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
——以湛江市风朗村为例
2019-12-27陈文风
陈文风 刘 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1]。中国的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期间形成的先进文化,以马克思的中国化为核心,是国家主流文化中的核心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逐渐被多元文化的影响削弱。红色文化传承是牢记红色历史、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红色文化内涵及特征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红色文化是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化;也有的学者从历史来界定红色文化,简单归纳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那么,到底何为红色文化?学界对其定义仍存在许多争议。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指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大尺度的历史时代产生的蔚为大观的文化,对其界定应上溯历史、涵盖现实,延伸未来[2]。红色文化以红色显示其本质内涵,体现了党与人民的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精神气质。因此,笔者认为,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形成于中国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革命精神和价值体系。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
1.多样性
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选择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积蓄革命力量。革命老区分布广泛使得红色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如地方、人文和精神的特质等[3]。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源头,革命区域不仅包括党的先进人物的革命足迹、活动空间、文化遗存、精神传扬的地区,如井冈山、延安、大别山、遵义等党的革命圣地,还包括进行过革命、被革命影响、对革命作出贡献的分散在中国各个角落的革命地方。红色文化的每个区域都是红色精神凝聚的区域。此外,任何形式的红色文化都是红色文化的载体。不仅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等物质层面的,也包括以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方式体现的非物质层面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因此,红色文化具有多样性。
2.时代性
习近平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红色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是党和人民创造的时代精神的总和。每一个时期,红色文化体现出的都是不同时代的风貌。在革命时期,如五四精神、南昌起义精神、长征精神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等,体现了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特质;改革开放时期,如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体现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等等。红色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与时俱进,立足时代发展要求,适应时代的变化及需要,鼓励党和人民克服困难和障碍,是使党和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3.历史传承性
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就是人们的保护和代代相传。革命遗址、革命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如不及时保护就会遭到自然及人为的破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更需要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仍要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使其在不断的发展运动中得以传承。
二、湛江市风朗村红色文化的历史与传承现状
南粤地区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是研究南路革命的重要地方。南粤地区革命老区多,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大,且历史文化的价值较高,具有地域性、全程性和大众性等特点。湛江市具有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风朗村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村庄。在抗日战争初期,风朗村就已成为地下党组织活动的据点,并建立起了第一个党支部,组织了秘密的不脱产抗日游击小组、锄奸小组、侦察情报小组等。并且,在风朗村内的谭氏祠堂开办夜校,在夜校基础上成立青抗会、地下武装“狮帮”等。随着革命力量日益壮大,夜校命名为“文武堂”,同学校武馆一起作为革命活动阵地,组织了一系列有革命群众组成的抗日武装。解放战争时期,风朗村成为党组织牢固的革命根据地,协助部队躲过敌人的多次追捕。在夜袭风朗飞机场的斗争中,风朗村协助部队隐藏保存力量;搜集敌军情报,配合部队作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广东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主力第一团胜利西征、建立粤桂边十万山区根据地打下了精神和物质基础。1957年,粤西风朗村经国家民政部确认为抗日战争根据地。2016年被湛江、遂溪两级关工委评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基层党组织和风朗村委会的组织下,风朗村建立了革命历史研究小组,深入挖掘风朗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对风朗村革命斗争史进行研究和整理,形成《风朗村革命斗争史》,并展示于村文化革命历史展馆;村民自筹资金建设集文化楼、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和红色主题公园于一体的红色文化阵地;重大节日期间,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如带领组织市关工委、老游击战士代表、老党员、烈属、师生参观风朗村革命史馆及革命遗址,通过这种方式继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振兴中华。湛江市风朗村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走在了红色文化传承的前列,总结红色文化精神,搜集红色文化遗存、建设革命历史馆、举行红色教育活动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体系。
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红色资源保护仍存在不足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风朗村的发展也使红色文化资源在承受着程度不同的破坏。例如:革命遗址周围杂草丛生,倒塌后的泥堆长满灌木,完全看不出革命的痕迹等。在2012年以前,风朗村的革命史料并没有形成文字性的材料,没有专业历史人员去进行考证和记录。直至2014年才形成现在的风朗村革命史。但由于年代已久,风朗村有部分革命历史已经无法查找,现有的历史记录也还需要更进一步完善。
红色资源保护不足不仅与村民资金技术有限相关,还与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对于红色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有莫大的关系。在红色文化的资源保护体系中,如红色文物、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等应由遂溪县党史办公室、文化局以及民政局负责管理[4]。据采访了解,目前只有相关部门过来参观风朗村红色文化传承的做法,还没有针对风朗村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
(二)民众的红色资源保护意识不高
从客观上来看,风朗村革命遗址破坏是由于革命遗址很多是用红沙土所建,长时间不加以保护、疏于管理将会造成较大的毁损甚至有可能消失。但主观上人的保护意识也影响风朗村的革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在一些旧址上除了外部天然性的毁损,还存在人为毁损的情况。如有部分党员活动旧址因其后人的居住而造成原貌破坏,也有的是村民日常活动过程中无意识的行动,如圈养家禽、堆放柴木等,这些都直接造成遗址破坏。因此,有必要在主观上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
