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策略初探

2019-12-27赵兵兵

文化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居辽宁省营造

赵兵兵 牛 笑

辽宁省处于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点,是两种文化的过渡地段,独特的文化体系和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色。辽宁省聚居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和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这些少数民族受到汉族的影响,仍然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突出,这对于促进地方经济、营造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辽宁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现状

辽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传统文化的蕴藏量相当丰富。关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包括辽宁民族节日的类型、价值以及开发与保护传承,民族音乐、民族技艺等;另一个方面是围绕物质文化遗产而展开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家庙、寺庙和民居等建筑文化[1-5]。前者的研究内容倾向于政策、思想、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后者更关注听得见、摸得到的具体研究对象,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在建筑文化特征研究方面,很多专家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如陈伯超、朴玉顺编著了《盛京宫殿建筑》《沈阳故宫木作营造技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共同出版了《辽宁省惠宁寺迁建保护工程报告》等。近年来,这些代表辽宁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遗产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在众多专家的努力下,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对能够代表辽宁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如民居与乡土建筑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仅有一些学者对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民居做了一些研究。综上,辽宁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前期研究大部分是将民居置于北方这个大区域背景下,对某一特定地域的民居建筑文化特征研究不足;二是对民居研究多以实物史料而展开,很少关注对建筑营造技术的口述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因此,采用一种更加适宜的、创新的研究方法,对辽宁省内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展开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二、辽宁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保护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辽宁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本土的传统文化,但前期开展的这些活动的保护对象大多为设定了保护级别的文物古迹。虽然这些措施对辽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那些代表着乡土文化的传统民居来说确实爱莫能及,许多代表着各个少数民族、有着显著本土特色的民居因缺乏认识、资金、工艺的失传而逐渐消失。总体来说,辽宁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民居建筑数量骤减

代表着本土文化的少数民族民居的数量急剧减少,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常见的辽东地区满族和辽西蒙古族传统民居,目前已经不多见了,民居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二)民居营造技术面临失传

懂得建筑营造技术的匠人已不多见、手工艺逐渐失传,与南方讲究派系的木作匠人相比,北方匠人很少得到宣传,其建筑营造的技法也逐渐失传,辽宁地区民居营造的传统技术面临失传的困境。

三、辽宁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策略

(一)保护对象

通过田野考察、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寻求辽宁省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下的传统民居的特点、保护策略、营造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1.建筑形式与营造技术

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是研究民居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民族文化影响的角度深入探究建筑形制与家庭成员、作息规律、劳作方式的关系,另一方面从营造技术的角度研究施工方式、匠师技艺对房屋营造的影响。

2.保护与利用策略

在制定保护策略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建筑外观的保护,也要重视营造技术的传承。民居建筑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遗产类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对象,会随着时代和地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针对民居建筑这种特殊的遗产类型,采用动态保护与有机保护相结合的策略才是有效手段和措施。

(二)保护研究的内容

1.辽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辽宁省内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和回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各不相同,如满族民居常常为三至五间,不居中开门,烟囱落在地面上,采用宅祀合一的布局形式。锡伯族的民居与满族民居相似,但沈阳兴隆锡伯族镇、黄家锡伯族乡、义县、铁岭等地的锡伯族乡等也各自保留不同的民居特点。辽宁省蒙古族民居受满族民居影响,有“口袋房”也有中间开门的,炕常常采用南炕,或是南炕和西炕,而且以尹湛纳希为代表的辽西蒙古族文化现象对其民居的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朝鲜族房屋的前檐较宽,常中间开门,东间铺满火炕,用以分隔炕上的空间的木板拉门可拆卸,空间使用较为灵活。这些少数民族民居的形式各不相同,又相互影响。

2.辽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营造技术

研究主要围绕建筑材料、结构体系、构造节点和施工方式四个方面展开。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重点研究民居中砖石木的使用规律、与当地地域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关系和材料的选用与施工工艺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在结构体系和构造节点方面,重点研究房屋的结构形式和重要部位构造节点的做法与特点,解构与还原典型民居的结构形式与关键节点,建立含有荷载传力的分析模型,分析其受力特征。在施工方式方面,采用访谈的方式,研究施工方式、匠师技艺对房屋营造的影响。

3.辽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保护策略

民居建筑是满足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生存方式的各类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总称,对民居建筑的保护是当代社会基于文化传承及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重赋价值、更新功能能够为民居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原本因功能逐渐丧失而沦为的静态对象活跃起来,人、事件和建筑成为一种动态与有机保护。在此良性循环中,既完成了建筑文化本身的保护,也完成了营造技术的传承。

(三)保护研究的方法

保护采用口述史、数字模拟与记录法和类型学比较分析方法。

1.口述史方法

在施工方式的调研和研究中,采用口述史的方式,采访辽宁省内建筑匠人,研究施工方式、匠师技艺对房屋营造的影响。

2.数字模拟与记录方法

在文献调研、实地测绘和统计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解构与还原典型民居的结构形式和关键节点,建立含有荷载传力的分析模型。采用数字化手段保存传统民居制作工艺的演示视频。

3.类型学比较分析方法

运用类型学的方法,揭示辽宁省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营造技术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各民族受汉族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

(四)制定保护策略的重点问题

在保护研究的过程中,应针对辽宁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制定以重赋价值、更新功能为主要手段的保护策略。这当中,确定具有丰富房屋营造经验的老匠人是工作的难点。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匠人的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匠师对营造技术是否有所保留也会因人而异。

在研究方法层面,要做到方法新颖。采用口述史的方法对民居建筑营造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口述史料,研究施工方式、匠师技艺对房屋营造的影响。在应用研究层面,要做到视角创新。从营造技术的角度揭示民居建筑的典型构造节点传力机理,成果可以作为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基础。

四、小结

辽宁省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目前,辽宁省民居与乡土建筑数量骤减,熟练掌握民居营造技术的匠人也越来越少,因此,本研究是对当下辽宁省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有益补充,同时是对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的有益补充,研究辽宁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文化与经济结合在一起“并驾齐飞”时,一座城市、一个乡村才能绽放出时代的光辉。

猜你喜欢

民居辽宁省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