成一种自我追求,自我造物,自我释放的文化,Maker群体非常广泛,很多国家和地区每年都举办一次Maker Faire嘉年华,并得到政府重视和支持,把它视为文化产业延伸的一部分,在美国,为了支持Maker文化的兴起,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向公众开放几个美国国家级的研发设施。除此之外,美国联邦政府将其中一个国家中心改名为“AMerica Makes”[2]。由此可见,美国家对Maker Faire文化的重视。虽然Maker Faire传入中国大陆的时间相对比较晚,但近年来,Maker Faire在深圳、北京、西安等城市比都举办过不同主题的嘉年华活动,Maker Faire在中国大陆影响力正逐步在扩开,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在参与的不同职业人群中,设计师占有一定的比例。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各类的设计师人数大约有1700万[3],加上艺术家、爱好者和产业相关的间接从业者,保守估计大约有2000万左右,如此庞大的人群,让设计师或相关的群体已经无法被忽视,同时,中国高校众多,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与设计相关的专业,每年也有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加入设计师行列,源源不断的人群加入设计行业,不仅补充行业的人才,也带来了很多新的设计师后备力量,像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国家是不可能存在的,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才有如此庞大的设计师群体。加上Maker Faire文化的传入,对设计师群体产生了影响,因为他们有很多共性,他们都是造物者热爱着,都对造物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可以说Maker Faire文化对设计师有直接的影响。此外,文章中的“造物”可以理解为创造新的设计物品,也可以理解为创新设计(Creation Design)

1 造物热情源自于对产品设计的改进

在Maker的文化中具有工匠精神和工匠情怀的特质,他们普遍具有浓厚的造物理想主义色彩,更富于激情和热爱去造物,Maker文化强调在社交环境中通过学习(主动学习)去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Maker文化还强调以乐趣和自我实现为动力的非正式、网络化、同伴主导和共享的学习方式,这个是造物热情重要的特质,热情是源于兴趣和爱好,也是源于对物品改造的欲望,在很多Maker的眼里,标准化物品并不能全部满足个性的需求,需要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去改造物品,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Maker群体还善于利用各种工具和平台为实现自己的造物作为基础,他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或者是找寻到共享的平台,就算初期加入Maker的人也可以很快找到相关的支持,很多Maker平台的技术是完全免费开源的,技术和信息是共享的,免费提供给Maker无偿使用的,Maker平台也有相关的课程或者公开课,提供给Maker群体学习,甚至有定期举办各种免费的学习活动,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举行讲座分享,而这些学习的渠道也都是免费的,这都可以直接减轻了Maker学习知识的经济负担,为Maker的顺利发展和坚持继续Maker之路做了积极的铺垫和给造物热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这个也是Maker们造物热情得到持续发展的动能因素之一,而相比目前中国的设计师群体数量比例情况来看,活动还是相对偏少的,这点是比不上Maker Faire的影响力,总体而言,设计师们很多都是孤立的,每年虽然有很多赛事和活动供设计师参与,但是很多赛事和活动都是具有浓厚的商业行为,有层级较高的学习活动或者设计论坛,普通的设计师也是难以去参与,因为参与的成本比较高,同时设计知识的均衡普及也比较欠缺,较为发达的地方可能经常有设计相关的活动,次数和频率都相对来说都较高,设计师的待遇也相对比较好,但是在欠发达的城市,类似这样的活动是较少的,设计师待遇也普遍偏低,即使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上出现出了许多在线设计教育平台和设计网站、设计论坛、和设计分享平台等设计类的线上网站,出现了很多免费的课程和资讯,但总体而言优质的教育内容都是付费的,这点和Maker-space的提供的内容还是不一样,当然也不是说Maker-Space是全部都免费的,但是Maker-Space的免费程度是比设计师在线教育平台程度要高很多的,因为Maker文化特性已经决定了它的发展道路。同时,设计师的阶层固话也比较严重,底层设计师通向高层设计师的道路充满坎坷,设计师在社会中获得的尊重地位不高,包括待遇和影响力以及获得再学习机会,很多设计师根本没有太多机会施展自己的设计理念,甚至沦为软件操作员,设计创意更是无从谈起,而Maker相较于设计师却更像是专注创作的艺术家,造物过程不受太多外界干扰,更多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改造,商业利益驱动成分在Maker看来所占的比例不高,设计师则不能完全这样去做,因为背后还有客户的思想,设计应用状况因素等在左右,商业与情怀如何平衡?或者说是如何去极大程度的满足客户,已经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Maker则完全不需要考虑太多,兴趣出发和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设计可能是他们更加关注的结果。

