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城镇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19-12-27冯昕烨
王 健,姚 远,冯昕烨
(辽宁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进正使其快速渗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教育信息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改革学习方式,从MOOC、SPOC到网络学习空间、智慧校园,都在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连贯性的各类政策,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中应用的推进,再促进教育变革创新,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1]。我国教育信息化虽起步较晚,但已实现从大学到小学、从发达地区到城乡地区全面覆盖,信息素养也被纳入教师的专业素养内涵。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教育部门要长期面对的工作主题。由于区域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一线城市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远远高于其它城市和城镇。在“互联网+”时代,探索提升城镇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指导一线教学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城镇教育信息化刻不容缓[2]。
1 “互联网+”时代对城镇信息技术教师的挑战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具有灵活性、适应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城镇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纽带和教育纽带,是许多农村教师的培训学习的场所。城镇的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当地学生,还影响着广大农村地区。城镇教育者须有不断进取之心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己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过硬的技术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3]。
1.1 “互联网+”时代需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成分。信息素养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率先提出,指的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我国研究者结合现实情况,将信息素养进一步解读成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
随着教育全球化和智慧教育的推进,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学习终端的普及应用,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教学环境更加信息化、个性化和智能化,跨时空、跨国界的海量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需要[5]。教师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信息意识、主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有效的信息选择处理能力和符合新时代特点的信息道德,才能将有效的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充实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催促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不断更新本学科的课程知识,增加与国际同步的相关信息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6]。面对新型的智能化教学工具,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和维护能力,以保证“互联网+”时代下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7]。在信息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水平的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利用。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教学法的有机整合非常必要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相对缺乏师生互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成为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也是对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新要求。作为学科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应该考虑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去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促进信息化教学的实施[8]。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充实完善具体学科的知识,及时更新相关学科领域内的最新成就和实际应用,使学科知识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和实际性;教师在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适应新时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法,进行有效组织教学、传递最新知识、师生交流互动和多元过程评价;学科教师对技术知识的掌握非常必要,只有熟练地进行教学演示、上网查询信息、搜集下载资料、筛选辨别整理等,才能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只有教师具备全新的知识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顺应教育的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全面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9]。
2 城镇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本文对辽宁省鞍山市多个城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9份,回收率为92.7%,去除无效问卷12份后有效率为91.3%。问卷设置了18个选择题和1个开放式问答题,对调查对象的信息素养能力和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对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教龄、学历和专业5个方面汇总,可以反映目前城镇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主要统计结果与情况分析如下:
2.1 信息意识不强
信息技术教普遍都意识到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能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主动利用网络工具获取信息资料,积极主动进行教学资料的搜集,寻求最佳解决方法;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对信息技术学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都保持着积极关注,将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希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有所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4%的教师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学习热情,50%的教师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思路;42%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可以包括教科书上的内容和相关的网络资源,32%的教师能够主动加入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26%的教师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由于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和学校评价机制的约束,多数教师紧紧围绕教科书教学,没有将信息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2.2 信息知识优越
在信息化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在对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信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更有优势,具有技术参与下的灵活且丰富的教学知识,对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给予肯定。在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满意度方面,采用五点记分法(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调查,分值分别为5、4、3、2、1分,经计算与检验后此题得分平均值为3.6,介于满意与比较满意之间,结果显示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效果的比较认可,同时也反映了城镇信息技术教师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和强烈的进步诉求。
2.3 信息能力不均衡
信息技术教师除承担信息技术课程之外,还承担校园网站管理、教学课件制作和学校活动的摄录像等工作。教师在基本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PowerPoint和Word应用较多且熟练,68%的教师可以熟练使用Excel工具,26%的教师可承担校园网的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在课件制作类的信息技术掌握方面,绝大多数教师对Office掌握较熟练,对于一些应用广泛且实用性强的课件制作类软件的应用能力差强人意,只有极少的教师能够掌握;在数字视频制作技术的运用方面,44%的教师可以用数字摄录像设备拍摄学校的各个活动,40%的教师将数字视频资源用于课堂教学,16%的教师会运用数字视频制作技术进行微课的制作;在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方面,绝大多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学术期刊、电影电视和网络教材等教学资源,并具备灵活运用的能力。
2.4 信息道德自觉
调查显示,面对无处不在的垃圾信息,信息技术教师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方面,能识别不良信息并自觉抵制;在维护知识产权方面,39%的教师会在引用网络信息充实教学内容时,明确标明其来源和出处;在防查杀病毒方面,89%的教师可以合理利用360安全卫士等软件进行对电脑病毒的防查杀,对网络教室和网络机房电脑病毒有一定的预防和处理能力;在对学生的信息观念培养方面,除了介绍对病毒防范主题知识的教学,还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地强调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信息观念,自觉做一个网络秩序的维护者和遵守者。
2.5 信息化培训针对性不强
在技术培训的认同度方面,66%的教师认为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参与培训,尤其是校内培训,校内培训依旧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技术培训的频度方面,64%的教师每年接受一次技术培训,18%的教师每年一次的培训都没有;在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教学软件介绍和工具使用占据非常大的比重,而数字视频制作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比重小,信息技术与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力度不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交流方面欠缺。
3 城镇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3.1 构建良好的外部条件与激励机制
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两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缩小各地区信息化教学设施配置的差距,解决城镇信息化教学设施落后的问题,提供必要网络带宽和网络流量,优化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人员的配置,解决各级学校信息技术师资不均衡的情况,建立教师电子备课、资源开发制作、系统维护服务等技术保障体系,为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借助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向企业购买服务统筹等有效地解决,也可以通过完善信息素养提升的激励机制,给教师提供一片适合信息素养提升的土壤,鼓励教师制作有益的教学资源,定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比赛、优质信息化课堂教学评选等活动,与城镇信息技术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激励城镇信息技术教师自主学习、自主提升。
3.2 以TPACK知识框架完善城镇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教学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针对具体主题内容应不断地抉择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之间整合的最佳平衡点,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整合方式。城镇信息技术教师要自觉提升信息意识,完善学科的内容知识。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教材知识和学生的先决知识,还包括了本节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和最新发展等。教师要主动利用技术搜集和选择与时俱进的学科知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趋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智能化的学习工具和应用支撑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立体、高效、持续的互动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与发展,有效利用信息知识,完善适应数字原生代的灵活教学法。“互联网+”时代,学生更加活跃,个性更加张扬,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基础,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加强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灵活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以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层次学习。
借助与时俱进的技术促进信息能力的提升。“互联网+”时代,技术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但技术具有局限性和可供性,即一种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教师的技术丰富多样且与时俱进,能够用来有效地支持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适当了解技术的原理、操作和维护,将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教学技术变成教学艺术,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综合能力。
3.3 利用信息技术培训补足城镇信息技术教师的短板
学校应加大城镇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技术培训的力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对教师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培训中应加入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正确引导教师的信息素养发展。健全的、多元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学校应定期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测评,明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后,选择性地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在教师结束培训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水平进行评价,检验教师是否真正将培训所得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否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提升效果,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活跃度、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教师操作演示的熟练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信息素养是一个集多元化教学能力及信息品质为一体的宏观概念,是教师经过多次反复教学实践所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城镇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汲取新知识,充实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国际同步接轨。在具体学科应用中,应该明确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并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要素双向融合与深度创新的全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达成高级认知目标和复杂性思维的目标,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互联网+”时代城镇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