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思路

2019-12-27王本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分核心课文

王本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7年底正式颁布,同步而来的就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建设。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继承我国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历经2年多时间,经过多次审查编写完成。2019年秋季,必修教材上册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海南6个省市高中起始年级正式投入使用。

那么,这套教材的主要编写思路是怎样的呢?

1.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规划学分为依据,设计教材总体容量。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并分别赋予不同的学分。必修是所有升入高中的學生都必须修习的内容,选择性必修是所有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内容,选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而自由修习的内容。其中前两类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统一规划;选修课程则属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这三类课程中,语文的学分分别为8学分、6学分、6学分。根据这样的课程设置方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围绕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类课程打通设计,共编写必修教材2册,每册4学分;选择性必修教材3册,每册2学分。

各省市负责课程设计的同志常常问:语文教材每册到底安排多长教学时间?大家要注意到,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每册的学分不同,教学时长也一定有别;而高中课程中的学分原则上是与课时数对应的,一般来说每学分是18课时的配置,负责同志可以据此安排每册的教学时间。

2.强化立德树人教育,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单元,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教材建设也不例外。特别是政治、语文、历史这样意识形态属性很强的学科,更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因为这关乎到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那么,立德树人,重点抓什么?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等,这些主题教育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要做到整体兼顾。同时,也不能把语文教材变成政治教材,而是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所以,统编语文教材设立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整体规划,有机融入”——以单元的整体设计为基础,以课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系统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首先是遵循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要求,以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细分为若干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的重要依据,整体规划全套教材,发挥语文教材的铸魂培元作用。比如必修教材上册和下册的主题分别是:

其次,语文教材的选文历来受到极大重视,课程标准强调:“教材中的选文应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由此出发,教材选择了一大批反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外国文化的优秀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同时照顾到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的多样性,显示出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教材选文也强调时代性,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背景下,精选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质量课文,以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广大学生受到鼓舞与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将立德树人教育自然融入单元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学习资源为基础,通过适当的语文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浸润。这一点下边还会讲到,这里不赘述。

3.根据课标精神,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重视核心素养的养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凝练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同时,在课程内容部分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以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依据这样的精神,教材除了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单元外,还设计了学习任务群这一线索,力求用双线建构起每一个单元,使人文品格与语文能力同时得到提升。

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质和要求,教材采取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设计单元:一类是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精选各类文本,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类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不设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类包括4个单元,涵盖“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性、活动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群。

课程标准中,不同任务群设置有不同的学分,教材以此为参考确定单元数量。除个别任务群特殊考虑外,大致每0.5学分对应9课时,设计为一个单元。例如必修课程部分,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分别为2.5学分和1.5学分,教材相应设计了5个单元和3个单元。由于多个单元组合成一个任务群,那么每个单元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语文素养要求,教材编者力求让每个单元承担不同的任务,赋予不同的教学价值。比如第一次出现思辨性阅读单元时,教材确定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语文素养要求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方法,体会说理的魅力,感受思辨的力量;学会发现问题,以合适的角度和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到第三次出现时,教材确定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语文素养要求则是: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我们从这样的语文素养要求中可以看出螺旋式上升、推进,教师要注意依据这些要求来实现学习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任务群涉及的基本语篇类型多样,不再以文体设界。因而,教材的单元组合也打破了文体的限制,以人文主题组元,将多种体裁的文本组合在一个单元中,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设计学习重点。比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所涉及的思辨性文本,一方面以议论性文章为主,一方面辅之以散文、随笔、传记等具有一定思辨色彩的文章,呈现出文体的多样性。

4.重视整合与实践,创新单元内部组织,使语文学习更接近真实的语文实践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课程目标的整合、学科素养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知识的整合、课程实践的整合;实践性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完成符合实际需要的特定学习任务。从这样的特点出发,高中教材力求创新单元内部组织,设计出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组成的新型组织架构(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单元),其中课文的呈现方式、单元学习任务更多地体现出整合与实践的特征。

