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模式下我院护理质量管理措施与效果评价
2019-12-27周锦
周锦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400)
医联体全称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区域内的大医院带动基层医院与社区医院,促进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形成科学合理、衔接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发挥大医院的带头作用,加强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基层医院的康复护理向高质量发展,建立分级医疗机制,促进不同级别医院的分工协作,将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社区下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就医效率,方便群众接受医疗服务,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本文通过对我院采用医联体模式并进行研究,讨论我院在此模式下的护理质量管理措施与效果,希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可以显著提高我院的护理水平,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护理质量,研究证明具有应用价值,研究详情如下。
表1 两组的护理质量指标情况对比[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3月-2015年3月未进行医联体托管前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4月-2019年4月实行医联体托管作为观察组,我院共有床位312张,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创伤外科和ICU等6个病区以及12个社区服务流动站点,全院共有护理人员142人,其中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33人,护师53人,护士52人。
1.2 方法 (1)健全护理质量体系。院长牵头成立护理质量委员会,下设护理质量小组,组内以护士长为组长,整合科室内的护理人员,精简小组成员,每个质量小组除去组长外,还要配备有2名-3名护士,要求每个护士都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2)制定护理质量标准,完善护理制度。根据各级医院的护理评审标准,制定我院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并制定各个护理质量小组的检查标准,按照评分制对护理质量检查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做到对检查的量化考核,落实患者的护理目标;(3)关注护理质量的改进效果。每个护理质量检查小组每个月提交一次护理质量报告,然后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检查,检查完成后交与质量委员会进行反馈,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对上次检查出现问题但未作出整改的情况进行院内通报,并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寻求院内相关科室及部门的支持,解决质量问题;(4)将护士的护理质量考核与绩效、聘用等挂钩,关注护士的操作流程和服务细节,不断强化“规范即习惯”的理念,不断更新科室内的护理流程和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小组内定期讨论患者的不良事件情况,找出原因并制定对策,对难以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留存在质量委员会讨论,并下发其他质量小组,遇到相同问题时能够有应对措施;(5)提高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定期派遣护理人员前往高一级医院或者同级医院内进行培训交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医护人员间的相互联系;派遣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定期在各个科室内进行交流和短期培训,运用追踪法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1.3 评价方法 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指标情况,包括错误用药、足下垂、药物外渗、患者走失、输液不良反应、住院发生误吸、异常拔管、患者跌倒、压疮和大小便失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的护理质量指标情况比较:观察组的10项护理指标的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所以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 讨论
健全护理体系,发动全体医护人员参与其中,向高质量的护理团队进行靠拢,关注护理质量的改进水平,打牢护理基础,护理质量的管理人员对医院的评审标准进行解读,深刻理解医院的评审方法,提高护理质量的检查效果,使检查能够更接近质量评审的要求,保证质量控制体系能够稳定运行,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护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医护人员的主人公意识,促进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改善整体效果[2]。关注护理质量检查的反馈形式和改进效果,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应对策略,同时改进管理形式,提高工作质量,促进良性发展,使优质的护理措施落地,真正服务于患者,保证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3]。提高医护人员接受新理念的能力,促进方法的改进,将品管圈活动等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中,逐步摆脱经验管理,使科学管理占据主导地位;邀请专家对护理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促进质量检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间接促进医护人员护理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医联体模式我院的护理质量指标获得明显提升,错误用药、非计划性拔管、患者压疮等情况明显减少,护理理念和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更新,显著提高了我院的护理质量水平,同时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我院仍然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步伐使护理质量向更高一级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