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社交语境下“魔鬼”的语义演变
2019-12-27李雨航
李雨航
一、“魔鬼”的语义演变
(一)从本义到隐喻义
“魔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宗教或神话传说中指迷惑人、害人性命的鬼怪;比喻邪恶的人或势力。”“魔鬼”可指鬼怪本身,也可通过比喻将鬼怪所具有的[+折磨人][+造成损害]等特征投射到其他事物上。“魔鬼”这一用法古已有之,如:
(1)尔时,虺蛇、毒螫诸恶虫类,魔鬼、罗刹、杂咒蛊道,皆生慈心,不相侵害如视一子,唯除一阐提辈。(《佛说大般泥洹经》)
(2)无形之物,若天神、魔鬼、人之灵魂等物,人皆不得而见,但度之以理而已。(《耶稣会文献汇编》)
例(1)、(2)的“魔鬼”特指梵文中的“māra(魔罗)”以及西方传说中的“sātan(撒旦)”,也可泛指一般的恶鬼、恶魔,原本的语义色彩无疑是贬义的。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魔鬼”发展出夸赞女性身材曼妙以及高强度、严格等意义,情感色彩从贬义变为中性或褒义。这一阶段,“魔鬼”一词语义的演变,与“魔鬼”的隐喻用法及语言接触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把喻体“魔鬼”的语义特征投影到描述的对象上或借用英语的意义,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意义,并实现了该词感情色彩由专表贬义到兼表贬义、中性义乃至褒义的转化。如:
(3)与此相反,有的青年人,特别是少女,为了追求“魔鬼身材”,凡是沾荤腥的食物一概不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2月04日)
(4)这位中国队主教练此前一直带队在广州进行“魔鬼训练”。他表示,要在今后和美国、挪威队的比赛中继续检验训练效果。(人民日报2003年01月24日)
例(3)把喻体“魔鬼”的语义特征[+诱惑人]投影到“人的身体”上,产生了“诱人”的隐喻意义,感情色彩转化为褒义。例(4)通过对英语“Devil Training(魔鬼训练)”的借用,产生了“高强度”的意义,感情色彩偏中性,后被大量传播、仿拟,使新的意义逐渐固化。
总的来说,在日常交际中,虽然“魔鬼”的语义色彩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它的褒义大多数情况下仅限于“身材诱人”的语义中,中性用法的使用范围也相当有限。
(二)网络社交语境下“魔鬼”新义的产生
《爸爸去哪儿》是近几年十分流行的综艺节目,2015年的节目中,爸爸林永健接受了排练节目的任务,但是儿子大竣各种消极怠工,导致林永健发火。随后,儿子林大竣对着爸爸林永健说:你是魔鬼吗?此后,“你是魔鬼吗”便经由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一个流行语。
在特定综艺节目播出后,“你是魔鬼吗”这个句式迅速走红,使用频率大大增加。在此之前,网络上偶尔也有“你是魔鬼吗”的用例,但“魔鬼”的语义没有超出原有的[+诱惑][+折磨人][+造成损害]等语义特征,情感色彩多呈贬义。如:
(5)我弟耍回来给我带了寿司,可是这会不能吃……弟,你是魔鬼吗?是佛祖派来考验我减肥决心的夜叉吗?
(6)“……我喜欢你”“哈!?”“喜、喜欢你”“……你刚刚说什么?”“……我说我喜欢你啊!”“……再说一遍”“你是魔鬼吗!?”
(7)(回复微博:维密天使的时尚大片)回复@大师兄FEAKER:我可以说你是魔鬼吗。
上述用例中,例(5)指“你”的指称对象如魔鬼一般“诱惑人”,例(6)指“你”的指称对象如魔鬼一般“折磨人”,例(7)则是指“你”的指称对象如魔鬼一般“身材诱人”。在“你是魔鬼吗”作为一个具有特定隐涵的句式走红之前,“魔鬼”一词在社交网络中的使用与之前并无大的区别。
2015年以后,“魔鬼”一词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影响下,与特定语言形式相结合,增加了[+出人意料][+搞笑]等语义特征。如:
(8)(对将狗挂起的奇葩行为的回复)你是魔鬼吗?
