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PCI手术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12-27刘树红
刘树红
(淮安市楚州中医院,江苏 淮安 223200)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常见方式,可帮助快速开通责任血管,改善缺血情况,挽救患者生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预后好等优势[1]。但因PCI手术的一些局限性,仍不可避免一些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桡动脉痉挛(RAS),RAS的发生往往较突然,一旦发生可导致穿刺失败、内膜损伤等,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引起RAS的影响因素多,发生机制也较复杂,本文探讨PCI手术RAS的影响因素,从而为预防和减少RAS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7年4月-2019年3月我院实施PCI手术发生RAS的56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手术但手术未发生RAS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使用统一技术标准行PCI手术;(2)观察组符合RAS判断标准;(3)资料齐全者。排除标准:(1)桡动脉穿刺失败或需更换股静脉入路;(2)有前臂外伤或前臂截肢情况;(3)合并外周血管疾病。观察组中男女分别有30例、26例,年龄45岁-78岁,平均(61.27±15.68)岁;对照组中男女分别有29例、27例,年龄48岁-75岁,平均(60.23±15.02)岁。两组基本资料分析无差异,可比较,P>0.05。
1.2 方法 记录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冠心病程度、合并症情况、是否有饮酒、吸烟史、有无前臂疼痛、桡动脉路径异常、术中导管交换次数等信息。
1.3 统计学方法 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用χ2或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分析出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狭窄程度、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前臂疼痛、桡动脉路径异常、导管交换次数是导致PCI手术发生RAS的危险因素,详见表1。
2.2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桡动脉路径异常和导管交换次数是导致PCI手术发生RAS的独立危险因素,详见表2。
3 讨论
动脉硬化、狭窄或堵塞是冠心病最主要病理变化,一般药物控制较差,无创检查提示缺血面积较大且冠脉造影提示狭窄在70%以上的患者,考虑行PCI治疗,PCI可帮助快速扩张狭窄的责任血管,促使心肌再灌注,并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被患者广泛接受[2]。桡动脉入路实施PCI比较常见,在进行导管操作和拔鞘的过程,容易发生RAS,这种可逆性的桡动脉收缩会导致导管和导丝无法被顺利推进或后退拔出,从而导致PCI失败。要预防PCI术中发生RAS,关键在于明确RAS的影响因素,从而实施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和避免RAS发生。
本次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狭窄程度、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前臂疼痛、桡动脉路径异常、导管交换次数是导致PCI手术发生RAS的危险因素。三支狭窄患者发生RAS的几率更高,而二支狭窄也高于一支狭窄,说明随着患者冠脉狭窄程度越重,发生RAS几率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冠脉狭窄程度越重,桡动脉增强指数就越高,这也间接影响了RAS的发生。高脂血症会增加RAS的风险,可能是因为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引起血管舒张功能异常。高血压患者血管阻力大,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受到血栓素A2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血管更容易发生痉挛;吸烟不仅会造成冠脉内皮损伤,还容易引起冠脉痉挛和多种心血管事件。在进行桡动脉鞘管置入时,如果患者存在前臂疼痛,可能引起患者焦虑和紧张,促使血液中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力提升而发生痉挛。桡动脉路径异常会导致桡动脉穿刺成功后导丝和导管无法顺利送至升主动脉,导致建立桡动脉入路失败,而如果反复穿刺就可能刺激桡动脉发生痉挛;导管交换次数过多时可能对桡动脉刺激过大,导致桡动脉痉挛[3]。
表1 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2 多因素分析结果
从多因素分析结果来看,高脂血症、桡动脉路径异常和导管交换次数是导致PCI手术发生RA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行PCI术前要明确患者有无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史等,评估患者冠脉狭窄程度,明确桡动脉路径的血流情况,了解患者潜在风险,选择符合患者桡动脉直径的导管进行造影,减少术中导管交换次数,减少反复穿刺对桡动脉造成刺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PCI术中RAS的发生[4]。
综上所述,冠脉PCI手术容易发生桡动脉痉挛,对合并存在高脂血症,桡动脉路径异常、术中导管交换次数过多的患者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