“单元导语”一般由3段组成,分别说明单元的人文主题、所属学习任务群及选文情况、单元核心任务及语文素养目标。为了避免教学中简单地贴标签和窄化对文本丰富意蕴的理解,教材中并未给出人文主题的关键词,而是在第1段采用描述的方式点明宽泛的主题范围,以达成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单元核心任务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并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提出的,具有统领整个单元的意义,一般是第3段开头一句话。语文素养目标是核心任务之后的阐述,更多关注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主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课文”历来是教材编写中特别重视的内容。新教材按照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围绕人文主题及核心任务选择课文,讲求典范性和时代性,要求文质兼美,深浅合宜,适合教学。很多单元基本上打破了文体的限制,力求兼顾到不同文体、风格等因素。值得强调的是,这些课文不再像以前那样基本是单篇成课,而是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打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比如必修上第一单元就包括了诗、词、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体现出通过不同体裁表达同一主題从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单元特色。

“学习提示”放在单篇课文或成组课文之后,主要用来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具有激发学习兴趣、提示重点和难点、提供阅读学习路径等功能。这部分并不是以往教材中练习的替代品,而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所依凭,教师且不可将其转化一道道练习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

“单元学习任务”是教材的最大亮点,放在每单元最后,一般安排3—4个综合性学习任务,任务设计覆盖整个单元学习内容,兼顾人文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的落实,更多地体现出整合性的特点。因为后边还将重点涉及,这里从略。

5.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自主实践活动,追求结构化的学习任务设计。

我们知道,课程标准的亮点之一就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进一步提出:“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选用典型材料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在这样的精神引导下,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成为本次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新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即明确提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并通过最后的具体的单元学习任务加以落实。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是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设计的,又是通过一个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

什么是情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王宁先生更明确地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教材各单元的核心任务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语文情境基础上的,既适应单元人文主题落实的需要,又生发于本单元的学习资源,在最后的单元学习任务中通过一个个具体实践活动加以落实,旨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教育”单元为例。这个单元设计的核心任务是:

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单元学习任务中一共设计了四项具体任务,简单概括如下:

(1)结合课文内容,就有关劳动的专题进行探讨;

(2)从选文结构、写作特点等出发,探讨新闻作品的学习路径;

(3)根据阅读新闻作品获得的方法、体验等,自主拓展阅读,推荐优秀新闻作品;

(4)根据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写人技巧等,撰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第一个任务是基于本单元文章的阅读,围绕单元主题和核心任务进行设计,并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或适度向外拓展;第二个任务是整合文本的共同特点,从文章结构、写法、特色等方面进行设计,帮助学生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第三个任务是从本单元学习资源出发向外的适度延伸拓展,帮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一个任务是以前边的指向深度阅读的学习任务为支撑,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达成深度写作的目标。这四项任务,由文本的内容到写法,再到向外的阅读与表达实践,是一个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实践路径的富有逻辑联系的结构化的学习任务链,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学习体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以往较为熟悉的阅读和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没有了,代之以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这也是本套教材强调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所以,每个单元学习任务的最后一个任务都指向写作,写作的话题或范围则从单元人文主题或课文的阅读中生发,但大体形成一个内在的训练体系;同时,也提供了一些精要的写作策略,以补充材料的形式附在写作任务后边,供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内在的写作体系,比如必修教材重点关注文类的写作,以复杂记叙文、事理说明文、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为主,适当穿插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和综述、演讲词、文学点评等实用性文本的写作等。除了整篇文章的写作,教材还在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中融入了一些小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所得,撰写赏读札记、评点文字、作品推荐书、视频制作脚本、故事梗概、短论、读后感、随笔,制作学习卡片,编制人物关系图表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写作任务融入单元整体学习之中,力求使学生多练笔,多积累,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综合提升写作素养。

[作者通联: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学分核心课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