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州花洲书院的人文魅力

2019-12-27◎张

文化产业 2019年20期
关键词:官学邓州滕子京

◎张 峰

(花洲书院管理处 河南 南阳 474150)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官学系统外的一个独特的教育系统。花洲书院是范仲淹于北宋庆历年间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办的,是邓州历史上声名最著、影响最大的书院。花洲书院于2006年6月13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文化遗产名录。

一、书院创始及其特征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科举制度下应运而生。书院最早源于唐朝,兴于宋朝,延续至清末,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中国书院是传统私学的延伸,是官学系统之外的一个独特的教育系统。

书院与官学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教学、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它与官学的区别是:地方官学的兴办取决于朝廷诏旨的行政命令,书院的兴建取决于士大夫们对学术、文教的重视程度。官学掌教、师资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员,书院的山长、教习由书院创办者聘请;官学中的学生必须通过逐级选拔取得秀才资格才能入校学习,并受官府的各种命令、公文约束,书院的学生往往是择师而从;官学的教材,由官府统一颁定,书院的教材取决于山长。

二、花洲书院的沧桑巨变

据《明嘉靖邓州志》记载,邓州历史上有众多书院,如春风书院、大成书院、金山书院、韩文公书院、临湍书院、贾状元书院和花洲书院,其中,声名最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坐落在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角,是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办的,因书院东侧有百花洲,故名花洲书院。书院建成后,范仲淹亲自到书院讲学,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使邓州文运大振。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大书法家、时任河南叶县尉的黄庭坚,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范仲淹的第四子范纯粹任邓州知州,整修了花洲书院。从南宋到明朝,花洲书院屡圮屡修,一度为邓州州学。明嘉靖、万历年间,知州张仙、夏忠等相继对书院进行整修,到了清朝,历任知州更加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其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邓州的教育圣地和风景名胜,明代称为“花洲相迹”,清代叫作“花洲霖雨”。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范公忧乐精神,推动邓州旅游业的发展,花洲书院自2012年开始修复,2015年对外开放。重修后的花洲书院,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余米,整个建筑风格为清代北方建筑,大气厚重,气势恢宏;园林部分,亭台楼榭,掩映期间,小桥流水,曲径通幽。

花洲书院既是书院和园林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更是南北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2006年6月13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3月被评为中国网上电视台风景名胜,2014年晋升为AAAA级景区。同时,还被命名为河南省青少年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基地、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河南省文明景区、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生态文化教育基地[1]。

三、花洲书院的深远影响

范仲淹在花洲书院或执经讲学,或以文会友,或登高揽胜,或击筹高歌。尤其是他应滕子京之约,在这写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为邓州的人文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同朝为官,共同劝谏刘太后还政,共同抵御西夏,是志同道合的患难之交。滕子京被人诬陷滥用公使钱贬官岳州后,重修了江南名楼岳阳楼。新楼落成之际,滕子京派特使千里迢迢送信给范仲淹,恳请其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此时降衔“给事中”知邓州的范仲淹,已是肺病缠身的58岁老人,且刚遭受新政夭折的打击,但他矢志不渝,仍“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范仲淹《邓州谢上表》),孜孜民事,政平讼理,整修百花洲,与民同乐,建花洲书院,兴学育人。当他接到滕子京的《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时,不由从心底升起一股对老友的怀念之情。回顾30多年的仕途,他与子京可谓患难之交。新政失败,子京首当其冲被谪贬远方,他的改新成果也付之东流。然而,范仲淹坚信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劝慰老友,也为向世人宣示自己的政治主张,于邓州的花洲书院挥动如椽大笔,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花洲书院也因《岳阳楼记》,成为名扬天下的文化圣地。

花洲书院不仅是《岳阳楼记》的诞生地,还是张载名言萌发地。张载(1020-1077年),长安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时,18岁的张载专程到延安拜见范仲淹,请求跟随范仲淹从军为国立功。范仲淹见张载宜文非武,便劝张载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遂教他研读《中庸》,张载从此走上了研究学问的道路。范仲淹知邓时,他从学于花洲书院,成为范仲淹易学方面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理学关陕学派的宗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气节,对张载影响巨大,张载一生无论居官从政还是著书讲学,无不贯穿这种精神。张载影响后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最早就萌发于花洲书院,得益于于范仲淹在花洲书院的教诲。

范仲淹第二子范纯仁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后来官至宰相位过其父。邓州花洲书院是他受启蒙教育的地点之一。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曾求学于花洲书院,如:官至御史中丞的状元贾黯、官至门下侍郎的韩维等。近当代的语言文学家丁声树、文学家姚雪垠、著名作家二月河等,都是从花洲书院走出去的精英。

四、花洲书院镇馆之宝金丝楠木孔子雕像

为传承国学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雕艺术流派创始人李凌云先生无偿为花洲书院捐增一尊金丝楠木孔子站像。这尊雕像在未成像之前是一棵高7米、宽3.2米、重20吨的金丝楠木树干,树龄在3千年以上,可谓世间稀珍。如何将这棵珍稀的材料雕刻出孔老夫子的颜容、展现出至圣先师的风范、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恢宏之气,是雕塑家的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凌云先生又邀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雕塑系主任曾成钢先生,一起认真揣摩研究这棵巨大的金丝楠木。他们根据材料的原来形状,结合历史上孔子像的多种图样,设计出创作样稿。经创作团队半年的创作实践,完成了这件天人合一、惊世骇俗的孔子立像树雕艺术作品。从衣袍的皱褶流苏到书卷的妙用,从面相的肃然到胡须的逸动,无不精绝妙伦地体现了雕塑艺术家鬼斧神工的技艺[2]。这尊孔子雕像,不仅是一个神情端庄、心系天下、授业解惑、厉行教化的布衣学者形象,更是一尊焕发着思想精神和道德情操的民族形象。

为了与这尊巨大的金丝楠木孔子立像相匹配,他们又寻觅了四棵高3.8米、宽1.8米、重10余吨的金丝楠木树材,分别雕塑了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贤树雕像,分别立在孔子雕像的两侧,形成一个国学文化、民族精神与树雕艺术相融合的文化艺术整体,彰显出大成殿孔子塑像独特的艺术地位。

金丝楠木孔子雕像的入驻,为实现“用艺术的载体引发人们深厚的兴趣,从而学习国学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思想道德,形成社会风范”的长远目标提供了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官学邓州滕子京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滕子京“欠条”建成岳阳楼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远在江湖
“欺世盗名”岳阳楼
宋代书院的发展及其与官学的关系
宋代“学田”的几个来源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南阳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