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足常乐,合理选择参照对象

2019-12-27许晓梅张杰

大众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满足感主观幸福感

许晓梅 张杰

身边故事

春节过后,白女士送走了住在此京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两家,家里从热闹重回安静。她出门买菜时,遇到几位邻居,聊起了家常:她感叹儿孙才回来没几天、话还没说够又离家了;邻居吴女士的儿子是位教师,能_直在家住到寒假结束,这不禁让白女士有点“嫉妒”;邻居张女士的孩子是“海归”,各方面都很优秀,过年回家带了很多礼物,这让白女士多少有些“不自在”……她感觉,生活中的“缺憾”真不少。

事实上,令白女士不满意的事情还有很多。此如:她回顾自己曾经从事的高等教育事业,为自己当时没能评上教授而感觉遗憾;现在,她虽然身体还不错,但看到别的同龄人很“健壮”,经常游山玩水,一心里还是感觉有些不平衡。白女士的儿子们也很疑惑:老人吃穿不愁,生活清闲,怎么总是“不满足”?

分析点评

老年人生理功能和认知功能逐渐衰退,社会角色和社交网络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影响老年人看待自身、其他人和事的观点。回顾过去惑与周围的人相此较,很多老年人总觉得有很多缺憾,认为生活不够圆满。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感和满足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既与生活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主观需求和价值观。客观条件局限、主观要求过高等,都可导致满足感缺乏。事实上,现在老年人一般不会满足干“有饭吃”“有农穿”等基本需求,而往往对生活有更高要求,导致满足感缺乏问题曼加突出。

“心有所憾”的三大原因

1.参照对象选择不合适

满足感是非常主观和社会化的感受,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最终取决于个人所选择的参照体。“社会参照理论”指出,人们选择参照体时,有时是主观、麻木的,受个人阅历、性格等的限制和影响;有时则是客观、被动的,可受到周围环境、社会文化、当前热点、流行风尚等的影响。有的人会以取得某种社会地位为“成功标志”,一旦没有达到这种目标,就会感觉有遗憾;受社会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一些人对物质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而产生“不满足”……不管是哪种情况,人们都是选择了某个“参照对象”的。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并末意识到自己选择的参照对象并不合理。心理学研究表明,选择不恰当的参照对象,会造成认知偏差、心态失衡,影响满足感的获得。

2.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老年人易产生孤独、恐老、怕病等多种心理。离开工作岗位后,老年人可能有“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担心自己得不到尊重;有的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平时与亲友来往较少,会产生孤独感;衰老和生病后,会认为自己“没用”“是家人的负担”……这些都决定了老年^有希望被人抚慰、有人陪伴、被人尊重等心理需求。如果这类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产生较强的不满足感。

3.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日趋降低,特别是疲劳生病时,求助于别人的需要更加凸显。老年人常常希望儿孙帮助他们完成日常生活中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活动;患较严重疾病时,需要儿孙们在饮食、就医、护理等方面提供帮助。如果老年人这些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产生消极情绪。

增强“满足感”的三种调节方法

1.横向比较,正视现实

横向比较,即与同时代的人进行比较,与自己相似的群体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常见的“比较方式”。我国地域广阔,收入差异相对较大,有研究显示,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老年人从“不幸福”到“幸福”的收入转折点低于东部和城镇地区,说明相对收入水平(横向比较)比绝对收入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为此,老年人“与人比较”时应持一份理性。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只看到他人当前的收获,并将之作为参照体,就会看不到别人之前的积累和付出;要正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现实。应当从目前所处环境中找一个合适的、力所能及的对象来比较,这样既能促进自身努力,又不会诱发心理失衡。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留意自己选择的比较对象,如发现不合理之处,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重新做出选择。

2.纵向比较,知足常乐

从很大程度上讲,满足与否的最大决定者是本人。老年人主观上怎么看待事物、如何选择参照对象,对是否能够拥有满足感非常关键。其实,纵向比较比横向比较更“健康”。老年人可以选择自身作为参照体,即将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相比,这样就会看到自己从“白手起家”到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自己一路走来付出的努力,从而感受到踏实和快乐。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是相等的,甚至因为赶上了好时代,自己的付出是“超值”的。这样进行比较,就会更加知足常乐、感恩惜福。老年人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盲目追求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减少心理失衡。拥有更多获得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好处多多。

3.积极应对,社会支持

老年期是压力事件多发阶段,家庭关系不和睦、搬入养老机构、配偶去世等事件都会给老年人带来“阴影”。研究发现,积极应对压力事件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更高,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老年人孤独与不满意的程度更高。所以,老年人面对压力事件时,要学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乐观面对问题,并向他人求助,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老年人要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尤其避免过度使用回避、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要科学缓解心理压力,以减轻心理负担,增加幸福感。

老年人要积极参与社会互动,以适应各种变化,提高个人的应对能力。比如,参加社区老年舞蹈队、球队,力所能及地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都对提升幸福感有帮助。

需要注意,参照对象的选择并不是决定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全部因素,老年人的现实需要(如生病后的照顾)必须要得到满足,这是子女和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来自各个方面的社会支持,特别是家庭支持和情感支持是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的重要保证。现在中青年人学习、工作压力较大,照顾、陪伴老人的时间较少,但完全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多与老人交流,了解老人的心情和生活状况,给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总之,老年人应该对“老龄化”持有积极的态度,主動从生活目的、个人成长、自我接纳等方面入手,规划和设计晚年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满足感。

猜你喜欢

满足感主观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教师,独特的满足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推迟的满足感
幸福感
教师“满足感”增强与职业精神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