2 不同学科交叉学习背景

交叉学科的专业背景是Maker群体重要特征之一,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化的,但是大多数确实如此,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现象呢?可能与Maker自身的文化有教育有关系,Maker文化特别鼓励技术创新应用和探索传统与独立之上的领域和工作方式之间的交叉,包括金属加工、云数字、数字媒体、大数据、电影制作和计算机编程,这些都是构成了他们交流的重要资源。此外,Maker群体很多都是电子产品的玩家,大多都是具有深厚的工科或者理科背景,给外界传递的印象更多像是工程师,严谨的逻辑思维,超强的动手能力,过硬的电子产品组装和拆卸技术,对计算机、电子技术、编程和互联网都较为熟悉,对电子产品的特性也了如指掌,这个可能就是大多Maker身上的特质,利用互联网的流行术语就是“人物标签”。大多数的Maker都有综合学科交叉的学习背景,尤其是涉及到电子或者组装类的Maker,因为重新设计和组织产品需要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要求,他们不得不拥有一定的交叉学科作为基础才可以胜任改造产品或者重新设计产品的任务,否则将很难独立去完成一件产品重新设计和组织改造的任务,Maker的行业特性无形中已经已经对Maker的准入有一定的要求。大多的Maker是有多重身份的,或者是多重职业的,即使是单一的职业但知识结构也不会太单一,很多设计师也是Maker身份,但他们也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和半导体技术,而不仅仅是熟悉的自己的领域知识,而同样的道理,很多工程师也具备了设计师的思维,有设计师独特的设计理念,而不仅仅是生硬的工程师思维,而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交叉的学科思想,有多重学科的交叉正是Maker独有的文化,这个对当下设计师普遍不掌握电子技术或者工程技术有一个很好的弥补,这样的思想也给纯粹的设计师有大的借鉴,因为设计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当下的设计师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设计的草图上,不仅仅只是会构思设计概念和构思创意设计,因为从设计到变成产品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中间涉及到很多环节,如果是工业设计的产品,还会涉及到生产、制造以及环保评估等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与产品最终成品的品质或可持续发展有紧密关系,如果要想达到这样的产品设计水准,这就需要设计师要具有综合学科交叉的学习背景以及工程师的逻辑思维,具备这样的思维和能力会让设计师的水准提升到更高的等级,对创意设计过程到产品制造的决策和全方位判断起到一个全面知识综合考量的作用,从而促使从设计到产品落地的每个过程更加能符合绿色设计或者绿色制造的理念,其实这个思维和精神某种程度上与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4]、绿色制造、“工业4.0”[5]、不谋而合。因此掌握多一门不同的科学知识,对事物的认知将不一样,有交叉学科学习之后,对造物过程的思考将会不一样,考量的范畴也将不一样,可能原先只是从设计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一旦具备不同学科的造物思维,思考的问题和创造的产品就不仅仅是设计师的思维,而将是一种综合的造物思维,而这样的思维在Maker身上是可以被设计师所借鉴的。

