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主旋律剧集的“话术”
2019-12-27
在特定命题下做出新文章
重拍长征故事,以红军的生死存亡与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成长为主线,展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韬略和伟大精神,从主题上与其他剧区别开来。
——《伟大的转折》导演李伟
在风格样式上下功夫
采用平行交叉叙事,既要保证人物放射性的发展成长,人物彼此之间又要有机联系,故事环环相扣、人物命运血肉相连。“整个故事中,要让这些主要人物共享事件。”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导演吴子牛
主流视角讲述类型故事
作品要符合大多数观众认可的价值观,传递温暖、正能量。在这类作品中,观众可以找到代入感,抑或情绪的释放和渲染,或是内心的抚慰。
——《光荣时代》总制片人马珂
注重精良品质和画面质感
《外交风云》1∶1的比例搭景380多处;全剧有名有姓的演员500多人,群众演员5万0000人次,外籍演员遴选自全球范围,真正做到不同人物有不同服装,不同年代有不同制式,不同故事有不同场景。
细节决定成败
《伟大的转折》剧中所有道具,包括一颗纽扣、一双鞋、一个子弹袋都要几经查证,与实际情况一致方能使用。导演李伟表示,要让今天的观众对长征故事产生情感共鳴,就必须在视觉上体现历史真实感,借用文玩界一行话来说就是要还原“包浆感”。
《奔腾年代》大到各个时期的历史场景、各个阶段的火车车型,小到各类道具、各种零部件,包括图纸,都尽量与历史原貌吻合。
以典型人物成长与命运起伏带动剧情发展和主题表达
“艺术典型形象可以准确折射一个时代,更具有收藏价值。”
——《老酒馆》编剧高满堂
技术提升作品质感
《大江大河》剧组首次启用“变形宽银幕镜头”,将画面比例从16∶9变成了2.66∶1。制片人侯鸿亮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影视创作者要不断去触碰电视技术的最高标准。尽管有些技术追求未必都是对的,但在影视创作中,所有环节都标准化才最可怕。
打破与年轻观众沟通壁垒
“这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包装。”《老酒馆》导演刘江尽可能从画面、服装、美术、置景、音乐等各个层面着手,让视听审美接近年轻观众。比如,剧中基本没有使用民族乐器,而采用电子或拉丁风格的音乐。喜剧元素也是《老酒馆》推陈出新的一个亮点。
大规模、立体式营销
《在远方》播出前在全国8大主要城市的地铁都投放了广告,并在全国60个城市的电梯分众传媒投放了视频动态广告,甚至将海报印在了德邦快递跨省的车辆和城市快递小车上,实现了跨界营销。另外,播出平台也给了该剧大量的宣传资源。
《外交风云》开播前就实施立体化传播策略,在年轻观众聚集的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着力推广,对年轻观众的拉动成效明显,很多家庭出现了三代人一块儿看剧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