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2019-12-27王荔
王 荔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2019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进一步回答了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新时期,高职院校应主动契合时代发展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之中,以工匠精神来引领学生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早已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加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经济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实现蜕变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和数以万计的能工巧匠作为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可见,党和国家正在呼唤工匠精神,新时代正在召唤新型技术工人,这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二)企业用人的需要
“双高计划”提到,要坚持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高等职业教育要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可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进入工作岗位后能高质量地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身份转换。而从走访调研企业用人需求的结果来看,企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部分学生在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吃苦精神、奉献精神等方面表现不太让企业满意。高素质员工是每个企业所渴求的人才。用工匠精神来引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契合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通过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的优化,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能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三)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国家颁发的系列文件,从不同视角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内容和发展方向,也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研读文件不难发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生源质量、学制等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大多高职院校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相脱离,教育呈现碎片化、形式化特点。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改革形势,搭乘开往职教春天的列车,以工匠精神引领学生素质教育,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来强化自身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培养素质高、质量优的应用型人才。
(四)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能仅凭“一技之长走天下”,而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部分学生要改变“差不多精神”,要对职业尊重敬畏、对工作认真执着、对产品高度负责,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都不懈怠,既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注重自身素质全面提升,德技并修。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才能具有持久竞争力。
二、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思想引领,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加强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当代价值、内涵本质、实践要求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把工匠精神与爱国主义、人生理想、革命精神、职业道德等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强烈认同工匠精神对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着力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主流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强化制度建设,让工匠精神固化于制
工匠精神真正落地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推进的过程,要踏踏实实地从基础性、长远性的制度入手,不断厚植工匠培育的土壤。加快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特色和规律的规章制度,推动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完善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加强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工匠精神;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主线,制定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科学做好顶层设计,规范培养内容和体系,制定评定标准,设立素质教育学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素质教育课堂,制定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让工匠精神贯穿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创新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审美修养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完善订单班学生管理办法,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提升综合素质,满足企业要求,实现学生到员工的无缝对接;完善学生评先评优制度,将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大赛、专题教育、精品活动等情况纳入评选条件,并提高标准,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主动培养综合能力。
(三)强化文化熏陶,让工匠精神外化于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优质育人环境,将工匠精神“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积极推进优秀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校友文化进校园,充分利用校园实物,把工匠精神之美嵌入横幅、路牌、楼名、橱窗、雕塑、建筑等,在校园广播、校刊开设专栏,精心设计内容,讲好工匠故事,开发好校友文化,传递好工匠精神。抓好“三微一端”新阵地,建立集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媒体宣传阵容,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为载体,以访谈、纪录片、文体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工匠精神。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工匠精神融入校风、教风、学风之中,凝练至校训、办学思想等学校文化核心内容之中,使广大师生切身感受到校园精神文化所带来的价值追求和责任使命,进而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追求。三是大力开展精品活动,把工匠精神融入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艺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宣传和渗透工匠精神;邀请知名校友、企业技术能手等开展讲座,使学生与“工匠”面对面,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工匠精神。
(四)强化实践育人,让工匠精神实化于行
工匠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练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传承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其精神实质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活动之中。一是充分发挥校内实训的作用,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采用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通过对工艺的不断琢磨、对作品的严格要求,使学生感受职业氛围和职业精神,在实训的过程中提升技术水平,锻炼职业品质。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实习的作用。“双高计划”提出,要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有“双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接受校企双方共组的专业教学团队的指导,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较早熟悉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还能通过实习考核、现场指导来言传身教,将严谨的职业态度、过硬的职业技能、敬业的职业精神、创新的职业魄力传递给学生。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寒暑假期间,教师组建学生团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或主题教育考察实践等,指导和组织学生通过寻访行业前辈、能工巧匠及知名校友,真实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深入挖掘并宣传典型人物的逐梦历程,学习先进模范的优良品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工匠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养的提升。“方案”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双高计划”提出,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技术过硬,综合素质也要过硬。以工匠精神来引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就能兼顾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综合性。高职阶段正是学生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将工匠精神融合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当中,能够培养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使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得益彰,树匠心、育匠人,为服务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