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眩晕与失眠相关性分析
2019-12-27张润娉李建平唐小琴蒋欢王李劼
张润娉,李建平,唐小琴,蒋欢,王李劼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苏州 215129)
眩晕是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其中85%的眩晕由周围性原因引起,其发作症状重、复发率高,影响因素较多,病因仍不明确,常导致误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医疗资源浪费。临床发现周围性眩晕患者常伴有失眠,改善失眠可减轻眩晕发作程度,二者之间是有关联尚不确定。本研究对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了解周围性眩晕的发病与失眠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1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周围性眩晕患者145例。根据是否存在失眠分为失眠组及非失眠组。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结合文献确定本研究纳入标准包括:(1)符合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对周围性眩晕的诊断标准[1];并根据对日常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2)失眠符合ICSD-3中对急性失眠及慢性失眠的标准。(3)排除标准:经头颅CT或MRI或脑电图等相关检查提示存在中枢性病变;存在精神障碍、可影响睡眠的重大躯体疾病、精神活动物质和药物使用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资料采集和研究方法 ①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存在失眠分为失眠组和无失眠组;②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PSQI量表有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所有条目分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7个维度,每个得分按0分-3分,累积得分即为PSQI总分,总分1分-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③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估入组患者眩晕严重程度:DHI量表共包括25个项目,分别评定眩晕患者的情感、功能和躯体3各方面的损害程度,每项问题均有3个答案,分别是“有、有时、无”,计分为“4、2、0”,0分代表眩晕疾病对患者无影响,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眩晕对患者影响程度越高;④所有研究对象采集入组时及6个月后的随访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由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研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当P<0.01表示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例数与率(%)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45例,平均年龄为(58.98±10.42)岁。女性发生眩晕及失眠比例均高于男性,眩晕患者中失眠率为65.51%。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
2.2 眩晕发作严重程度比较 失眠组发病年龄大于非失眠组,且失眠组DHI评分明显高于非失眠组,眩晕发作程度重,对患者影响较大;相比较男性而言,女性更易同时罹患眩晕伴失眠。见表2。
2.3 眩晕复发情况 入组病人6个月后随访,共计23例患者眩晕再发,失眠组20例,非失眠组6例。失眠组复发率为非失眠组的3.5倍。见表3。
表2 眩晕严重程度比较
表3 眩晕复发率
3 讨论
周围性眩晕发病机制复杂,病因繁多,目前公认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病因为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元炎(VN)、美尼尔病(MD)、前庭性偏头痛(VM)四种疾病,但这四种疾病并不能解释全部的临床眩晕症状,多种因素参与眩晕的发作过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老年、女性均为眩晕的危险因素,本次入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在58岁左右,女性多发,符合流行病学数据。
根据 2016《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根据失眠的主观评价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失眠患病率主要集中于10%-15%之间[2]。本研究人群数据统计显示眩晕人群失眠率在65%左右;高于一般水平。
动物实验发现失眠与眩晕的病理学基础有较多联系。机体内控制睡眠的解剖结构有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中缝核、孤束核、蓝斑、丘脑网状核、下丘脑及额叶眶面皮质等,失眠的病理学改变涉及前额叶、前扣带回、杏仁核、海马、丘脑等广泛的脑区,与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等[3];前庭神经核与臂旁核、蓝斑核、中缝背核等与情绪相关的核团有神经纤维联系,还与海马、大脑额叶、齿状回等有联系,并通过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与臂旁核、丘脑皮质、蓝斑核和中缝核之间形成神经环路,其综合活动参与平衡-抑郁焦虑的神经生物学联系。以上基础研究结果支持失眠与眩晕的病理过程中存在交叉性。本研究中发现眩晕患者失眠率高,伴发失眠者眩晕程度重可能与二者间具有共同病理基础有关。
失眠与各种病因的周围性眩晕的发作及复发均有相关性,包括BPPV、VN、MD、VM以及精神心理性眩晕(PD)等,其中与体位恐怖性眩晕、慢性主观性眩晕以及非特异性眩晕等精神心理性眩晕的发作及复发关系更紧密[4],可能与失眠者多有精神性疾病易感性,而长期慢性眩晕多伴发焦虑、抑郁等情绪等因素有关[5],二者相互影响关系更为密切;也有研究显示起病伴发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多同时伴有睡眠障碍和睡眠昼夜节律紊乱,而不伴发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睡眠障碍者较少[6,7];一些针对呼吸睡眠暂停的研究显示,呼吸睡眠暂停是导致眩晕的高危因素[8,9],提示睡眠障碍可能直接参与眩晕的发病。本研究观察显示周围性眩晕伴发失眠眩晕发作程度重且复发率较高,支持以上研究结果。同时观察到部分住院期间眩晕反复发作,给予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予改善睡眠后症状明显改善,因样本较少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失眠在眩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推动作用,慢性失眠导致眩晕的发病可能亦有情绪障碍参与其中,在治疗眩晕的同时针对失眠采取非药物或药物治疗[10],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