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地域特色传承与演绎的思考
2019-12-27李婷
摘要:以南宁民歌广场改造工程为例,针对如何在景观规划中传承与展示城市的文化形象,为突出地域特色,从空间形态、地域文化、表达载体等方面提出了改造措施,以期为滨水景观改造类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城市滨水公园;南宁市民歌广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051-03
1 引言
本文选择南宁市民歌湖广场改造工程为实例分析,从地域景观特色出发,充分地展示城市地域特色与水体环境碰撞的结晶,展现了地域特色与民族情感的无穷魅力。南宁市民歌广场作为广西与东南亚国家交流的载体,也是南宁城市的名片,中国“水城”景观的亮点,在国际交流中充分体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特色,展示当地特有的文化底蕴,对提升南宁市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1.1 项目区位
南宁民歌广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区东北部琅东核心商务中心,紧邻国际会展中心、金湖广场及航洋国际购物中心口用地北侧为民族大道,南面临汇歌路,西面至金浦路,东面是竹排冲东侧景观控制线,是“南湖一竹排冲核心环”重要节点。规划总面积24.30hm2[1]。
1.2 基地概况
(1)用地功能口整体用地功能单一,主要用于举办每年一度的民歌节,其余时间利用率很低。滨水环境品质差,缺乏鲜明景观特征,场地四周树木密植,基本切断了城市与场地的视线联系。东侧的竹溪大道与竹排冲河岸之间坡度很陡,使会展中心与民歌广场之间的联系难以建立。因此,规划设计需考虑提高场地使用频率。
(2)地形地貌。场地整体地形东低西高,看台东部舞台区域较为平坦。除滨水区外,舞台部分及看台前的平地地势最低,通过看台将两侧6~7m高差联系一起。
(3)用地情况。现状用地内除原大看台及其附属用房,并无其他建构筑物,绝大部分为绿化。西南面主要为生态停车场,西北面植有大树生态绿岛。
(4)周边界面。周边建筑现代感强,形式多样,建筑天际线优美,具有强列都市气息,为项目现代设计表现手法提供依据(图1)。
1.3 场地文脉
1.3.1 壮乡文化
南宁,历来是祖国南疆重镇,今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是以壮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共有35个民族[2]。壮族的特色文化铸就了文化底蕴上的特征。壮族文化是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优秀代表。项目设计上,把壮乡文化表现在各种元素的运用和细节上,采用壮乡各种纹饰来表达,无论是建筑装饰窗、小桥栏杆雕花、景墙、花池沿边、地铺等无不印刻着壮族纹饰的印记,体现壮族人民积累下来的财富和宝贵文化。
1.3.2 民歌文化
广西素有“歌海”美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1993年在南宁举行的首届广西国际民歌节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一炮走红,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直至2002年更名后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一直无固定举办场所。在2003年民歌节十周年庆典之际,专门修建了能够容纳3.5万人的民歌广场,作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的主会场。因此,项目设计在总体局部、主题定位、景观节点、艺术小品方面运用当地民歌文化作为设计思路。
1.3.3 岭南文化
广西地处岭南地区,岭南文化是璀璨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项目的建筑形式以岭南文化为主要表现,采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与岭南文化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文化空间。
