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

2019-12-27张闪闪

学理论·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生产力观点

张闪闪

摘 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文简称“新思想”)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思考和经验总结,它奠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石之上,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新思想”坚持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客观规律的观点,强调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坚持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强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新思想”坚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观点,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新思想”坚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观点,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关键词:唯物史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2-001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曾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思想”是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探索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和领会“新思想”,不难发现它无论从形成、提出还是其思想的现实指向都与唯物史观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它始终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从唯物史观视域重新解析“新思想”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客观规律的观点,“新思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同于唯心史观否认人类社会发展存在规律,唯物史观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指出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客观规律。由人类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盡管这一规律在不同国家的社会形态更替形式上表现出了多样性,但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因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唯物史观的人类社会形态演变规律正是“新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2]近代以来,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指导,我们党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并且结合我国国情积极运用规律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次次伟大胜利。在新时代的今天,如何能够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更大的成绩呢?仍然是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在今天要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需要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也正是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客观规律的观点,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新思想”强调,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坚持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观点,“新思想”强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虽然对社会意识具有依赖性,但是它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其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就像语言的产生一样,社会意识作为人类物质交往的产物,服务于人们物质生产的需求,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社会意识就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存在起到反作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11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正是对理论(社会意识)巨大物质力量的宣示。“新思想”强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就是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坚持和运用。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的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我国经济社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思想、多种力量的竞相发声,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现象已成为客观存在。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相互交锋,使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加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的无形策源地,网络自媒体由于自发性、匿名性、难控性等特点更是剧烈地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当今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依然相当严峻。坚持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也正是坚持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代表当代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广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人心,同时,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在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在国际上显著提升。

三、坚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观点,“新思想”强调发展生产力

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不同于唯心史观的“思想动机说”和“精神力量说”,唯物史观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具有多层次的综合系统,其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则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602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都直接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又将引起生产关系变革,进而决定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从而最终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依据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观点,“新思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解决当前我国所有问题关键的重大战略判断。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答案仍然是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在任何时代,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而这一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集中于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和提供政治保障。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过程,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同样最终离不开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才会有经济社会的向前进步,“新思想”强调发展生产力可以解决我国所有问题关键正是对唯物史观社会历史发展动力观点的继承和运用。

四、坚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观点,“新思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必须相应地进行变化,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决定上层建筑必须相应地同时调整,反过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如鞋子的大小一定要适合脚的长短一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適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同时,这两对矛盾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调整之后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是如此。随着这两对矛盾运动的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从而使得整个人类社会逐步走向更高形态。这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的主要观点,也是“新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深化改革,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向前发展。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改革开放为什么没有完成时?因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没有完成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停滞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然发生变革;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带来的是经济基础的相应变化;而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则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尤其在改革进行到深水期和攻坚期的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相对不足,资源的稀缺与市场环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是政府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党员干部中“苍蝇”“老虎”的存在。如何能够不断激发社会动力,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更相适应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5]

五、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新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到底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呢?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正是“新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理论起点和逻辑起点。坚持和运用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新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作用,强调在新时代的今天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宝便是始终依靠人民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以来,人民群众始终在我们党心中最高的位置,正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今天的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工作的不断加强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一批又一批惠民项目落地实施,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实施,我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基本原理的坚持,同时也是“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05.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0.

[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生产力观点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来不及生产力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