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科学思维的问题创设
——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为例
2019-12-27刘丹妮
刘丹妮
(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 揭阳 522000)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习得生物学知识,并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主动参与学习,逐步发展理性思维,成为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章第3节内容,是对神经和激素调节关系的总结,综合性较高。笔者以本节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如何通过创设问题这一策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1 “特殊到一般”思维
学科核心概念、结论都有较高的理论性和综合性,例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教材以表格形式高度概括,仅靠识记,不能很好理解应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特殊的事例进行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提取,概括出相同或不同属性,然后归纳整理形成较系统的一般性规律。
教师提供资料: ①某人不小心手碰到仙人掌上,手立刻缩回,随后很快又恢复到正常状态;②吃完饭后半小时,血糖升高,过一段时间后,随着胰岛素的作用,血糖浓度回落到正常水平。另外,又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而且几乎可以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
问题设计: ①对上述两则资料涉及的例子从速度、作用途径、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②两则资料涉及到的调节方式分别是什么?③尝试用表格或其他形式对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比较归纳?
以实例进行过程性资料分析,学生可主动参与知识构建,从特殊事件到一般规律的归纳、总结过程,这种有意识的引导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迁移,把养成的思维习惯应用到生活和自然的探索,把普通的零碎现象系统化、规律化和再应用,从“特殊”到“一般”再应用到“个别”,不断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2 “点—面—点”思维
“体温调节实例”内容较为抽象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受思维发展限制,遇到较为复杂知识时,学生学习信心下降,学习动机减弱,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点—面—点”式思维针对内容进行问题创设,把内容拆分成很多小知识点进行问题分析,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缺失的部分,提出更高层次的没有分析到位的各知识点。具体操作如下:
请学生阅读教材58页实例一图解和文字,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①人体体温要保持相对恒定,对产热量和散热量有什么要求?②机体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散失热量?③寒冷时,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什么变化?④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增加散热量,相应结构会产生什么变化?⑤寒冷条件下直接参与产热的激素有哪两种?具体发挥什么作用?⑥人体的体温调节涉及到哪些调节方式?是如何进行调节?
上述小问题的解决,化大为小,化复杂为简单,学生学好该内容的信心也会增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尝试构建体温调节过程知识框架(图1),并对学生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完成框架构建后,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成果,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小问题,引导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①分别描述出寒冷和炎热环境下的反射弧?②上述过程体液调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③在寒冷条件下,人体耗氧情况,体内酶的活性和尿液的排放量将如何改变?④人体体温在任何情况下是否一定保持恒定不变,如果不是,举出相关例子。⑤变温动物体温能够与人体一样维持恒定吗?如果不能,又将如何改变?
这样从小问题出发,到形成一定框架,再进一步分析更高层次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也起到很大作用,生活中遇到有挑战性的复杂问题,也可以采用这种思维模式,逐步分析,化难为易;总结归纳,初步把握;再深入探究,理解应用。
图1 体温调节过程知识框架
3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型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是开拓创新人才的必备思维品质。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存在思维定势,如果能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去分析问题,从结论往前推,一步步寻找问题的答案,也许会使问题简单化,“水盐平衡调节”教学过程可采用逆向思维,教材给出的调节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
从“尿量”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哪个环节决定尿液排放量多少?”(取决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后再提出问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受到哪种激素的调节?如何调节?”引出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再往前推,让学生回顾:“抗利尿激素在哪个结构合成、释放?”明确该激素的来源,同时强调易错点;此基础上,给定情境,联系生活分析“食物过咸,内环境理化性质如何改变,此时机体如何恢复稳态?”
最后,鼓励学生尝试从最后一个问题出发,把上述问题形成较系统的框架,然后与教材给出的示意图作对比,进行修正并作相关补充。
比起直接讲授,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会有成就感,每个环节的理解更清晰到位,且对逆向思维的培养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 小结
教学中落实学科素养,科学思维的培养是重要的一个内容,而问题的创设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培养途径。教师如何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实际,把知识点融于有目的创设的问题思考和分析上,是需要不断深思和探究的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