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道德教育情境创设路径探析

2019-12-27刘经纬付佩玉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家风子女

刘经纬 付佩玉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家长需要知道家庭道德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根基,一旦确立,就会终生影响着孩子对任何事情的判断理解能力。因此,家长必须重视起来对家庭道德教育情境的培育,从育家庭氛围之和、铸家风建设之魂、探家庭教育之策这三条创设路径入手,尽心尽力地打造出符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道德教育情境,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育家庭氛围之和

“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需要在家庭创设良好的气氛,家长良好的性格和道德水平,家庭成员中的相互之间的爱,稳定的家庭环境,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形成。”[2]因此,融洽的亲情关系、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温馨的家庭布局这三方面则是培育温馨家庭氛围的重要基础。

(一)融洽的亲情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亲情血缘关系,最具代表的属于宗法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现如今,亲情血缘关系与时俱进,不仅指父母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还指相互依靠的夫妻关系,这种融洽的亲情关系是培育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情感基础。

1.相亲相爱的代际关系

家庭代际关系指的是纵向发展的两代人关系,最典型的则是父慈子孝,指的是慈爱的父母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子女长大成人后回报孝敬父母。这种相亲相爱的代际关系在中国代代流传,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时,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幸福,孩子又在看到自己的父母孝顺祖父祖母时,懂得爱人的责任,家长通过这种代际关系之间的道德教育,使孩子感受到浓厚的亲情,并且从中学会爱与被爱。家庭代际关系是亲情关系的重要体现,家长需要重视代际关系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作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

2.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培育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途径。和睦的夫妻关系是指夫妻之间相互依靠、相濡以沫,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平等履行夫妻义务,妥善处理家庭矛盾。这种夫妻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婚姻观、家庭教育观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在夫妻双方用心经营家庭的前提下,容易孕育出温馨的家庭氛围,弘扬出家庭美德,从而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完善好孩子的人格培养,使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二)从容的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是指人们对于处理各种生活问题而形成的思维倾向与基本的做事方法。从容的生活态度指的是有条不紊的思维方式和从容不迫的做事原则。这种生活态度让人们认识到生活的积极意义,由衷地向往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培育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1.有条不紊的思维方式

有条不紊的思维方式指的是有条理性的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是人们正确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前提。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给予人们理性的思维模式,让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能认真思考问题原因,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发展,拥有理性思维方式的家长在井井有条地打理家庭琐事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教育着孩子如何理性思考问题,长此以往,这种从容的生活态度孕育出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将家庭道德教育内化于心。

2.从容不迫的做事原则

从容不迫的做事原则指的是遇到事情从容镇定,并且不慌不忙地处理事情,这种处事方法表现出人们对待生活的从容态度。正确的做事原则能够帮助人们调节好家庭和工作的时间比重,让家长拥有更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身边,并且用自身的做事方法慢慢地引导着孩子如何正确处理事情。家庭道德教育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价值选择,家长镇定自若地解决事情让孩子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使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温馨的家庭布局

温馨的家庭布局是孕育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硬件设施,家长在装修房子时需要注意家具的摆放位置,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设立亲子阅读区和生活休闲区。在休假期间,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在阅读区内静心读书学习,还可以与孩子在生活休闲区内做游戏娱乐,兼顾学习与娱乐并存的家庭布局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1.在阅读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家庭布局中需要设立亲子阅读区,让它成为家长与孩子心灵上的一片净土,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家长与孩子享受到安逸的家庭氛围。阅读区内需要摆放不同的书柜,这些书柜根据家长和孩子的需求而量身定做,书柜里的书籍也需要分类摆放,这样能够让家长与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轻而易举地取书还书。在亲子阅读区内,家长与孩子不仅可以安静地享受读书的乐趣,还可以定期举办家庭读书交流会,让彼此之间交流读书心得,在阅读中培养高尚情操,共享读书的收获,一起慢慢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庭道德教育通过阅读区的设立在无形中引导、教育着孩子。

2.在休闲中引导快乐成长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因此,我们一直在向往与追求美好的生活。家庭中规划好生活休闲区,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在追求快乐中找出真我,完善自身。在家长陪伴孩子做游戏的时光中,可能渐渐地发现孩子隐藏的天赋或者不足,对孩子进行取长补短,从而推动孩子全方面发展。孩子也在与父母做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被爱的温暖,在这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渐渐领会到爱的意义,使家庭道德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铸家风建设之魂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世代相传的待人接物的道德标准与行为作风,是形成家庭道德教育情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风建设使家庭成员接受薪火相传的家庭教育,规范自身行为习惯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形成社会新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4]注重家风建设需要以正“以善为本以诚为先”之心、修“俭以养德勤以立身”之身与齐“孝养其先上和下睦”之家来为自身注入生机活力、完善其灵魂。

(一)正“以善为本以诚为先”之心

家庭成员作为家风建设的基本构成要素,必须要正其心、修其身、齐其家来完善自身道德修养、传承家庭风尚。正心是修身与齐家的首要条件,更是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家庭成员要正“以善为本以诚为先”之心,即要重视与人为善的交往方式,还要树立以诚相待的处事原则,这样才会为家风铸魂、创设出更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情境。

1. 重视与人为善的交往方式

与人为善的交往方式指的是: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要用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争取换位思考的帮助别人。与人为善不仅是个人崇高的道德修养,更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5]由此可见,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作为家风建设的关键要素,是世代相传的德育之魂,更是桎梏每一代家族成员言行举止的规范原则。