(三)资金投入不足
革命遗址是革命史迹和岁月的见证。由于当时革命的需求,多数革命遗址分布于偏远落后的乡村,尤其是省定贫困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风朗村的红色文化建设以自筹自建为主。例如:文化楼和红色公园的资金建设花费约一百余万元,8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村民自筹,20%来源于政府红色专项资金及各项的乡村活动项目经费,如“民生微实事项目”等。
风朗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放所存在的资金不足的情况,一部分是由于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地区财政部门投入的红色文化专项经费较少,难以带动革命地区的红色文化事业;另一部分是因为风朗村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与外部联系的交通状况也较差,不具备吸引外部投资的优势。部分遗址已经遭到严重毁损,只有相当一部分进行了简单维修,但大都是由村民自发筹集解决或个别单位牵头进行,资金来源极为有限,在后续管理上也难以为继。
(四)红色文化教育简单、形式化
经实地调研发现,风朗村对于红色资源的利用方式较为单一。现阶段的红色文化建设比较注重纪念场馆建设、形象打造、设施安排。这样的红色文化建构只能沦为形象工程,忽略了革命历史文化背后的文化教育意义和真正的精神内涵。
例如:在访谈过程中,问及“宣传和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回答多是带领党员领导干部、青少年参观风朗村革命历史展馆、革命遗址、观看风朗村宣传视频等,整体上呈现形式缺乏创新。此外,没有很好地将红色文化的载体结合起来进行宣传教育,许多红色文化遗迹难以找到、红色历史中断。另外,红色教育过程中缺乏对青少年的引导。很多小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清明节扫烈士墓的意义不是完全了解,他们不懂这与平常的扫墓的区别,并且对于本村的革命历史文化了解不深。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大多只限于理论而没有实践,将难以体会红色文化内在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青少年的红色文化的教育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缺一不可。
(五)红色文化传承中缺乏年轻群体参与
红色文化传承具有较强专业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风朗村的红色文化传承以村民为主体,无论是红色文化建筑建设还是红色文化历史研究,都需要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去钻研。现阶段,风朗村的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主要由部分村民和村干部负责,而大多村干部的文化水平较低,村内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年轻群体一般都选择外出打工,对党史以及红色文化传承的研究不足,缺乏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指导,导致研究红色文化的工作人员有些力不从心。同时,缺乏年轻群体参与也使得大部分地区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局限于静态的展示,传播上难以跟上电子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宣传方式较为单一。
四、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对革命优良传统高度重视,通过对革命老区风朗村的调查分析,为促进革命老区不断发展,笔者提出了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其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建立红色文化发掘、保护和利用的专职部门,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定级管理、使用和保护制度,进一步明确和展示哪一部分红色文化历史,革命遗址的整理、日常维护、修缮和重建等。对具有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毁损严重的重要遗址和纪念设施要进行规划和救援,注重保护。其二,加强村级干部领导对于风朗村的红色文化保护与建设思想,使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打造成各有特色的“红色村”。
(二)提高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
公众对红色资源保护的意识不高,主要是因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足。为了使人们有意识地保护红色资源,使红色文化植根于人民,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引领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通过政策解读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意识,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提高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三)扩大资金来源,鼓励乡贤和民众组织的资金投入
政府有红色文化资金专项投资,但资金投入非常有限。如风朗村的红色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民众自筹,但在革命遗址的保护上资金仍非常缺乏。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遗址、传承红色文化,应鼓励乡贤和民众组织的资金投入,扩大红色文化传承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粤西特有的“年例”把乡贤维系起来,鼓励乡贤为家乡的红色文化建设进行募捐。另外,政府可以鼓励民众组织参与。凭借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政府的扶持,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将不断得到加强。
(四)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接受红色精神洗礼。首先,充分发挥好革命遗址、革命遗迹等资源的作用,把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开展红色主题的研学旅行,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感受党的艰苦革命历程、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增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意识和主动性。
另外,红色文化应继续在互联网这个大熔炉里创新,加快红色文化资源同“互联网+”的融合,可以建立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以微视频、微展览等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扩大红色文化资源传播覆盖面,增强红色文化的民众参与度和影响力,提高红色文化教育传承有效性,让广大民众成为红色文化的接力者和传承人[5]。
(五)鼓励年轻群体参与红色文化建设
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需要非常注重历史事实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图片的搜集,以新媒体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宣传等。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专业的、有能力的、使命感强的文化小组,建立粤西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文化的示范点。可以鼓励高校大学生或从事教师工作的年轻群体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以高校合作形式或创立志愿者团队等方式形成一支懂历史、善于管理和创新的专门工作队伍[6]。
五、结语
红色文化的传承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文化力量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对湛江市遂溪县风朗村红色文化传承状况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地方性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不足,地区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需要人们广泛参与进来,扩大红色文化群众基础,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