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底”“拼却”释义商榷

2019-12-28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宋元用例义项

齐 瑞 霞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对古代词汇,特别是俗语词、口语词、方言词等词义生成演变、构词方式、成词理据的考释溯源,一直是古词训诂的重点。除相关论著、论文外,语言学辞书汇集了相对全面和权威的义项,并征引了大量语料,如《宋元语言学词典》[1](龙潜庵编著,以下简称《词典》)“以宋元时代为经,以戏曲、小说、诗词、笔记、语录为纬,对宋元语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词典》前言),对阅读宋元文献以及开展相关语言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总体上看,《词典》对词条的遴选和解释比较全面准确,词例引证和词义溯源亦较精审,但是个别词条释义如置于具体语境中,至今还存有商榷之处,仅举两例求教。

根底

《词典》:跟前,面前。柳永《爪茉莉·秋夜》词:“料我儿,只在枕头根底,等人来,睡梦里。”《刘知远诸宫调》第十一:“唤到根底,问伊:因甚着麻衣?……细说真实。”《三夺槊》一折:“咱两个欲待篡位。争奈秦王根底,有尉迟无人可敌。”亦作“跟底”“根前”“跟前”。《青衫泪》三折:“他不说我的知是鬼,相公呵!……你则休渐渐来跟底。”《小孙屠》五出:“如今不免多将些金帛,……寻那旧契张面前,去那本官根前说则个。”《董西厢》卷一:“到跟前,方知是,觑牌额分明是敕赐。”

按:“根底”连用,约始于宋代,常见于元明清。把“根底”解释为“跟前,面前”,尚不够准确完整。考察同时期的语料,可以发现有些“根底”用例解释为“跟前,面前”似不太合适。例如:

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杂剧》:“(带云)这手帕。(唱)剪了做靴檐,染了做鞋面,捋了做铺持。一万分好待你,好觑你!如今刀子根底,我敢割得来粉零麻碎!”

杨景贤《西游记》:“我钻在这壁、那壁,没安我这死身己。滚将一个碌碡在根底,脚踏着才得见真实,百般打扮千般戏。”

郑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唱)你下井去井根底,那时节有谁人见你?(张千云)小的不曾见甚么人。去到李顺家后院内,见一眼井,下的井去,捞出这尸首来,我背着便走。”

这些例句中的“根底”都不宜释为“跟前,面前”,而应释为“底下,下面”为好。如“刀子根底”应该解释为“刀下”。“滚将一个碌碡在根底”,意思应为滚来一个碌碡在下面,然后才会有“脚踏着”这个动作。“下井去井根底”中“根底”表示“底下,下面”的意思则更加明显。“根底”的这种用法在内蒙古西部,如河套方言中仍在普遍使用,如:

他把调料瓶子放到鼻子根底闻了闻。(鼻子下面)

石头根底有张纸。(石头下面)

脚根底长了个水泡。(脚下面)

桌子根底有水。(桌子下面)

把箱子放在床根底。(床下面)

下雨了,没带伞,先在这个棚子根底躲一会儿。(棚子下面)

上述方言用例中,“根底”只有释为“底下,下面”才更为准确,而不应解为“跟前,面前”。

“根底”表示事物的下方,是由“根”和“底”的本义引申产生的。无论是植物的根部,还是器物的底部,如果从纵向观察都位于下方。“根底”作为合成词表示事物的下方,属于同义连用。“上”与“下”是一组相对的方位概念,对方位的认识,总是遵循一定的次序,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这也就决定了“根底”表示“底下,下面”的语义经过引申可以用于表示一定次序关系中的上下位关系。如《词典》用例《三夺槊》一折:“咱两个欲待篡位,争奈秦王根底,有尉迟无人可敌。”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2]、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3]、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4]等皆释上例中的“根底”为“跟前,旁边”,以为是“二人之所以不敢篡位,是因为秦王的旁边有尉迟恭”之意。这种解释似乎也可以说得通,但是按照上述方位或次序的分析,剧中的秦王和尉迟恭确实是属于“君臣”上下关系,所以把“根底”释为“下面,手下”更为合适,意为“秦王的手下有尉迟恭”。相似用例还有:

《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四公仔细看时,有些个面熟,道这妇女是酒店擦桌儿的。‘请小娘子坐则个。’妇女在宋四公根底坐定,教量酒添只盏儿来,吃了一盏酒。”

《老乞大谚解》:“你谁根底学文书来?我在汉儿学堂里学文书来。”

上例中,就坐的“宋四公”与“妇女”在地位上也存有尊卑关系。如果按照方位次序而言,女子就座应选择一个靠下位的位置。陆澹安编著《小说词语汇释》[5]将该例中“根底”释为“跟前,面前”虽可说通,但不够准确。同样,古代师生之间也存有事实上的主从关系,所以例句中“你谁根底学文书来?”可以理解为“你在谁门下学文书来?”

这种表示上下位关系的“根底”用法,至今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也有仍大量的使用,如:

你在他根底做事一定要小心。

我在他手根底已经干了十年了。

我是没有什么本事,我根底的能人可多了。

上面通过对同时期文献和方言用例两个方面的考察分析,可知《词典》“根底”释义相对较为笼统,在已有释义的基础上,应该补充和明确“下面,底下”的义项。

拼却

《词典》:尽管。叶梦得《水调歌头》词:“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按:将“拼却”释为“尽管”较为牵强。这里“拼却”应为动补结构,“拼”可解为“不顾一切的拼争”,《词典》对“拼”字单独解释时也有此义项。“却”为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或完结,“拼却”后面连接的一般是结果。结合前后语意,“拼却”应释为“拼得、拼到”等义。“拼却鬓双华”理解为“拼到两鬓斑白”更为合适,表示一种不计后果、不顾一切的决心。《词典》在释义“拼却”时,似忽略了前面对“拼”字的解释。

另外,将“拼却”释为“尽管”,在宋元文献一些用例中也很难成立,例如:

宋·黄机《满江红》:“九月江南无雁到,素书封了谁传与。待从头,拼却把心宽,还如故。”

元剧《小孙屠》第五出(生上唱)〔天下乐〕:“一种相思聚两眉,因娇貌可人意。只得拼却千金买,把花名籍字除。”

元·曹德《双调·庆东原江头即事》:“猿休怪,鹤莫猜,探春偶到南城外。池鱼就买,园蔬旋摘,村务新开。省下买花钱,拼却还诗债。”

上述三例,“拼却”显然不能释为“尽管”,解释为“拼得、拼到”较为合适。如《小孙屠》例就表示“不顾一切竭尽全力,哪怕用尽千金也要替官妓李琼梅赎身。”

在宋元以后,“拼却”释为“拼得、拼到”的用法较多,例如:

清·许啸天《清代宫廷艳史》第25回:“只因为我看你可怜,暗地里给你一个信,你倘然肯转嫁给我,我便拼却丢了这前程,把冒公子暗地里放走,和你丢官逃走。”

民国·黄士衡《西汉野史》第179回:“一时性急,也顾不得将衣脱下,便拼却此衣不要,顺手掣出床头佩刀,将衣袖割断,方始起身。”

民国·张恂子《隋代宫闱史》第14回:“这些人没法,只得苦着脸儿,依旧坐下,拼却一醉也就是了。”

显然,这些例句用“尽管”来解释“拼却”,皆难以讲通。所以,无论从“拼却”一词的语法结构分析,还是对前后语意的理解,释“拼却”为“拼得、拼到”更为合适。

猜你喜欢

宋元用例义项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Enhanced Precision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