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评价,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019-12-27刘宏雷
刘宏雷
文学鉴赏指的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解读的方法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文学鉴赏分成感知、体味和领悟三个阶段,在初步感知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作品进行评价,能让学生从探究作品“怎么写”过渡到思考作品“为什么这么写”,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展开文学领悟,尝试评价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多元比较,深度探究
多元比较是一种能促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好方法。比较阅读不仅是阅读的好方法,也是文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它能让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对文学作品产生更深刻的认识。鼓励学生评价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探究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读懂作品,展开深入评价。
必修四《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名作,在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将其和《一剪梅》《如梦令》等李清照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开对比,说说李清照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是否有所不同。学生在分析中发现:“李清照的作品在前期和后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前期的作品展现出了少女的情怀,很少写愁,就算有也是甜蜜的相思之愁。但是后期的作品就有所不同,大多写了自己在国破之后的凄凉生活,写了自己的凄苦和孤独。”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将李清照的作品和苏轼、柳永等其他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说说婉约派的李清照和豪放派的苏轼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同样以婉约词风为主的李清照和柳永,他们的作品又有什么异同点。在这样的多元对比后,学生对李清照的诗歌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声声慢》的体会也更为深刻,能更准确地进行评价。
在多元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种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尝试进行求同存异。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又能让学生温故知新,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让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發展。
二、再度创作,丰富形象
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度创作也是一种领悟和评价的好方法。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将文学作品作为客观的感知内容,并结合了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生活经验,尝试丰富艺术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和积累的各种知识,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发挥自己主观再创造的能力,进而提升欣赏的效果。
在学生学习了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后,可鼓励学生在赏析作品的基础上展开再度创作。“林黛玉和贾宝玉分别是怎样性格的人呢?你觉得他们在初次见面后会怎样想,怎样看待对方呢?尝试展开心理描写,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撰写其内心活动。”在完成这样的再度创作时,就要尝试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创作。以“林黛玉”为例子,她是一个谨小慎微、性格内向、敏感的人,若在续写中写她十分思念贾宝玉,甚至还直接去找贾宝玉,则不符合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说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作品。有学生写了林黛玉在心中再次回忆和贾宝玉初次相见的场景,并思考别人眼中的贾宝玉为何和自己眼中的贾宝玉不同,并有了想要继续探究其为人的想法。这样的写作则比较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也展现了林黛玉内心向往自由的想法,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度创作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评价的过程,它要求再创作者对原作品进行总结和归纳,要在再度创作中体现出原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学生要在不违背原有形象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才能创造出符合要求的作品。
三、个性理解,体味内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在鼓励学生进行领悟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一点,鼓励学生写出能体现自己个性想法的评论性文章。要鼓励学生尝试提升怀疑和探索的精神,主动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的内涵,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组织学生学习必修三《鸿门宴》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赏析,说说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于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主要人物,你的评价是什么呢?作者为何要这样展开人物创作呢?”学生认为:“我觉得作者在在创作人物的时候体现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在哪些地方能具体看到这一点呢?”“我一开始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觉得刘邦比较善于使用计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所以他能从有勇无谋的项羽手中逃脱。但是仔细阅读后却发现并非完全如此。刘邦很聪明,但是同时他也并非缺乏勇敢和果断,作者通过‘脱身独骑这样几个简单的词句就体现出了这一点。”“那么项羽呢?他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吗?作者是否用了什么方法让他也变得复杂化呢?”这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在基于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学贵有疑,在展开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有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该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入手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体会作品的内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绕作品展开领悟和个性化评价,则能促使学生发展文学鉴赏和创造的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宜兴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