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医学》

2019-12-27张民华

大众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良方良药保健

张民华

自与《大众医学》结识以来,已走过将近二十个年头。一路走来,《大众医学》使我受益匪浅,它犹如一贴良方、一味良药,起到了无病防病、有病“治病”的作用。我之所以成为《大众医学》的忠实粉丝,是因为一段难忘的经历。

一次患病经历,让我初识《大众医学》

2000年春节,当跨年钟声还在空中回荡时,突如其来的上吐下泻、头晕目眩让我痛苦难耐,与窗外尚未散尽的节日气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躺在床上,既紧张又恐惧。在太太的陪同下,我们立刻赶往就近二甲医院就诊。经脑颅CT等一系列检查后,我被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书上这6个大字就像甲骨文拼凑在一起,我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治疗后,我康复如初。为了对养生保健有所帮助,家人特意为我订了《大众医学》。从此,我每月都会认真阅览,想从这本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的科普期刊中,查找适合我身体状况的医学知识,以便对自己的病情有更多了解。

读之已久,感触良多。我发现《大众医学》是老百姓身边的一位“良友”,保健养生的一帖“良方”,刊物中名医专家的文章叉像“处方”单里的“良药”。在不知不觉中,我对医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在疾病防治方面也大有长进。根据《大众医学》的指导,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艮好的习惯。由此,在近二十年时间里,曾让我紧张、恐惧的腔隙性脑梗死未再发生。

《大众医学》让我成了一名健康使者

本以为每年体检便可高枕无忧。殊不知,疾病再次深入到我的体内。2006年末,我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压榨感”过后,我立刻想起在《大众医学》上曾读到过关于冠心病“濒死感”症状的描述。与之前的患病经历不同,这一次我十分清楚自己正在经历着什么。果不其然,经心脏血管造影检查,我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堵塞80%以上,须植入支架治疗。

手术后,我再一次翻开《大众医学》查阅,把它的描述当作“处方”,利用“处方”里的“药材”进行辅助“治疗”。由于脑梗死和心绞痛都属于心脑血管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是药三分毒”,我按照专家的建议,定期复查,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除了尿酸偏高外,其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虽然这并不能代表我的身体无恙,但至少在术后的十多年里,心绞痛的感觉再也没找上我。

生活中,有《大众医学》源源不断的医学科普知识“傍身”,我常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重视疾病发生的早期信号,加强科学的日常保健。因此,我成了朋友口中的“张医生”,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他们经常和我讨论。

新媒体时代,我再识《大众医学》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在老龄化的现代社会里,不少与我一样的退休人员总爱在网上寻找疾病治疗方法。我常思考着:在这个便捷、快速的网络时代,难道就不需要纸质刊物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为了谋取利益,总有一些不法商人利用老年人体弱多病的生理特征和延年益寿的心理欲望,在网络这块平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以所谓“科学”和断章取义的专家教授的“名言警句”作为幌子,散播不科学的“保健养生”方法和所谓的“医学知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近年来,“治病不如养生”“就医不如保健”等五花八門的说教更是层出不穷,使不少老年人难辨真假,以致将一生积蓄用在所谓养生治病的保健品或各种劣质保健器材上的案例时有发生。“伪科学”不仅会让缺乏现代医学常识的老年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其心理和生理造成更大的伤害,耽误正规治疗,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我认为,在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的情况下,《大众医学》是百姓“良友”、民间“良方”、病家“良药”。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选择《大众医学》是明智之举。

猜你喜欢

良方良药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大爱有方,良药在心——2022年新年致辞
好习惯是良药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缓解腰痛有良方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葱蒜亦良药
爱眼有道系列之八 夏日洁目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