(9)(对陈晓面无表情拒绝热情奔向自己的路人的评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陈晓你是魔鬼吗?完美诠释了对方不想理你,并请你跳了一支舞。
(10)(对王俊凯PS图的回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是魔鬼吗?
以上三例均是网友对某一搞怪行为的回复,突显了“魔鬼”一词[+出人意料][+搞笑]等新的语义特征。“你是魔鬼吗”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意的句式走红以后,原有的[+诱惑][+折磨人][+造成损害][+身材诱人][+高强度]等语义特征逐渐被人忽视,这是2015年以前不曾有的现象。
(三)新义的进一步泛化
2018年以来,“你是魔鬼吗”句式再度受到网友的追捧,成了年度流行语。其流行度再度提升,使用人数大幅度增加,使用范围也大大扩大,这进一步推动了“魔鬼”的语义演变。
通过对收集到的语料的梳理,我们发现很多“你是魔鬼吗”的用例已经具有了表情功能,表明说话人的情感态度。这一点类似于言语行为中的表达类行为,即可以通过说“你是魔鬼吗”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心态。如:
1.消极态度
(11)看了崽子胸口的大痣,我匆忙地在家对着镜子照看自己有没有,发现有个小小的黑点,突然兴奋,想着get到了同款痣,然后兴奋地拿崽子和我的对比图给我妈看,我妈说,人家那是痣你这是雀斑。你是魔鬼吗我的老母亲@鞠婧祎
(12)(对着自家宠物狗)你是魔鬼吗?碗里的猪肝不吃死死盯着我的卤藕?我是因为没东西吃啊!怎么着?猪肝没有切成你喜欢的形状吗???
(13)况鑫你是魔鬼吗?为什么哪里都有你啊!
在例(11)中,“你是魔鬼吗”表示“我”的无奈之情,母亲不留情面地点破女儿的幻想,让女儿感到无奈。不过该例虽然传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消极感受,但这种消极感受的程度不高。例(12)中“你是魔鬼吗”表达了“我”对宠物狗不肯吃肉食反倒盯着自己手中差伙食的无奈之情。例(13)中“你是魔鬼吗”表面上是对事实的阐述,实际上表达了说话人对事实感到的无奈之情,传达了主观消极感受,这种消极感受的程度同样也不高。
2.积极态度
(14)(看到偶像易烊千玺的美照)少年你是魔鬼吗。
(15)(看到猫的视频:L脾气不好的juju的秒拍视频)你是魔鬼吗怎么可以这么可爱。
(16)这一对真的太辛苦了,在亲眼看到式浑身血迹地站在死者旁的情况下,在快被式杀掉的情况下,在式亲口告诉他自己精神分裂的情况下,就坚定不移地相信着式,黑桐干也,你是魔鬼吗?(两仪式和黑桐干也分别为热门动画《空之境界》的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
例(14)、(15)中的“你是魔鬼吗”表达了对帅气、可爱的事物的喜爱之情。例(16)中的“你是魔鬼吗”则表达了说话人对“你”所指代之人的认同或赞扬。可见,“魔鬼”一词同特定的语言形式与特定的语境相关联,在频繁的使用中逐渐获得了更多主观色彩,加深了去贬义化及褒义化的发展程度。
二、“魔鬼”新义的语用学分析
(一)言语行为的变化
话语除了表达一定的意义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它的改变会导致话语言外之力的变化。“你是魔鬼吗”原本实施的言外行为是“询问”。在实际交际中,说话人有时会通过说“你是魔鬼吗”实施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阐述”,阐述“你”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特征的客观事实。这时“询问”成了次要言外行为(secondary speech act)。在网络社交语境下,有时“你是魔鬼吗”实施的言外行为还会包括“表达”,通过说“你是魔鬼吗”表示喜爱、认同或无奈等心理状态。表达类言语行为没有明显的适从向(direction of fit),不要求让话语与客观世界相符合或让客观世界与话语相符合,只表达说话人的一定态度或心理状态。“你是魔鬼吗”由“询问”转变为“表达”,听话人由“你”的指称对象变为可以由会话的第三者担任,也不再需要一个“回答”作为相邻对。这与“询问”没有得到期待的回答不同,变为表达类行为的“你是魔鬼吗”从一开始便不需要“回答”。此外,从位置来看,也有不少“你是魔鬼吗”处于话轮末,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态度。这一过程可以表现为:P1→P2→P3。