2 项目定位与设计理念
2.1 项目定位
南宁民歌广场改造工程总体定位为“集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滨水公园”。
2.2 设计构思
以文化传承为脉络,以壮乡民歌为载体,以人的活动为依托,以水波与乐波的衍射为灵感来源,形成了设计主题——都市水岸·音乐生活。项目整体规划满足民歌天天演、游船观光、消遣娱乐、赏夜景灯光的需求;提倡时尚、休闲的生活方式,弘扬民族文化(图2)。
3 地域特色的展示与演绎
3.1 拓展空间布局:巧妙改造空间,大幅提升空间利
用率
3.1.1 拓展水域空间,创造“明晦交呈、旷奥有别”湖泊
景观
南宁市的气候特点是冬短夏长,夏季高温多雨且冬季温暖干燥。气候特征对节日文化及市民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规划时,考虑通过科学布局来创造与本地气候相适应的空间。
布局上,首先考虑河道的延伸,拓宽原先狭窄型河道,将原有狭长的20m宽度河道拓宽成为面积为10hm2的开阔水面,并形成内外两个湖面相互借景相互渗透,设计最大限度延展民歌湖的水域景观空间,以此消除场地内夏季酷暑难耐的情况,改善区域微气候,发挥消暑降耗的生态效应。同时,环湖还设置成生态绿廊,实现避暑遮阴的功能;结合市民的活动需求,搭配亲水平台和滨水栈道,体现设计入性化(图3)[3]。
3.1.2 营造台地式景观,错落布局酒吧建筑,有效消納10m高差
项目采用了台地式处理方式,迂回设置4个标高的台地空间,增加大量的渐进式亲水活动空间场地和现代村落式酒吧街建筑,解决和消纳了现状竹排冲河道水面与周边城市道路高差将近10m的高差。为加强亲水性,蜿蜒的湖岸线则采用了自然绿地、临水平台、亲水台阶等几种形式相结合,并通过湿地、岛、桥、栈道等划分不同的水体空间[4]。
3.1.3 停车场立体空间,实现土方就地平衡,构建坡地
屋顶花园
草坡下的停车场利用现状的斜坡地形,将主要停车空间设置在绿地的大草坡之下,使之相当于一个半地下的停车场,极大的拓宽了停车面积。半掩式地下停车场面积达15840m2,停车位469个。地下停车场顶部则采用挖方土方,通过结构顶板的巧妙处理,构筑坡地景观,形成大片疏林草地和市民休憩玩耍的屋顶花园,使得整体空间得到巧妙利用。
3.2 植入壮乡文化:建构人文水绿交融空間
3.2.1 现代酒吧街建筑,展现村落式建筑与壮乡元素的凝练
酒吧建筑群位于民歌广场的中心位置,与民歌湖面呼应形成景色优美的临水建筑,引入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等功能,使这里成为南宁市独具特色的休闲岛和步行街。遵循地形特征,依山就势地设置临水坡地酒吧建筑。建筑形式采用后现代主义风格,空间上传承传统街区的形式,借鉴广西少数民族山寨村落式布局和村落空间肌理,运用宜人的建筑尺度,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酒吧氛围。使不同高差的建筑空间相互穿插与错落;建筑装饰上,提炼壮族元素进行重组,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酒吧氛围。半岛中央建筑围合形成开阔的露天剧场,让市民在音乐中触摸南宁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图4)[5]。
3.2.2 地下演艺厅,构建室内外立体演绎空间
设计将台地建设形成的地下高差空间拓展成为地下、室内的民歌展演厅,占地1538m2,容纳500人观演,可为市民提供小型艺术表演场地,充分实现立体空间的科学、合理利用,与室外露天剧场功能一脉相承,民歌的历史将通过一幅幅影像与剧照来传承民歌文化精髓,从上至下,共同构成立体演绎舞台。
3.2.3 半岛对歌舞台,尊重历史,留存原民歌广场文化印记
民歌湖对歌台的设计延续壮乡对歌习俗,以现代设计手法唤起人们对民间传统形式的记忆。通过部分保留与改造现状民歌大看台,与800m2的圆形主舞台形成呼应,构成隔水相望的两个舞台区域,不仅保留了历年来民歌节的文化印记,还为市民提供户外的免费表演区域,满足本地文化“民歌天天演”的需求。舞台的铜鼓纹饰精细地雕更是成为壮乡文化展示的主要窗口(图
3.3 突出细节表达:以景观元素为载体,实现滨水地域特色表达
3.3.1 硬质景观,传统材料与工艺的表现
