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学视域下解读《野草在唱歌》

2019-12-27陈竞春

文化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野草

陈竞春

一、多丽丝·莱辛与《野草在歌唱》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是世界文坛作品多产的作家,被称为“文学老祖母”,于88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继英国作家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作家。1950年,她的第一部作品《野草在歌唱》出版后,莱辛对创作的热情继续高涨,又创作了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1]。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独具特色,思想深邃,享誉世界文坛。正如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所言:“多丽丝·莱辛是文学历史和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她的贡献促使我们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野草在唱歌》以20世纪中期的南非为背景,向读者展示了真实的殖民生活,呈现了非洲大陆遭受的破坏性殖民开发。白人为了满足逐渐膨胀的欲望,残害生物,破坏自然,展现了那些被殖民者、女性和黑人等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白人在非洲土地掠夺开发,对生态自然漠不关心,激起了作者的愤慨和同情怜悯之心,在小说中描述了殖民统治重压下人性的扭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梦想。

本文从生态文学视域下解读《野草在歌唱》,探讨生态文学的自然价值,大致梳理生态文学的发展线路。首先,从自然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即人类不断增长的贪婪,并向全人类发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呼声;其次,从精神生态文学价值方面探讨当今社会出现的精神病态、迷失自我、相互敌视、相互对立等精神问题;最后,分析梳理莱辛在《野草在唱歌》中的生态意识创作脉络,揭示其不断演变的丰富内涵,提倡人们回归自然,救赎人类灵魂,呼唤一种与自然和谐平衡的生态思想,挖掘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中体现的对人类生存现状的终极关怀。

二、生态文学概念

1866年,恩斯特·海克尔首先提出了“生态学”一词,用来表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文明史上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尤其是在工业文明后,生态环境变得愈发恶劣。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困境,西方出现了梭罗、华兹华斯、罗伯特·弗罗斯特等人物,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生态文学的内涵,在作品中书写自然、展现生态情怀,但生态文学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对生态文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1972年,美国人约瑟夫·米克最初提出“生态文学”这一概念。随后,理论界才逐渐关注生态文学[2]。它由生态学和文学两个学科结合产生。生态文学出现于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它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旨在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责任,使人们注意生态预警。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是一种关注表层自然生态危机和深层精神生态危机的文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内涵。

三、基于生态文学角度解读《野草在唱歌》

(一)自然生态危机

在生态学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政治、种族、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学学科,如自然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等。随后,随着生态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美国学者朱利安·斯图尔德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文化生态学”[3]的概念。很多研究学者随之开始关注并逐步重视文学在生态中的价值,以期能通过文学的特点和优势唤起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为生态系统做贡献。在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中,作者描写了白人到来之前非洲的情景:平原到处都是绿树、草地,动物和鸟类与当地居民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但白人有野心、贪婪,想要谋求最大利益,牺牲一切,开发肥沃的非洲大草原,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小说中描述了查理·斯莱特为了谋取利润,疯狂地开垦土地,用来种植烟草,对土地过度地开发而不去维护。“至于他自己的农场,除非为了赚钱而不得不下点工本以外,他绝不采取任何改良的措施。”[4]贪婪的索取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失去了平衡,他的所作所为自然而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土地收益日渐减少,他只好再去开发新的土地去种植烟草。“农场上犁出了一条条的大沟,多少英亩乌黑肥沃的好地都因为滥用而变得贫瘠。”[5]在小说中,作者从玛丽的角度描述她对土地的态度:“她站在门口,俯瞰着那一片干枯凋萎的草原”[6],即土地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作者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担忧。在《野草在唱歌》中,玛丽可以说是破坏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她并没有珍惜自己常年生活的土地,而把它看作是金钱的来源。“玛丽只是从表面上去看一个农场,把它当做一架赚钱的机器。对于迪克经营农场的方式,玛丽从来都看不起他的这种做法,看不起他种的那几百亩地。”[7]在迪克生病而无法很好地经营农场时,她希望能通过种植烟草赚取更多利益:“她建议种烟草,附近的人们都种了烟草,赚了钱。”[8]再者,玛丽一直抗拒着那片土地,她有着莫名的恐惧,所以,虽然与之进行不断地抗争,但她还是因为对土地的肆意破坏而吃尽了苦果。

(二)社会生态危机

社会生态学指人与他所生存的外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9]。人类是否能从他生活的环境中获取足够的水、大气等自然资源,是否能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充足的能源资源以及物质资源等,是否在生活的环境中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尊重等,这些都是评价人和生态系统关系的标准和因素。假如以上因素没有得到满足,甚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遭到掠夺、破坏,那么这个社会生态环境就失去了平衡,在失衡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人类会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从而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后果。女主人公玛丽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出身使得她社会地位低下,穷苦的境况使得她强烈地想要摆脱命运的安排,去寻求富足的生活,但在寻求的过程中,却因为没有了归属感而陷入迷失自我的状态无法自拔,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他等待着,等待着那透过雨水的闪电亮起来,最后一次照亮这座小房子、这个阳台、蜷缩在砖地上的玛丽的尸体,以及在她身边不安地走来走去的狗。”[10]

(三)精神生态危机

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层出不穷,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使很多人在生活中失去了目标,感到茫然,有的人甚至患上了精神疾病,很多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精神病态的危机,旨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精神生态学认为,人类所在的自然界生态状况受到人类精神变量的作用和影响。根据鲁枢元先生的定义,精神生态学包括人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11]。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人的重要特征,它对人和任何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能在某种时刻激发人的意识潜能,实现对理想、价值以及信念的追求。只有精神生态达到平衡,地球生态系统才能达到和谐状态。积极向上的精神因素能对生态系统起到促进作用。《野草在歌唱》中,小说的女主人公玛丽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白人家庭里,父母在她小时候就频繁争吵。童年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变得冷漠和性冷淡,这种状态一直在她的心理压抑隐藏。长大后,好不容易挤进中产阶级阶层,却迫于压力嫁给了农场主迪克。在这种情境下,玛丽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并试图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因此她首先选择逃离,但无济于事。于是,她选择反抗,这其实是玛丽的自我屈服于本我或超我。

四、结语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描写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和毁灭,这种行为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白人殖民者为了满足物质贪欲肆意掠夺自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此外,从精神生态的角度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关注个体的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小说中女主人玛丽的悲惨遭遇也值得我们以深思。多丽丝·莱辛在小说中告诫我们,要提升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否则就会遭受小说中所描述的恶果和悲惨结局,并且要合理控制好精神生态,与大自然共融共生,在群体中和谐相处,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从生态文学的角度解读小说有助于增强人们保护生态圈的意识,使人们对生态圈的平衡多加关怀,并构建和谐共融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多丽丝莱辛野草
小心野草
高贵的“伪证”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失散53年美国姐妹因疫情团聚
高贵的“伪证”
一束野草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一束野草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