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减少无痛胃肠镜诊疗术并发症方面的效果观察
2019-12-27杨婷婷
杨婷婷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无痛胃肠镜诊疗术已成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检查技术,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无痛苦等优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部分患者因心理、药物等因素,极易发生呕吐、恶心、低血糖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身心痛苦,也影响了治疗效果。临床上结合患者个人情况予以个性化护理方案,以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也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因此,本文针对护理干预在减少无痛胃肠镜诊疗术并发症方面的效果观察,做出以下分析[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4月进行无痛胃肠镜诊疗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5例/组。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均在22岁-66岁,平均年龄(62.34±4.01)岁,病程为1个月-6个月,平均病程为(4.09±1.82)个月;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20例,年龄均在25岁-69岁,平均年龄(64.27±4.85)岁,病程为2个月-7个月,平均病程为(5.11±2.03)个月。所有患者均确诊行无痛胃肠镜诊疗术,排除患有其他重大心血管疾病或传染性疾病。对比和分析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行无痛胃肠镜诊疗术时开展不同护理内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则介入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第一,对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及患者治疗前身心状态开展调查,并将结果一一记录,根据患者对无痛胃肠镜诊疗术的接受程度和术前状态制定护理方案。同时,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解无痛胃肠镜诊疗术过程,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识。第二,医护人员应在患者麻醉后状态进行密切监测,其中包括各项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口腔内分泌物分泌情况以及胃肠内具体情况。在整个手术中要保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所使用器具要在消毒后使用。第三,针对术后患者要进行留观处理,评估患者术后生命状态和麻醉恢复状态。护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患者术后饮食、作息事项。第四,在整个围术期,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干预,结合每个人心理状态进行疏导,避免紧张、焦虑情绪和心理出现,克服患者手术恐惧感。
1.3 判断标准 患者在开展两种护理方案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从而结合护理内容和护理水平,总结护理方案实施成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介入不同护理干预后,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进行分析和比较。对照组患者发生概率为31.4%,观察组患者发生概率为8.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种护理方案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3 讨论
无痛胃肠镜诊疗术是通过使用药物引起中枢抑制,从而促使患者安静、不焦虑、遗忘,使内镜检查与治疗操作得以顺利进行。它具有无痛苦,舒适轻松的优势,可保证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处于无痛状态,且诊断率高、安全性较高,被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胃肠镜诊疗术属于介入性检查技术,即使患者使用麻醉药物,但也会受外界牵拉力量产生不适感,极易产生其他并发症,增加患者身心痛苦。为此,患者在开展无痛胃肠镜诊疗术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对患者术后及预后具有积极影响[2]。
个性化护理干预主要从患者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患者制定适合患者治疗和康复的护理方案。首先,多数患者在手术前缺乏对无痛胃肠镜诊疗术的认识,心理和情绪不仅产生恐慌、焦虑,也会对治疗产生抵触。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宣讲,告知注意事项及手术流程,提高患者认识,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在诊疗术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麻醉药物是一种中枢抑制剂,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根据患者术后表现进行饮食、作息的安排,避免了患者呼吸紊乱、恶心、呕吐、低血糖等现象发生,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最后,护理人员也会对患者术后进行指导,包括生命体征检测、告知相关注意事项等,保证了术后安全性。同时,临床上也会结合患者心理状态介入心理护理干预,稳定患者情绪,也大大减少了并发症概率,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了诊疗术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介入个性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8.5%,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1.4%。由此可见,在开展无痛胃肠镜诊疗术过程中,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降低了患者并发症概率,且提高了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