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 夯实智能制造特色校建设的文化根基

2019-12-27朱爱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无锡育人特色

朱爱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随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正式启动,高职教育进入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无锡职院”)也迎来了建校60周年的重要时刻。站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回顾总结学校60年办学历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寻找无锡职院之所以始终走在同类院校前列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动力,并进一步思考谋划建设“智能制造特色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文化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无锡职院走过的60年,正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滋养、涵育下,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卓越的60年,也是无锡职院不断应对挑战,超越自我,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60年。

1959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无锡农业机械制造学校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诞生,一批部队转业军官和来自各地高校的青年才俊,肩负着振兴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重任,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征程,奠定了学校艰苦奋斗、敬业乐业的创业精神;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潮,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无锡机械制造学校,全校上下励精图治,不改初心,求生存、重质量、抓机遇、谋发展,不仅两次跻身国家重点中专校行列,也成为全国最早试办五年制高职10所中专校之一。改革开放中培养了学校严谨务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1999年升格高职,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坚持卓越发展的理念,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机电类专业成为全国单打冠军。2006年,学校成功列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成为国家级高职示范校,职业教育的排头兵,从此,开放创新、追求卓越成为学校的新品格,“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开放兴校、文化厚校”五大战略齐头并进。2012年,学校与江苏大学联合培养的高职本科项目正式启动,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本科教育体系,学校勇敢地承担起先行者的角色。2014年,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校第一届国际留学生班正式开班,“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爱尔兰学院”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相继落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泰国达信分院”“马来西亚汉语中心”“德龙印尼学院” 等一批海外分校相继建立。2018年,学校成功入选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回望过去的60年,既是无锡职院涵养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的60年,也是学校坚持文化创新、不断发展壮大的60年。60年来,一代代职院人始终坚守着职业教育这块热土,沐浴着吴地务实风韵,传承着锡商实业报国的情怀,以舍我其谁的勇气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教育教学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出基础理论课“必需、够用”教学原则,到实践教学“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体系构建,再到21世纪“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的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以吴文化精髓“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从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到牵头智能制造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积极促进中国高职教育理念、模式、方案的变革,以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丰富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赢得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了信心,增强了责任自觉和自信。

今天,我们正处在国家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 “港独”“台独”势力多重挑战等严峻现实,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的深刻含义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认识,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具有特别而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担负起涵养文化自信的教育使命,共同谋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蓝图,实施文化厚校战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深耕文化育人,涵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底气

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培养时代新人就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坚守者和“文化繁荣兴盛”的创新者。一个人的文化自信不是脑子里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学习、了解,在比较与鉴别中获得认同、确立自信的。高职院校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

60年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60年文化育人实践摸索中,逐渐形成了“一元、两维、三面向”的文化育人目标。“一元”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统领育人全过程。“两维”包括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满足多元需要;要为产业结构调整培养相匹配的“合格+特色”人才。“三面向”则是指面向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中国制造强国建设,面向高职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发展。学校把文化育人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内容,使文化育人工作从个体自发到自觉、从个体自觉到群体自觉、从自觉推进到制度化建设。

2.1 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对高职文化建设和发展要求进行顶层设计,在继承艰苦奋斗、严谨务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基础上,总结、凝练、表述、弘扬有个性特色和时代意义的办学理念、校训、校标、校歌、校色等文化标识,加强师生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确定了“学生的家园,企业的伙伴”办学理念,凝练了“严谨治学,崇尚实践”校训,创作了校歌《共创辉煌》,选择了代表沉静、理性、执着特性,通常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和宇宙的蓝色作为校色 “职院蓝”;象征无锡职院的工科气质与沉静执着品格。

2.2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专业素质协调发展。学校在着力加强专业教育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构建了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从学校特色、区域特色、高职教育自身特色三个维度对文化育人进行系统设计、整体优化,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文化育人体系,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育人。通过建立通识课程、专题教育、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星期二讲堂”“读者节”“5·25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标。

2.3 建立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学校建立了文化育人组织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规章、质量监控体系和经费保障体系,成立了素质教育领导小组领导、素质教育办公室和公共艺术中心等文化育人组织、管理与实施体系,出台了《关于文化素质学分评价管理办法》等10多个制度,把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学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立了文化育人专项经费,使文化育人工作步步为营,落地生根。

