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千杯不醉”与“一杯就倒”的神秘面纱
2019-12-27郭玮
郭玮
急诊室的故事
一天深夜,一位中午男子因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被家人送到了中山医院急诊室。经检查,该男子被诊断为重度酒精(乙醇)中毒。家人告诉医生,患者平时不常喝酒,一喝酒就满脸通红。亲友们纷纷劝说他平时要多喝点酒,说不定多练练,酒量就能练出来。谁知道这次亲朋欢聚,他才喝了没几杯酒,就倒了。
喝酒是宴席上不可缺少的重头戏。饭局中,为何有人“千杯不醉”,有人却“一杯就倒”?“勤能补拙”,酒量能“锻炼”出来吗?
酒量好不好,取决于“酶活性”
人体代谢乙醇主要依靠肝脏。肝脏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代谢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是代谢过程中的“反派角色”,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的“威逼利诱”下变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是导致醉酒和饮酒后脸红的主要元凶。乙醛脱氢酶是乙醇代谢过程中的“正义化身”,促使有毒的乙醛转化为无毒的乙酸,同时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如果“反派角色”活性强,“正义化身”活性弱,就会导致乙醇和有害代谢物乙醛在体内积聚,导致脸红、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酶活性”强不强,与先天基因有关
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即酒量大小,与先天基因有关。与乙醇脱氢酶活性相关的基因为ADH1B,而决定乙醛脱氢酶活性的基因为ALDH2。在汉族人群中,“反派角色”的活性相差不大,“正义化身”的活性有较大差异,部分人甚至存在缺陷。通常,一个人每小时可以代谢7克乙醇,乙醛脱氢酶活性强的人每小时能代谢10克以上乙醇。
“能不能喝”,基因检测告诉你
想要了解自己对乙醇的代谢能力,可以做一次乙醇代謝相关基因检测。仅需采集2毫升全血(相当于一次血常规检测),4个工作日即可获得报告。
若基因ADH1B未发生突变,携带基因型为AA,表示将乙醇代谢为乙醛的能力正常;若基因ADH1B发生突变,携带基因型为AG或GG,则表示将乙醇代谢为乙醛的能力增强;若基因ALDH2未发生突变,携带基因型为GG,表示将乙醛代谢为乙酸的能力正常;若基因ALDH2发生突变,携带基因型为GA或AA,则表示将乙醛代谢为乙酸的能力较弱。
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位中年男子,经基因检测发现其携带的乙醇脱氢酶活性相关基因ADH1B较为强势,而乙醛脱氢酶活性相关基因ALDH2相对弱势,决定了其代谢乙醇的能力较弱,易发生乙醛堆积和酒精中毒。
专家提醒
“先天不足”,
“勤练”并不能“补拙”
如果先天基因提示一个人无法“叱咤酒场”,那么刻苦“练习”,每天喝点酒,逐渐加量,是否可以“练出酒量”呢?实际上,所谓“练出酒量”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假象,身体的解酒能力并没有变强。长此以往,反而会损伤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