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研究
2019-12-27张媛媛
张媛媛
摘 要: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农村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问题成为一大阻力,“精神脱贫”成为摆脱物质脱贫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文化教育载体匮乏、农村社会管理薄弱以及经济发展滞后等影响,使得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普遍落后,成为推进农村精准扶贫的掣肘。因此,不断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和制度载体,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对于消除落后思想观念促进价值认同,推进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2-0161-03
在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西藏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洛措扎根精准扶贫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为何难开展?什么是阻碍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因素?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的关键又是什么?通过影片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农村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落实、衔接与推进都与贫困人口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息息相关。做好贫困人口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他们思想观念问题,才能扎实助力脱贫攻坚。但是,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文化教育落后以及社会管理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以及制度载体等相对滞后,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农村贫困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转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从思想、心理与精神等层面,改变农村地区人口固有落后观念及思维模式,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性。
一、精准扶贫过程中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必要性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既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也有助于全面推进农村精准扶贫战略实施。
(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战略需要
载体作为不可缺少的“媒介”要素,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正常开展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我们以贫困人口的物质脱贫为主要目标,忽视了“精神脱贫”“观念脱贫”对于贫困人口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响。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存在形式单一、效率低下等不足,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要想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和针对性,就必须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走进贫困人口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精神状态,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激发他们的精神动力,确保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是满足农村贫困人口心理需求的内在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在承载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等信息时,不得不考虑到农村贫困人口的接受特征和他们自身的心理需求。现如今农村贫困人口虽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限制,但在新时代受大众传媒、网络新兴媒体等影响,他们的心理需求更加多元化,行为选择趋向多样化,在“靶向”治疗贫困的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怜悯和一味救济。传统单一的“灌输式”“说教式”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往往忽视了“精神贫困”的内在原因,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需求,解除他们的精神桎梏,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因此,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觀念,对于走出“精神贫困”“观念贫困”,进而摆脱贫困至关重要。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是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单一化特征明显,多样性和创新性不足。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农村群众获得知识和思想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农村人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其载体形式的单一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载体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亟须通过创新来赋予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新的功能,以满足农村贫困人口更高的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仅借助单一的载体,依旧采取缺乏针对性、缺乏内心关照的传统“灌输式”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可能会让农村贫困人口产生排斥情绪,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落后制约了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
近五年来,我国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很大成就,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很大突破,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落后影响精准扶贫战略的进一步推进。
(一)文化教育载体匮乏
农村贫困人口缺乏农村文化交流的场所,贫困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和保障方面还不完善。农村落后的教育水平,致使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中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知识贫困在降低人们获取、学习、应用知识与信息能力的同时,还强化了人们在封闭、半封闭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由传统落后思想意识、封建旧俗等影响所形成的“精神贫困”[1]。由于文化教育载体的匮乏,很多农村贫困人口不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不能及时掌握国家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政策变化,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政策对自身的改变和影响。还有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村人口思想落后、观念传统、态度消极,这些传统落后思想如果不能摒弃,将会影响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
(二)农村社会管理薄弱
由于对农村贫困地区社区管理人员没有制定相关村规条约,部分农村干部本身缺乏自制力、形象不佳,不利于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从而导致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缺乏说服力。部分农村社区管理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作风差,极易引发贫困人口不满,严重影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开展。还有部分农村贫困地区的社区管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滞后于当代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他们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缺乏应对能力,越来越不能满足精准扶贫大环境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贫困地区环境条件较差,对劳动力缺乏足够吸引力,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徙,留在农村贫困地区的大部分是老人与孩子。农村贫困地区断层现象严重,年轻人流动频繁,对家乡的发展也就漠不关心。农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更是难上加难,仅靠传统种植业远不能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设施投入不足,农村的教育、民生、医疗都得不到保证。