2.树立以诚相待的处世原则

诚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不仅指真实不欺的道德品质,还指诚实守信的做事原则。以诚相待的处事原则讲求以真诚换真诚、以真心换真心。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以诚相待,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真心诚意地关爱孩子,孩子实心实意地孝顺父母;在处理家庭事情时,家长不用谎言误导孩子,孩子也不欺骗蒙骗家长。这种以诚相待的处世原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家庭风尚予以流传。

(二)修“俭以养德勤以立身”之身

正心以修身,修身以齐家,修身作为连接正心与齐家的关键桥梁,对家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修“俭以养德勤以立身”之身指的是要培养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与锤炼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延续这种修身精神来培育良好的家风建设,值得每位家庭成员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是创设家庭道德教育情境的根基所在。

1. 培养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是个人修身之本。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勤俭持家养成孩子节俭意识,让孩子避免奢侈浪费,谨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这种行为习惯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操守。勤俭节约作为家风建设的精神支撑,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培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在家庭道德教育中,通过培养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使每一位家庭成员形成严于律己的个人修养,渐渐培育出良好的家庭风尚流传下去。

2. 锤炼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

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激励着人们顽强拼搏、追逐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人在近代遭受了近一百年的战乱和屈辱,但中国人从未放弃追求梦想,而是靠着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开辟了和平、开放、和谐的民族振兴道路。”[6]艰苦奋斗是大家庭的精神支撑,也是小家庭的家风之魂。家长必须靠艰苦奋斗才能肩负起家庭重担,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要培养孩子奋斗精神,懂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三)齐“孝养其先上和下睦”之家

正心、修身与齐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齐家则作为正心与修身的重要目标,是家风建设的根基所在。齐“孝养其先上和下睦”之家指的是:家长既要担起孝敬父母的家庭责任,又要履行爱护子女的家庭义务。先齐家,再育家风,才能创设好家庭道德教育情境,为家庭道德教育打好重要基础。

1. 担起孝敬父母的家庭责任

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更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精髓所在。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天职,父母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教会我们如何爱人与被爱,我们理应尊重父母、理解父母,承担孝顺父母的家庭责任来进行爱的回报。孝顺父母不仅指物质上的给予,更应该是精神上的陪伴,父母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童年,孩子陪伴父母安享晚年,爱与被爱之间形成良好的家庭风尚,作为家庭道德教育情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成才。

2. 履行爱护子女的家庭义务

子不教,父之过。子女作为父母相爱的结晶,父母则需要对子女负责、履行爱护子女的义务。在家风建设中,爱护子女是父母的天性,父母抚养疼爱自己的子女,辛苦劳动来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种舐犊情深作为人间大爱,是任何感情无法替代的。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爱的珍贵,才会在孕育下一代时继续爱的传承,并且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情境,渗透到每一代的父母子女关系中去,形成良好的家风建设。

三、探家庭教育之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7]家庭教育策略分为重志存高远、明言传身教与知顺应天性,家长通过使用这些策略来创设出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情境,从而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一)重志存高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8]志存高远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策略,需要注意先确立长期性的远大志向、再设立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这样有重点的层层推进策略,让孩子脚踏实地、不断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1. 确立长期性的远大志向

人无志不立,确立远大的志向是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父母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方向。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需要正确引导孩子确立长期性的远大志向,其志向则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让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选择有利于奉献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追求。志向给予了孩子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并且让孩子学会付出与得到收获。

2. 设立阶段性的具体目标

当孩子确立好长期性的远大志向时,不可急于求成,更需要设立多个短期性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父母需要根据孩子成长的实际情况,引导孩子确立阶段性的小目标,但要注意这些小目标的设置方向不可单一,要包含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孩子在家长的指引下,规划出一个个小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进而一步步实现每个目标,在这种层层推进的基础上,孩子步步为营,最终成功规划出美好人生。

(二)明言传身教

“家庭道德教育是家庭中长辈,尤其是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和道德实践对子女和后代在道德品质的养成等方面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使自然性和生物性的子女成为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子女即实现个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9]因此,父母要善于与孩子沟通,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来创设更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情境。

1. 注意沟通技巧

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互相认知的最根本途径,家长通过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最近的思想状态与行为举止,通过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效沟通,及时规范培育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孩子通过与家长进行交流,在其过程中学会判断是非对错,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观念,渐渐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情感认同。沟通作为家庭成员的共同需要,是化解家庭矛盾的重要手段。当父母与孩子产生矛盾时,家长应该注意沟通技巧,不可主观臆断,要学会理解与交流来化解矛盾。

2.树立榜样形象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检验,检验自身是否达到给孩子规定的标准,要以身作则,不可空口无凭的盲目说教。因此,家长需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争取在方方面面中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形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健康向上成长。

(三)知顺应天性

卢梭主张教育需要顺应孩子天性,曾强调“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0]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张扬孩子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1. 尊重儿童天性

孩子天性向往自由,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要探索世间万物的起源构造,这份天性是孩子心智发展与自主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的天性,可以稍加指引其成长方向,但不要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来阻碍儿童的心智发展。家长在尊重孩子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鼓励其独立思考,让儿童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儿童的心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然后天性使然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长大成人。

2.注重个性发展

孩子的天性都是向往自由,而孩子的个性却是各有不同。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首先要承认并尊重孩子的差异性,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进孩子个体发展,让孩子快乐成长。在家长注重孩子个性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培育出孩子的主体性与独立性,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我,渐渐地全面了解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进行取长补短,独立地完成自我实现。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家风子女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