P1:说话人通过说“你是魔鬼吗”来询问,希望获得回答。
P2:说话人通过说“你是魔鬼吗”阐述某种事实。
P3:说话人通过说“你是魔鬼吗”表示某种心理状态。
这一过程和历史语义学关于语法化的主要观点一致。一个词会随着频繁使用而语法化,这里的“语法化”往往指的是主观化,即由表述客观事态转变为表达内部心态[1]。“魔鬼”一词随着流行语“你是魔鬼吗?”的传播,语义由魔鬼的隐喻逐渐向表达内部心态的方向虚化。
(二)语用充实
历史语用学认为,语义演变的动因在于语用和认知。某一语言单位与特定语境相关联的语用推理可以发展为规约性的语义内容,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固化是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这一观点有助我们从更深层次探明“魔鬼”在网络社交语境下的语义变异。
为了更好地探明“魔鬼”与特定网络社交语境相关联的推导义,也即特殊会话隐涵(PCI),是如何产生的。首先要明确话语所传达的意义中哪些成分是字面的,哪些成分是语用的。
Grice[2]将交际者传达的意义区分为所言和所含,但他没有注意到所言反映的字面意义或真值条件意义在语义上经常是不明晰、不完整的。一些话语的命题需要经过语用充实(pragmatic enrichment)才能对其真假进行判断。对此,Carston[3]、Huang[4]、陈新仁[5]等对话语传达的意义的区分有过详细的论述。Carston[6]曾指出,所含的概念内容完全由语用推理获得,而所言的概念内容则是语言编码意义和语用推理混合的结果。陈新仁[7]也指出,所言包括语言解码获得的意义以及语用充实获得的意义,而所含仅指特殊会话含意。因此,要解明“魔鬼”与特定网络社交语境相关联产生的特殊会话隐涵,就要探究语言解码“你是魔鬼吗”如何经过语用充实,又如何与交际者的百科知识互动。
如前文所述,“魔鬼”语义演变的主要路径是语义色彩的去贬义化与褒义化:“魔鬼”最初表示神话传说中的邪恶存在,其隐喻用法也都是贬义,之后发展出中性的“高强度”以及限制较大的褒义“身材诱人”,再到社交网络的语境下逐渐发展出更多的褒义用法,如“搞笑”“出人意料”等,甚至可以用来夸赞他人“可爱”“帅气”等。该演变的结果是,“魔鬼”以固定形式“你是魔鬼吗”及其变式成为表达主观心态的惯用语,在话轮中的位置也大多居于话轮末。那么,这一用法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语用充实的理论框架内,虽然不同学者对一些问题上尚存在分歧,但可以说所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概念表征或逻辑形式充实为完整的命题形式:
a.饱和化(saturation)
b.自由充实(free enrichment)
c.语义迁移(semantic transfer)
d.临时性概念构建(ad hoc concept construction)
与“你是魔鬼吗”的语用充实有关的主要是临时性概念构建与语义迁移。临时性概念构建指对概念意义进行调整,如弱化、松弛等,语义迁移则主要指隐喻和转喻。以(11)为例(大括号中为语用充实的内容,下同):
你是魔鬼吗。→{你是恶人。}→{你坏坏的。}
例(11)中的“你是魔鬼吗”通过语义迁移获得隐喻义“你是坏人”,再通过临时性概念弱化获得“你坏坏的”。此时可能的互动如下:
互动1:“你”是“我”的母亲。
互动2:女儿应该孝顺母亲。
经过语用充实后的“你是魔鬼吗”与当时的语境及百科知识互动,就会产生这样的推导:
“虽然你坏坏的,但你是我母亲,我拿你没办法。”
“你是魔鬼吗”用来表达无奈的表情功能便由此产生。同样的语用充实与推理过程也适用于其他表达无奈之情的用例。如例(12):
你是魔鬼吗。→{你是恶犬。}→{你坏坏的。}
互动1:这只狗是“我”的宠物。
互动2:主人应该爱护宠物,不能伤害宠物。
经过语用充实后的“你是魔鬼吗”与当时的语境及百科知识互动,就会产生这样的推导:
“虽然你坏坏的,但你是我的爱宠,我拿你没办法。”
以上是“你是魔鬼吗”表低程度消极心态的情况,下面分析表积极心态的情况。以(16)为例:
