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途径
2019-12-27肖明肖贵
肖明 肖贵
摘要:指出了在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中,思政教学是一个重点内容,在思政教学中融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能够丰富学生情感,培育他们的核心素养与创新思维,提高其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分析了生态文明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开展现状与成因,提出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生态文明;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279-02
1 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承担着为社会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思政教育中,要主动融人生态教育的内容,以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2 生态文明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开展现状与成因
2.1 开展现状
2.1.1 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在于打造专业精品课程,培育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以专业教学为主,思政课程一直处于辅助地位,而生态教育的地位更是不高,尚未引起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影响了生态教育的开展深度和广度。在课程教学模式上,也是延续了基础的思政教学内容,过于关注理论的传递,课堂上以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的理解,也多是源自于课本和课堂,很少参予与之相关的思政实践活动,在生活中,也缺乏主動获取生态文明内容的意识,导致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感不高。
2.1.2 课程内容趣味性不足
为了切实提升思政教学的质量,各个高职院校一直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案,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同度并不高,在课堂上沉迷手机、睡觉、不认真听讲、应付考试的问题时常可见。且当前的高职思政课程一般是以大班制教学模式为主,教学规模较大,学生教师的互动机会不多,经常无法沟通,这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加上生态教育内容的趣味性不足,也导致思政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
2.2 成因分析
2.2.1 固有价值观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蔓延,对大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大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很容易动摇,对主流价值观盲目迎合,缺乏自我管制力和克制力,抵制能力弱,少部分大学生由于一已私利迷失了自我,为了满足自己,不惜以浪费能源、破坏环境作为代价,在校园中,浪费粮食、践踏草坪、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破坏财物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过于关注品牌效应,开销过度,如果没有帮助学生解决这种问题,长久发展下去,将会对他们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在群体中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出现跟随效应,形成负能量。
2.2.2 生态教育发展速度缓慢
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本身起步相对较晚,生态文明教育在高职学校中依然停留在起步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本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特征,不是单一存在,要发挥出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需要将其与各门学科结合起来,就思政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不多,开展的依据也多以现阶段的纲领文件为主,在考核完毕后,就不再进行后续的教学,导致思政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体系性,教学范围有限,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有待努力。
3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途径
3.1 提高对生态文明的重视
要让生态文明进入校园,作为思政教师,要提高自身对生态文明内容的重视度,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根据时代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的设置生态文明议题,科学组织思政教学内容。为此,学校需要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定期举办选拔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培育思政教学骨干,并通过各种渠道扩充教师队伍,开辟思政教学的新天地。在思政教学中,要以教师作为主导地位,但是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有序的方法,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与说服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多列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内容,引起他们的共鸣。
3.2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思政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制度性和系统性,在生态文明内容的渗透上,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强化理论、实践之间的联系,创新教学方法,把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弥补学生的精神世界。
对于思政教师而言,要对自己的职业和任务有明确认识,敢于审视自己的不足,主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教学活动中总结得失、反思自己,根据学生的需要、特点来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做到因势利导,善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启发教学等多元化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授课前,可以先通过情境、案例的形式来掌握学生对生态文明内容的关注情况,结合学生的关注点来引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设置专题,让相关内容的传授更具说服力。
同时,还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手段更加多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将网络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对于知识的接收和处理,他们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在思政教学中,要挖掘网络资源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将网络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相结合,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同时,定期在校园网、校园微信公众号中发布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讲座、环保活动信息,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并定期在微博中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焦点议题,如,开展“我为环保添把力,撰写生态博文”、“我与环保的小故事”等等,都是学生非常喜闻乐见的活动类型,这种时尚、轻松又充满乐趣的活动,吸引着学生的目光,让他们悄无声息的接受生态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活动独具匠心,充满吸引力。
3.3 挖掘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在思政教育中,实践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生态文明教育上,不仅要重视课堂内容的传递,还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条件,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如,引导学生关心环保纪念日、生态活动,让学生知晓如何适应自然,学会保卫自然,自觉将生态文明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同时,还要挖掘出环境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要利用周围的环境背景,使之成为学生生活环境的组成,充分借助党团活动、校园宣传栏等渠道来增加学生对生态文明内容的认识。
在第二课堂的构建上,一方面要重视校园生态文化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基于学生作为主体,发挥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活化,凸显出大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利用社团组织,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参与,在学生宿舍、教学楼、教职工食堂、学校休闲绿地等,都可以成为展现“生态”和“绿色”的舞台,鼓励学生节约用水用电、主动参与垃圾分類等,杜绝消费型、享受型消费观,将对物质的追求转移到文化与精神上。
3.4 发挥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
思政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态文明教育上,不仅要依托学校,还要发挥出社会各界的合力。在生态文明教育上,要将三者之间密切结合起来,其中,学校教育具有突出优势,对大学生生态素质的培育、行为品德的养成具有直接影响,需要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出他们的价值自觉,深人认识生态文明的思想与理论;家庭教育则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起点,对学生具有深刻影响,在这一方面,鼓励学生带动周围的人,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教育氛围,最终实现社会大众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能够实现相得益彰;在社会教育上,要发挥出政府的力量,承担起生态文明布局者、指挥者角色,构建完善的生态监视机制,通过经济上的奖惩来改变个体行为,并发挥出媒体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的辅助作用,让生态文明成为整个社会的追求。
4 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其自身的行为与习惯,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扩展教学路径,增加趣味生动的教学内容,夯实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并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并将其践行在实践中,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代玉龙,马秋林.西部高职院校日常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翟建,姜春华,俞迪佳,等.基于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7(9).
[3]张平泉.生态文明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4]周选梅.从生态立国看生态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J].绿色科技,2018(23).
[5]王璐瑶,陈颖,岳建.生态文明视角下探索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绿色科技,2019(6).
收稿日期:2019-09-04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6YJC710044);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编号:XJK19CDO14)
作者简介:肖明(1984-),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肖贵(1987-),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道德伦理思想政治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