铺装形式来源于声波、水波、光波的启发,在入口广场等节点处在强调主题的同时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有序的划分空间,以简洁大方的格调体现现代时尚的景观效果。材料依据场地功能,分为花岗岩、防腐木、卵石、广场砖、透水砖、小砾石、鱼眼石、生态嵌草砖等材质。硬质景观的装饰上主要利用壮乡文化特色的纹饰图案进行雕刻和压印,充分体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6]。同时,在硬质景观中还有运用民歌文化为构思的“竹风铃”、“流动的壮铃”等灵动的元素加以诠释,呼应民歌主题。
3.3.2 植物景观,亚热带植物特色的塑造
利用本地植物资源有利于营造具地域特色的绿化景观。南宁地属亚热带气候,植物配置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地适树。植物分区规划由装饰植物区、大花乔木区、色叶植物区、香花植物区、水生植物区、常绿阔叶植物区等共同组成,绿树成荫,花香盈溢,正是市民观光休闲,品茗驻足之地。并将乡土植物按照高低错落的形式进行组合和搭配,强调植物的色彩及造型等特征,规划采用具亚热带风貌的乡土树种如菩提树、小叶榕、高山榕、鸡蛋花、盆架子、三角梅、仪花、大花紫薇、四季桂、桅子花、香樟、秋枫等,充分展现南宁滨水绿岸浓郁的亚热带自然风情。
3.3.3 景观桥梁,民族艺术与元素的提炼
民歌湖的环湖共设置四座专用人行桥。以别致、轻巧、简洁作为构思,突出桥梁结构与景观效果的呼应。其中,七弦桥,采用民族特色的转经筒和竹风铃的结合打造互动式的艺术装饰栏杆,增加桥梁的韵律感和趣味性。曲水桥,为月牙型双弦拱桥,造型独创性,设计利用常水位倒影效果,精巧别致而富有想象力。声光感应桥,融入交互式景观,桥面铺装巧妙地镶嵌新科技灯光设备——声光感应灯。通过入流光影感应依次点亮序列柔和地灯,节能环保又具趣味性。栏杆采用流动的壮铃串珠式设计,打造新颖的交互性体验桥梁景观,增加桥梁趣味性和文化性。凌波桥,采用壮锦纹样雕刻装饰,突显壮乡特色。
3.3.4 艺术小品的镌刻,诠释民歌文化和时尚音乐的完美融揉
项目中邀请了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中国雕塑大师张燕根进行专项设计,紧扣水和音乐的规划主题设计艺术雕塑作品共12个,分别为《关爱》、《觅》、《听》、《润物》、《希望》、《和声》、《智慧之果》、《翔》、《和风一迎》及《对话》等,突出民歌文化的古今传承特点。雕塑作品与场景贴合,将各种水波纹的图案和乐动的形式融入设计的各个细节,使其显示出动感与灵气,与整个场地设计风格融为一体。尺度和风格也契合空间个性,既传承了民歌文化,又提高公园的文化品味,是项目画龙点睛之笔(图6)。
4 结语
南宁市民歌湖滨水公园的设计诠释了地域特色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在总体局部、主题定位、景观节点、艺术小品方面,运用了当地民歌文化作为设计思路,传承了南宁民歌文化,保留民歌广场历史印记,满足本地文化“民歌天天演”的需求;而岭南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上,采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与岭南文化相结合,营造一种现代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通过地域特色在公园中的应用,提高城市滨水公园的吸引力,展现城市独特的景观风貌和悠久的民歌文化,使之成为城市的形象窗口,大大提升城市滨水公园的品位。
参考文献:
[1]顾竿.济南市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5.
[2]郭蕊.城市公园地域特色的表达与分析[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5.
[3]马广.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特色表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4]周靓.新中式建筑艺术形态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3.
[5]陈晓,城市滨水景观的地域性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5.
[6]王颖如.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19-09-16
作者简介:李婷(1982-),女,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