你是魔鬼吗。→{你具有不同一般的特征。}
例(16)中的“你是魔鬼吗”通过语义迁移获得隐喻义,与上两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例(16)关注的侧面(profile)是“魔鬼”的“高出凡人”的属性。由其属性的延伸获得隐喻义“你具有一种不同一般的特征”。此时可能的互动如下:
互动1:在极端情况下相信一个人是很难做到的。
互动2:黑桐干也在极端情况下也相信了式。
互动3:信任是恋人之间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互动4:人们总是赞赏具有难能可贵的品质的人。
经过语用充实后的“你是魔鬼吗”与当时的语境及百科知识互动,就会产生这样的推导:
“你所指的对象具有一种不同一般的特征。那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信任。我很赞赏。”
“你是魔鬼吗”用来表达积极主观心态的表情功能便由此产生,类似的语用充实与推理过程也适用于其他表达积极主观心态的用例。如例(15):
你是魔鬼吗。→{你具有不同一般的特征。}
互动1:这只猫的举止十分可爱。
互动2:人们总是喜欢可爱的事物。
经过语用充实后的“你是魔鬼吗”获得隐喻义“你具有一种不同一般的特征”,与当时的语境及百科知识互动后就会产生这样的推导:“你所指的对象具有一种不同一般的特征。那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可爱。我很喜欢。”
所言包含[+高出凡人]的语义特征与“你”的指称对象的被关注点相结合,“魔鬼”的其他语义特征不再是被聚焦。当指称对象的被关注点是“帅气”“可爱”之类时,通过与交际者百科知识的互动,自然发展出“喜爱”的主观心态;当指称对象的被关注点是“忠诚”“强大”等特质时,就会发展出“认同”或“赞扬”的主观心态。
此外,由于在某一特定情景中频繁使用,“魔鬼”与这一情景相关联的隐涵逐渐规约化。在当前的网络社交及青年群体的社交中,已有不少“魔鬼”脱离“你是魔鬼吗”形式单独使用表示“出人意料”“喜爱”等意义的用例。如:
(17)魔鬼鱼(给俏皮好友备注的昵称)
(18)哈哈你们这群魔鬼
例(17)是给俏皮好友备注的昵称,例(18)则是可以说,“魔鬼”在网络社交语境中通过语用推理和语用推理的语义化获得了新的语义内容。这也印证了Levinson关于从一般会话隐涵(GCI)到特殊会话隐涵(PCI)再到规约义(SM)这一语义演变路径的观点。
三、结语
上述分析可以说明“魔鬼”不同用法之间存在关联。笔者认为,“魔鬼”的语义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魔鬼”由本义延伸出贬义的引申义;第二阶段,在语言接触及新的时代语境的影响下延伸出“身材诱人”“高强度”等意义;第三阶段,在网络社交语境中,由于特定综艺节目的原型效应,“魔鬼”以“你是魔鬼吗”的形式表达[+出人意料][+搞笑]等新的语义特征,主要用于网络上的吐槽;第四阶段,“魔鬼”以“你是魔鬼吗”的形式被反复使用于更广泛的情景中,语义得以进一步泛化,在语义迁移、临时性概念构建等语用充实方式的作用下,通过与交际语境及交际者百科知识的互动,获得了更多的与特定情景相关联的隐涵义,导致了“魔鬼”词义色彩的进一步“漂白”,也使“你是魔鬼吗”句式施行的言外行为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功能化、主观化。
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样语境下能够代替“你是魔鬼吗”的语言表达有很多,如“扎心了”“666”“萌”等。“你是魔鬼吗”之所以在竞争选择中胜出,除了其本身能够通过足够少的努力获得足够大的认知效果外,也存在一些其他因素作为传播的驱动力。如:单一的语义形式可以代替“扎心了”“666”“萌”等多个形式来表义,符合经济性与省力原则;新奇的语言形式与名人效应又能激发多种社会心理等。临时的语义想要成为强势模因(meme)获得更多更广的传播,不仅在于语用推理与认知效果,所需的动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是需要从不同的视点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