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理念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9-12-27陈长辉钟煜明
陈长辉,钟煜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广东 广州 511483)
1 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确定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
1.1 软件技术人才的市场定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对软件技术人才的定位是德智体美劳能够全面发展、具备爱国主义、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高素质、全能型人才。软件技术人才在掌握必备编程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还需要能够精通某一种软件编程和项目管理知识。
1.2 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要始终坚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把握行业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培养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上要立足于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条件,在强化理论教学之外注重对软件技术人才的校外培训,优化软件技术课程的建设。
1.3 紧跟行业发展培养社会适应型人才
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先后设立了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管理、电子商务技术等课程,并在和相关企业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开办了商业信息系统专业基本方向。
1.4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支持下软件技术研发和使用日新月异,因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培养懂得应用最新科学技术进行软件管理的人才。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紧跟企业发展需要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如在J2EE快速发展背景下可以将软件专业平台课程从C++转变为J2CC,全面强化学生的J2EE的应用能力。
1.5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合作机制
通过学校专业委员会和校外实践操作来将行业发展、企业发展要求融入到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通过和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来实现对软件人才的订单式培养,让企业能够全面参与到软件人才的发展培养中。
2 以实践教学为基本主线,革新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2.1 教学任务与企业项目发展融合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学校、企业和实践三者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任务的安排需要和企业项目发展相适应,积极推行多层次、大循环的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学习能力来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使得不同能力层级上的学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获取专业技能水平。比如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第二学年的关键课程《Java课程设计》、《JavaWeb实训》课程内容是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和软件教师共同制定的,由企业一线工程师和学校教育骨干共同指导完成。在课程学习的第一年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软件专业实践课程标准,在第二天的时候则是由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从社会上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实际项目,第三天则是由企业工程师来指导学生的学习,通过深化教学任务和企业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2.2 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培训相结合
为了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要求学生在具备英语能力A和B等级证书之外还需要获取相应的职业行业认证证书。为此教师需要指导软件技术学生有计划、有选择的考取一些职业技能证书,从而拓展自己日后的就业渠道。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项目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C语言、Java语言考试项目。
2.3 构建软件技术专业理论课体系,实践与理论结合
通过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工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估来确定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加快构造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实践结合的课程理论体系。在工学结合的发展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将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整合为“计算机数学基础”这门课程,并相应的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取消“计算机结构”课程。
2.4 调整软件专业课程,确保专业课程内容与软件技术发展趋势
在时代的发展下,软件行业的更新速度较快,结合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特点在发展的开始阶段软件技术专业就确立了灵活的课程体系,在软件技术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重点课程的建设,另外一个方面则是注重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来灵活的调整课程体系,在软件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充分汲取国内外软件经验,将软件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有名厂商的认证结合在一起。
3 打造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软件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软件专业内部实践教学和企业的实践是互为补充的良性关系,在企业实践中能够锻炼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需要积极探索一种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包含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技能训练模块。从而使得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具备模块化、分层级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在具体实施上要加大专业基础课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改变以往形成性考核模式,加强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在软件课程教学中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法。第二,强化整周实习训练,将每门专业课的实际训练课程安排到31周以上,并在整周课程教学中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项目开发能力,提升学生综合专业技能。第三,通过开展毕业实习设计来强化和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拉近学生学习和企业之间的零距离。第四,根据软件的开发特点来连接课程之间的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软件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对多门课程知识的应用,为此,在软件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重要支持。
4 强化对软件专业课程的建设
4.1 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多元化与国际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传统课程教学实施的是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发展、用人单位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企业、事业单位对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信息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同时,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也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发展需求,导致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知识体系等比较落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了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软件专业人才,需要打破企业和学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坚持走出去的发展原则,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推向到整个企业、社会发展,使得软件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4.2 充分发挥软件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
结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单一的培养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而且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软件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校还需要通过和各大软件行业的合作教学来为学生学习软件知识提供良好实践环境的支持。
4.3 积极探索适合的软件技术人才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是整个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关键,而软件人才培养情况深受课程体系打造的影响。为此,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软件课程需要在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把握软件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突破点,强化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