三、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推进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2]的乡村振兴战略蓝图,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疏导和引导功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促进“人的思想”的转变,推进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创新文化载体
当前,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文化载体发展滞后,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在精准扶贫的大形势下,应当不断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载体,从而有针对性地治理知识匮乏与“精神贫困”,助力脱贫攻坚。一方面要不断丰富文化载体的形式。着力构筑相应物质平台,可以依托构筑文化物质载体等因素来丰富文化载体形式。通过发掘、利用已有的文化产品,例如书籍、绘画、戏剧、影视、革命纪念地等文化形式中的相关因素,使其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深度贫困的农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文化塑村,重点抓农村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与“文化扶贫”相适应的下乡活动,借助先进思想文化武装群众,通过增加广播、电视等宣传设备、开展文艺活动、“三下乡”活动等途径宣传扶贫主题文化,推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载体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载体的内容创新。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载体应当与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相结合,吸收优良传统文化,例如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等。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与时俱进赋予其“扶贫”内涵,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扶贫文化的融合,借助“国家扶贫日”开展一系列扶贫文化宣传和学习活动。可以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在贫困地区农民农闲时节和传统节日里,将“扶贫文化”渗透其中,积极号召贫困地区有竞争力的企业或者爱心人士与农村贫困人口共同参与各种传统节日文艺汇演,启发部分贫困人口的思想觉悟,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
(二)创新传媒载体
传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传播载体主要包括横幅、会议、喇叭、广播、杂志等,已无法满足农村贫困人口获取信息的要求,也早已丧失了对广大农民的吸引力。以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八角乡陇均村为例,其扶贫党组织第一书记凌柳表示该村文化政策宣传工作采用的传播媒介为微信、QQ、短信和广播。在精准扶贫战略推进过程中,在农村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播媒介的创新是应有之义。
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大众传媒等多种新兴载体,才能让传播媒介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其实际作用,借此也可以为农村贫困人口的信息获取提供多样的平台和渠道。第一,创新印刷传媒载体。在贫困农村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各种以“扶贫”为主题的征文、学习比赛等活动,将其中优秀成果汇编成册,作为我们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资源。借助农村“新闻宣传窗口”,通过报纸、手抄报等有针对性地宣传榜样典型,对农民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解读,宣传“最优解决方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农村贫困人口,提高这部分群众的精神境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印刷载体内容加入扶贫内涵,从而转变成对农村贫困人口精神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第二,创新电子传媒载体。可以依托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题的电视栏目,通过正确的先进理念以及价值观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灵魂塑造,加大宣传榜样力度,从而感染、鼓舞、教育村民。第三,创新网络传媒载体。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把握大数据时代网络传媒载体为精准扶贫创造的新契机,将农民最需要的消息及时传递到位。一是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传递工具的广泛使用保证“扶贫”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吸收。二是可以借助网络开展网络点播“榜样”主题栏目、扶贫成果展示节目,丰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精神需求”。
(三)创新管理载体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胡地亚于孜乡盖买村“美丽的汉族女支书”李元敏就是运用管理载体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范例,她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并取得了新突破。农村贫困地区的基层党组织是带领深度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坚强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机制,争取打造一批素质过硬的农村思想工作队伍。既可以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也可以丰富培训内容,要整合相关技术力量对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再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辐射性指導;还可以组织基层村干部进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村级民主管理等方针政策的学习活动。二是多方面整合农村贫困地区各类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思想工作管理队伍。国家通过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的考试等途径遴选、下派年轻扶贫干部到农村贫困地区,为农村贫困地区输送了高水平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三是拓展多种途径对农村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激励”。要从政治上关心、爱护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对农村基层管理人员中的“扶贫先进”,树立榜样典型并大力宣传和表扬。
(四)创新制度载体
“人正确思想的形成需要影响和灌输,行为的养成需要他律和塑造。”[3]只有建立健全一套高效、有序、可操作性强的运行机制,才能以此管人、管权、管事,尽可能减少机制障碍和制度漏洞[4]。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载体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人才扶贫制度来创新。一是创新产业扶贫制度。积极引导各贫困农村地区进行产业创新,学习新的农业技术,种植产值更高的农作物,使用新的、效率高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定期开展农民扶贫技术培训班,聘请农业扶贫的有关专家进行授课,让农民了解新的农业动态,学习新的农业技术。二是创新金融扶贫制度。金融发展对减缓贫困起到直接作用,金融工具的正确运用可以充分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能。创新金融扶贫制度可以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激发贫困人口自身期望通过劳动摆脱贫困的决心。提高了这部分人的经济收入,他们更愿意从思想上认同政府的相关政策,从而提高政府实施相关措施的运行效率。可以通过出台一些金融扶贫制度来鼓励农村贫困人口参与金融活动,例如通过“扶贫光伏发电”项目获得收益然后为农村贫困人口定期发放分红,“分红到位”可以激发这部分人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相关产业项目中。三是创新人才制度。农村由于环境苦,待遇差,难以吸引人才,即使有人才引进也存在流失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人才管理、人才平台搭建、人才评价机制出发,保证农村人才制度更加人性化、更具可靠性。通过制定科学的人才管理方法,改革人才聘任制度,从人才管理层面进行创新。如建立人才流动站、科研所等,吸引人才在农村进行科研,同时带动农村产业发展。这种新的技术人才引进就是通过“扶贫扶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能的体现。四是健全运行机制。工作落实到位离不开每一级领导干部、每一个村、每一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需要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正确合理的奖惩制度和保证各项指标落实到位的量化处理制度。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对帮扶单位是否定期慰问贫困家庭、通过“拉家常”的形式对贫困户进行疏导,贫困户子女是否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等都可通过检查和确定奖惩标准来完成考核。只有将奖优罚劣落实到位,才能使农村基层管理干部有更明确的“扶贫”目标,进一步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朝明,申晓梅.中国21世纪城市反贫困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3]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232.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