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

2019-12-27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家国中华道德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辽宁沈阳 110122)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1],有责任有义务让大学生客观正确认识中外两种文化,全面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道德建设和国家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当代大学生继承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浩瀚灿烂的历史,凝练出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优秀文化并没有不合时宜,仍然拥有与时俱进的蓬勃活力。以此为依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推进大学教育积极完善发展。

1.1 以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怀对待家国

在我国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怀是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为家国不懈探索的努力实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为理想宁折不弯的磊落气节;崇尚仁义,厚德载物,这种朴素厚重的宽广情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先人后己,先大国后小家的博大胸襟;等等。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情结,这种自古传承的家国情怀正是当代大学生应大力倡导并努力践行的重要方面。

1.2 以持中和谐的平等精神处理与他人、与外界的关系

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持中和谐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待他人和对待外界这两个环节。首先是对待他人,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样以仁爱为思想基础奠定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贵和持中的平等精神和团队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指导价值。其次是对待外界,我国的古圣先贤很早就开始探索人类个体与社会、自然的相处模式。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3]他们努力追求的是天人合一,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一脉传承到今天,给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无穷动力和良好方向,引导大学生汲取这些智慧精神,逐步养成并牢固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3 以尽善尽美的优秀修养加强自身个体的道德建设

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4]可见,修身修德,加强自身个体的道德建设,自古至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懈努力的实践。当代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个体的道德建设,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职业操守,就需要慎独,即严于律己的自律,也更要自省,即加强修养的自觉。当代大学生才能将外在的种种道德规范和层层道德束缚,自发自觉地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和自省,并进一步努力实践,真正做到自觉的道德践行。

2 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意义

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事业中,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归属感和优秀文化自信,一方面具有追根溯源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更具备继往开来的深远战略意义。

2.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核心和灵魂,我们称之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渗透于民族发展的始终,她打造了一个民族最基本的风貌,塑造出一个民族最深邃的品格。一个民族若想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所传递出的团结向心、上下凝聚、自立自强等因素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力量。例如,“克己奉公、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都是我们应该汲取的宝贵财富。高校只有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才能更好培养学生情感,塑造学生灵魂,让大学生从中升华出踏实坚固并伴随终身的民族自尊心、家国归属感和文化自信。

2.2 有利于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现在,很多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不约而同地追溯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养分,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的契合点,同时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帮助大学生踩稳脚下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石。首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舍生取义等等,都是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的鲜明体现,也是大学生热爱家国的力量源泉。其次是大力弘扬平等仁爱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入孝出悌、尊师敬亲、谦逊礼让、虚怀若谷等美好情感,既是当代大学生修身养性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又是当代大学生和谐相处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第三是大力弘扬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代大学生要想立足社会,成就自我,这种精神亦是应该具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 积极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负者,国家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历史使命,大学生自然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的继承者、与时俱进的创造者、砥砺前行的倡导者。

3.1 立足学生自身,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激励作用

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人意识的形成和思想的提升起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立足高校这一文化主阵地,积极营造氛围浓厚、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大学生认识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真正培养出大学生良好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实施。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借助高校课堂认识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老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多样的教育技巧和图文并茂的生动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教育者应借助教育思想的丰厚性和教育内容的文化性,以科学的教育手段确保学习成效,塑造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的文化人格。另一方面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实现专业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社会的前进,既需要人文情怀的烛照,又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人文情怀和科学技术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两股重要力量,但这两股力量并非背道而驰,而是可以有机融合的。教育工作者结合高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编等方面将两者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

3.2 立足学生家庭,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辅助作用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人生成长和发展轨迹中,家庭在其中担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辅助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各类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应该大胆走出课堂,积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发现、挖掘乡土文化中的优秀情感,收集整理地方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同身受加强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培养出对其深厚的、无法泯灭的真切情感,并在学习实践和未来工作中,使之成为热爱家乡,建设家园以及文化坚守的强大动力。比起高校,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因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第一所学校。自然,家庭在传播知识文化、规范生活行为、塑造人格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朴实丰厚的文化环境都可以以心理暗示、积极感染、榜样效仿等有效形式日复一日影响着其子女,在塑造子女的道德品质、精神人格等方面起到积极强大的助力作用。所以,学校要鼓励每一位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同时,每一位家长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融会贯通,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孩子学习效仿的榜样,让孩子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3.3 立足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大学生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首先,我们一直提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不加思辨地一味排斥所有外来文化,而是主动借鉴。我们一直倡导的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并非是不经取舍地一味拿来,不能是良莠不分地照搬,盲目效仿地照抄,更不能是丢掉民族自豪感,放下民族自尊心,丧失文化自信,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的一味全面迎合外来文化。应该是辩证思考,批判借鉴,融百家精华,纳百家所长,全面促进文化的丰富发展。其次,对待民族文化,保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更要创新推进,永葆文化的新鲜和活力。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与冲击,大学生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传承,塑造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培养对外来文化的理性客观态度,理解对待文化交流,主动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为我所用,最终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家国中华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家国两相依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