3 共享与互助理念

从Maker的兴起到快速发展,就能解读Maker文化与众不同的共享理念以及独特的文化,这个当然与兴起的黑客空间、Fab Labs和创客空间(Maker-Space)的崛起和迅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类似这样的分享空间已经在全球铺开,据统计,当前欧洲和美国的加起来就有100多个[6],这组数据还不包含中国,但随着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政策被大力推广,在中国大陆涌现出了大量的创客空间(Maker-Space),这个总数初步保守预计比欧美国家的总数加起来还要多出很多,因为在中国大陆,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多个创客空间。从提出到现在,不仅创客数量和创客空间在逐年增长,参与人数和建成的数量也都在逐年增加,虽然发展时间比较短,但中国的创客空间(Maker-Space)保守估计已经是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国家。同时,创客空间在中国已经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创客空间的文化都与Maker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些创客空间是在借鉴Maker的文化,甚至也可以说是中国版本的Maker Faire,这些平台鼓励和允许志同道合的创客分享想法、工具和技能组合[7],通过分享彼此的想法,让思想火花得到触碰,很多创新的理念就是靠这样的分享迸发出来,共享的方式已经在这个群体得到体现,同时这些平台也是Maker文化展现的代表。不仅如此,海外的也有许多较为典型的代表,其中就包括Artisan的Asylum[8],Dallas Maker-Space[9],Noisebridge、NYC Resistor、Pumping Station One等空间平台。此外,国外的高校也有典范的代表,例如MIT和Carnegie Mellon(特别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Hobby Shop和CMU机器人俱乐部等)。随着Maker文化变得越来越流行,欧美的黑客空间和Fab Lab在大学和公共图书馆中变得越来越普遍[10],中国的创客空间在校园内也越来越普遍,很多高校甚至开设了创新创业学院,帮助在读学生创业,给予学生创业相关的知识辅导。随着Maker Faire在全球不同城市的举办嘉年华活动,Maker空间将会越来越多[11],黑客空间、fab lab和创客空间可能会获得更大的爆发力,因为它们是企业家和设计师甚至综合资源聚集与合作的地方,也给设计师的共享、创新、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帮助和影响,同时为环境、社会、经济等发展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而这些创客空间(Maker-Space)几乎都是对外开放的,也就是说都是共享的,可能是免费的,也可能是收费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设备和空间、包括相关的咨询和学术都是在对外开放的。

图1 Maker嘉年华活动

4 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造物思维

Maker Faire文化诞生的土壤已经决定了其造物思维的西方特质,从造物思维和举办活动的目的都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欧美国家举行活动的内容和项目就可以判断出与中国东方文化的不同,而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大多都是吸收本土的文化成长起来,受到的文化和观念都是本土的知识,即使有部分设计师在海外生活过,但是毕竟是少数,就算在国外生活过的设计师也未必完全被西化,因为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文化就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从小养成的观念是难以去改变的,虽然接受新的观念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总体而言,根深蒂固的理念和思维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西方文化自我主张比较强烈,个性也比较突出,在文化教育领域,西方发达国家主张素质教育,挖掘个体的特性,注重对个体潜力的发掘和培养,解决问题则倾向于相对比较民主与开放式的方式,例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会采用探讨的形式与学生沟通,通过双方的沟通得出结果,或者以启发式的形式去引导学生,Maker Faire之所以快速地在西方国家得到快速地发展和受到众人的追捧,这个和他们国家的教育背景和处事思维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西方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培养了人们愿意通过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同时,发达的西方国家人民也比较热衷于各种团体活动,也热衷于DIY,城市也配套有相对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很多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具有教育性质的公共场合均设有为小孩DIY的工作室(fab lab),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场合,某种程度上这些场合都是传播Maker文化的重要入口,这些差异与国内相比我们在培养独立动手意识确实还需要进一步去提升,而这背后的思维逻辑都是可以从Maker群体去解读和研究,这些基础设施和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为Maker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和教育主张谦虚谨慎或应试教育,以成绩排名为重视,处事理念上推崇中庸之道,克制个性张扬,有时候还去刻意抑制个人主张,就是我们所说的“低调”,在加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也可能忽略了素质教育,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因为不同教育理念也就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结果。当然,在这里不是说西方教育就是成功的,因为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其的存在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美的教育,也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只能说不同背景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教育结果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理念,盲目的推崇某一种教育方式只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去探讨选择哪一种作为我们新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手段可能意义不大,我们探讨的是如果利用两种不同文化优势进行借鉴与参考,因为教育的土壤和环境也是造就设计师个性的关键因素,而通过教育和文化差异的比对,可以让设计师有更多或者更好的创意启发或参考。而Maker Faire特有的教育文化和造物思维确实是可以给本土设计师很多借鉴和参考,特别是对造物思维和设计情怀的启发,因为大量的活动可以表明,许多的Maker是有与众不同的造物思维,参加活动的初衷不是纯粹为了商业利益,或者说不是把商业利益放在首位,不排除有通过展示自己的产品获得风投获得投资的可能的,但是Maker文化更多的成分是以自我造物,享受造物,分享造物为乐趣。

结束语

Maker Faire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超级的文化IP,是文化输出成功的案例,是造物思维价值快速传播成功典型的例子,对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在Maker Faire和设计师群体中,他们之间存在共性的同时,Maker Faire也对设计师的造物情怀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猜你喜欢

造物创客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设计师访谈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小创客”有法宝
创意设计师
以木造物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