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国学核心问题之简述

2019-12-27孙海顺

文化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国学状态传统

孙海顺

中国人对国学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有人认为她很神秘,有人认为她很实用,又有人认为她很玄妙。其实,她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不能稍离。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近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要打倒国学,断送这五千年的文脉,他们固执地认为国学是我们民族落后的根源。现在,又有不少有识之士开始重视国学,认为国学可以为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作出贡献[1]。

然而,国学毕竟没落了一百多年。三十年前进行经济建设;一百年前追求民族解放,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广大学者没有时间或者精力研究国学,而现在这个时期,上到国家,下到个人,开始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提法是划时代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

一、国学是什么

国学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统称。

首先,国学不是大杂烩。我们现在提倡国学,有人就认为古代的传统都是好的,过分强调复古。有人不清楚什么是国学,把国粹误认为是国学。这便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错误看法了。

比如说:中医是国学吗?中医虽然有治病之用,但它不是国学。中华民族能走到今天,五千年延绵不绝,中医起了极大的作用[2]。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传承至今,其他的三个都已经灭绝了。虽然战争是灭绝的起因,但是,根本原因还是战争后爆发的鼠疫、瘟疫等传染病。传染病失控导致整个民族的灭绝。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方面有着极丰富的经验和极高明的手段。固然,中医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居功至伟,但是,它不是国学。那么,国画、书法是不是国学?国画也好,书法也好,它们是怡情用的。国画、书法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但它们也不是国学,这些国粹只是国学在一些方面的表现。如果要深度、通达地表现这些国粹,在学习国学成功以后方可进行。

其次,国学不是故纸堆。当前学术界喜欢考据。捧来一大堆古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中文书籍分析不明白,就去研究梵文。然而,在故纸堆上的考据永远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实证。何为实证?例如,知道这杯茶的味道只需要直接尝一下即可。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杯茶是苦是甜,尝着了就明白了。所以,禅宗也有“吃茶去”的说法,即为证悟。

再次,比如李老师也吃了这茶,他也写了一本书。再然后又有十个人都吃了这茶,都写了本书。如果,有人仅仅想通过读书,就能品出这杯茶的味道,是不是很好笑。更有甚者,希望通过不同人写的书,对比内容,互相引证,进行考据。这茶味如何,早已忘记。皓首穷经,著作等身,也没得一口茶喝,竟然渴死为算,这样的学究是无法真实感受国学的。

所以,古圣贤讲唯证方知。要想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必须亲身试验。在故纸堆里搞考据之学的人,在当今却是学术界的正统,这是比较悲哀的事情。其实,这一研究方法,也是借鉴和引用西学的。用西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国学,其实也是国学的悲哀之一[3]。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认为大道是说不出来的。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心放下就是学问。达摩六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六祖大师更是目不识丁,却开辟了南禅顿教,这一脉曹溪法流,至今滋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王阳明也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启发我们发现自己本具的良知,明了自心。古圣先贤,所有的文字方便,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启发人们“悟本性、致良知”,从而一切行动皆发乎本性良知。这就是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可见这西化的研究方法,在传统文化体系中,也从来没有获得过认可。

二、国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今之世可以说是一个国学复兴的时代。管子说:“仓廪足而知荣辱,衣食丰而知礼节。”我们研究历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在盛世的时候,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会非常的兴旺,乃至有着正统的地位,而今恰缝盛世,社会物质富足,人民生活富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因而国学的复兴也有了群众基础。

不但国家重视,社会上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书院、学校、读经班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涌出。虽然看起来繁荣,实际上难免混乱。因此,当务之急,是明确中华文化的优秀部分以及真正的国学。那么,现在弘扬的传统文化跟五四打倒的传统文化是否存在联系?为什么中国从清朝以来,文明衰退,国力没落,以至于被西方列强欺辱?清朝的那个传统文化,与强汉盛唐、泱泱大明朝的传统文化是否相同?可以说,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块美玉,而是一块璞玉,她有其精华的地方,也有其糟粕之处。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全盘接受?还是全面复古?如果不加以明确,那传统文化的弘扬不但无功反而有罪,是开历史的倒车。

三、国学的研究内容和实修

古人云:“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技。”简单地说,国学的核心内容就是道统。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在孔子看来,悟道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4]。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创立了道家,四大之中,道居第一。

佛家说:“若以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还有:“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佛门出家干什么?是为了修行了道。了道之后干嘛呢?再反过头来弘法,帮助大众。

道是什么?《道德经》有一段文字专门对道进行了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我们一般人会理解成有这么一个东西是混出来的,这个混出来的东西,天地还没有生之前它就有了。继而,清者升天,浊者入地,就变成了天地。它又安静又空旷,它不改变但是到处都是,周遍虚空。

第一,这道是有、不是空。第二,它的现象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三,它的启用是“可以为天下母”。这个“母”是产生的意思,即为产生天下所有的东西。还有,什么是物?物者勿牛也,勿就是不要,牛表祭祀,生起对天地恭敬之心。所以,“物”就是不要生心的意思。一上有牛为生,也就是“有”表生心得意思。“有”表生心,“物”表无生,或曰无住。则“有物”就是生心无住,无住生心的意思了,而这生心即无生,无生即能生而不生的统一,所以叫“有物混成”。从此也能看出中国汉字的伟大。包含的太多的深意。“生心无住,无住生心”的状态。孔夫子怎么比喻呢?“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状态犹如拉开弓而不射,本心具足一切可能,而不落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方面。“跃如也”形容的是要跳还没跳的时候。此时,我们随时可以跳向任何地方,但是如果一旦跳出去,跳向南的时候就去不了北,跳向前时候就去不了后了,而这种引而不发的状态就类似中道的状态了。中道的状态就是保持一切可能性,而不落到具体方向上去。所以,要具备一切可能性,而不执着于某一种具体事件。国学的学习就是要打破一切枷锁,一切束缚,一切习气,让自己具备一切可能,不要给自己限定类型,我们本来具备一切可能。这就是中庸之道。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四、国学的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系列的管理学:首先,管理自己即修身;然后是管理家庭,即齐家;再然后是管理团体,即治国;最后是管理天下,即平天下。

中华文化是通过自我的管理实现对天下的管理,而这种管理的方法就是中和,即具备所有的可能性,而不执着于某一种现象和状态。国学是以道为学习内容,以体证心悟之德为学习方法,以人能弘道为学习目标的理论体系和实修体系相统一的教学体系[5]。

首先,国学是一个教学体系。国学是以道为研究目标的教学体系。其次,这个体系包含了理论和实修两个部分。所以,只有理论即相当于王阳明说的知而不行,只有实修相当于行而不知,而理论和实修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所谓的知行合一。最后,证悟大道的目的是弘道于天下,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

综上所述,修道的最终目的是行道,而行道的结果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能让我们的心秉公而行的力量就是道。道是一股力量,让我们的心既不自私、也不偏颇,既不狂、也不狷,心常在中的状态里,一切作为发于真心,节于道德,秉公而行。所以,国学的教育就是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实修,能够把我们的心恢复到中正不倚的状态,并在这个状态中,秉公而行,明德天下。

猜你喜欢

国学状态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状态联想
老传统当传承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