通过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有效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改变了学校整体环境和精神面貌。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育人活动成为文化育人亮点。以“行知大道”“农机路”“太湖大道”等命名的校园主干道和著名企业命名的道路系统,以“明德楼”“至善亭”以及“梅兰竹菊”等命名的教学、宿舍楼宇系统、人文景观,还有无锡名人苑、机械工业文化园、无锡院士馆等文化育人基地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的典范和文化地标。“星期二讲堂”“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成为学校文化育人典型,产生了一批文化育人理论研究成果。60年来,从“中南路258号”和“高浪路1600号”走出的近10万毕业生,得吴地文化之滋养,得职院精神之润泽,将母校“严谨治学,崇尚实践”的校训铭刻进自己的血脉,以“苦干、能干、肯干”的精神品质,为振兴中国制造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成长为技能大师、企业明星、行业精英,为母校赢得了许多赞誉。学校也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江苏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成功入围中国高职“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实习管理50强”,成为全国获此“大满贯”的4所高职院校之一。

3 建设文化校园,夯实智能制造特色校的文化根基

当前,高职教育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创新的新时期。教育部“双高计划”将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校高职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责无旁贷。

3.1 坚持中国立场,理解时代期待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特”是什么?“高”在哪里?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首先要坚定中国立场,明确高职教育的使命和职责。习总书记在视察北大时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对于高职教育同样如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文化,按照‘博采众长、融合提炼、以我为主、自成一家、中国特色’的方针,积极发展,并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据此确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的多重使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着家庭和个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期待。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每一个家庭幸福的重大意义,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当前的主要矛盾,聚焦新使命、新要求,办好中国特色高职教育。

无锡职院要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国一代”为根本,进一步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中国人应该具有怎样的胸怀和人格,进一步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实质,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实现学生的品格完善、智力增长、技能提高、个性发展。

3.2 建设“智能制造特色校”,回应时代关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当前,世界科技正进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谁抓住了本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先机,谁就能率先实现经济动能转换,从而跨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无锡职院从1959年创办“农机校”以来,一直扎根机械制造业,经过60年的摸索奋斗,在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先进制造业技术技能积累方面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面对江苏和长三角地区机械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学校主动策应江苏制造强省和无锡制造强市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将建设领军全国的“智能制造特色校”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办学目标,围绕江苏省和无锡市重点发展的物联网、高端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产业集群,密切跟踪国内外智能制造先进技术,整合学校已有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着力建设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控制技术、制造业服务、汽车与交通技术等5大专业群。聚力创新、聚焦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通过“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不断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培育新模式,将学校建成高端人才的“蓄水池”、智能制造“大国工匠”的摇篮。

3.3 实施文化厚校战略,履行时代责任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双高计划”的实施过程,不仅仅是各项评价指标的对应,也不是高等教育“双一流”大学的复制,而是要着力构建适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高职教育文化。为此,学校将以“一体、两翼、三融合”文化育人体系为基本架构,努力建构一套具有时代特色、区域特色、智能制造特色的文化育人新体系。

一是创新职教文化内涵。以工匠精神作为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质,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精神培育相结合,通过育人目标设定、载体设计、特色驱动、措施保障,创立“学校与行业、专业与企业、教学与生产”相融合的办学模式,形成“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地域文化、国际多元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智能制造特色校,使无锡职院成为“学生的家园,企业的伙伴,工匠的摇篮”。

二是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新时期“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进一步把区域文化作为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精神、“经世致用、实业报国”的民族工商业爱国主义情怀、乡镇企业“四千四万”创业精神等优秀吴文化融进课堂、活动、校园网和校园环境,以文化滋养心灵,以文化涵育德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以文化生态理念加强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通过“一院一品”建设、文化育人基地建设,在校园里营造包括教学文化、专业文化、行业文化、社团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生态,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浸润式”文化育人环境,为建设领军全国的智能制造特色校、推进“双高校”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夯实文化根基。

猜你喜欢

无锡育人特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无锡一棉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特色种植促增收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