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结核患者膀胱灌注抗结核药物的灌注和护理方法分析
2019-12-27杨彩丽
杨彩丽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泌尿外一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泌尿系统结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全身结核病,同时在泌尿外科当中也十分常见。该病主要是由于结核杆菌引起泌尿系统破坏性、进行性、慢性病变所致。在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仍采取全身抗结核化学治疗的方法,中晚期泌尿系统结核患者还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1]。膀胱灌注抗结核药物是当前治疗泌尿系统结核的新方法,能够提高治疗针对性[2]。基于此,选取本院收治的泌尿系统结核患者116例,研究了泌尿系统结核患者膀胱关注抗结核药物的灌注和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泌尿系统结核患者116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52.3±3.6)岁;观察组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2.2±3.7)岁。两组比较性别、年龄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均符合泌尿系统结核的诊断标准,均有明确的临床症状,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膀胱容量不足50mL的患者,发生挛缩膀胱的患者,合并其他系统结核的患者,有认知或沟通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1.2.1 灌注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四联抗结核药物全身化疗治疗方法,用药为盐酸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根据患者病情情况、体质量情况等,确定用药剂量。使用膀胱灌注抗结核药物局部治疗,用药为利福平注射液0.3g,溶解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mL;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0.2g、异烟肼注射液0.2g溶解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mL。分别采用2种药物组合进行膀胱灌注,每12g各灌注1种药物组合[3]。叮嘱患者保留0.5~1.0h后,将药物排出。常规留置导尿管,每2周更换1次,每日膀胱灌注药物2次,4周为1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开展基础的健康教育和日常护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症状反应,监测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等。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说明治疗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了解治疗目的、治疗流程、治疗原理,从而提高信心,积极配合。灌注药物前,让患者将膀胱排空,并对外阴部清洁,用呋喃西林注射液冲洗膀胱,更换引流袋和连接件,减少逆行感染。治疗前2h不可饮水,尽量避免进食。药液温度控制在30℃~35℃,以减轻患者不适。灌注药物中,用静脉输液器连接三通管,将药物注入膀胱。关闭引流袋阀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缓慢匀速注入药液,并随时观察患者反应。灌注药物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尿管,避免药液残留,将导尿管夹闭[4]。
1.3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护理效果评价标准为:显效:膀胱刺激症状消失,膀胱黏膜、尿常规等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膀胱刺激症状缓解,尿常规消失白细胞、红细胞减少,膀胱黏膜状况好转,病变减少;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用t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的比较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效果的比较[例(%)]
表2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例(%)]
3 讨论
泌尿系统结核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一般是发生在尿道、膀胱、输尿管、肾脏等位置的结核性疾病。泌尿结合患者一般具有典型的膀胱症状,会出现明显的尿路刺激,同时容易出现血尿、尿痛、尿急、尿频等症状,每次尿量减少[5]。此类疾病通常早期症状隐匿,容易漏误诊。常规治疗中采用强化化学治疗加联合化学治疗方法,患者由于长期服药会出现很大的不良反应。而通过膀胱灌注抗结核药物的方法,能够减轻毒副作用,提高局部症状疗效,缩短治疗疗程,因而效果显著。在治疗的同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护理过程中,注意配合膀胱灌注药物的治疗过程,在灌注前、灌注中、灌注后分别采取相应护理,以确保患者疗效及安全。在护理中,注意确保无菌操作,对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积极预防[6]。灌注药物的温度、速度、用量、保留时间都要严格控制。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患者解决,确保治疗过程能够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在泌尿系统结核患者中,采取膀胱灌注抗结核药物的方法,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