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审美趣味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以《说汉语 谈文化》为例

2019-12-27方淩波郝晋澜

文教资料 2019年3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趣味汉语

方淩波 郝晋澜

(南京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写作背景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社会是这样定义教育的: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社会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在于引人向善,提升人的审美趣味。教学作为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是教师和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审美趣味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持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就是欣赏、判断、鉴别美丑与善恶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个人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作为汉语老师,即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导力量,我们有必要将提升学生审美趣味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国家汉办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也要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国家汉办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为了让每个对外汉语教师除了教授汉语知识、培养汉语交际技能外,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启发学生的知觉力、感受力,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最能够实现“育”这个功能的部分。

二、价值研究——为什么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学生了解学习。

历史越千年,悠悠古国,乃为我中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我们的祖先用文字或实物的方法记录着历史。若从河姆渡遗址开始算起,中国历史至少长达七千余年。在地理方面,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南部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其他三面深入亚欧大陆腹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绚烂的中华文化。在文学方面,中华先祖们留下了简洁大气的《诗经》,文字沉郁、感情激愤的楚辞,刚柔并济、气象万千的唐诗及其他文学作品,它们赋予多样的文化审美角度。此外,科学技术、传统民俗、美景美食等都有独特的魅力。因此,这样迷人的中华文化必然会让学习者爱上中国,同时这样的中华文化能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审美思路。

(二)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思维。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交际的行为。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异文化背景里长大的,如果他们不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思维能力,那么学习汉语的过程必定会困难重重,甚至轻言放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化教学不可或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供很多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学生也会主动着重分析中华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异,从而逐渐培养跨文化交际思维,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学习中华文化可以培养真善美的学生。

真善美是人类古老而常新的精神追求。真,即是说话真诚,善即行为善良,美即形象美丽。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真善美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教育之真,是要求学生能够真诚治学,踏实培养专业技能;教育之善,是要求学生能够与人为善,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教育之美,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人体现为感性形式的本质力量,是真和善的辩证统一和终极目标。

在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这几个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里,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学校教育是教育最主要的完成形式,因此引导学生走上真善美的道路,教师必定是责无旁贷的引路人。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采取直接展示或实践活动的方法让学生直接接触和切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优美之处,让学生逐步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核和其中精华的部分。当学生理解并接纳优秀的中华文化时,他们就走上了真善美的道路。

三、应对策略——如何开展文化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语言课程里的文化教学,二是专门的文化课程教学。语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培养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就必然包含思想文化内容。通过语言课程的学习,学生就能对这些语言材料包含的文化内容有所了解,但语言课的中心不是文化教学,当然也不能系统学习文化知识。专门的文化课程主要任务是系统学习文化知识,这是为高年级和汉语言本科学生开设的专门课程。专门的文化课程可以集中且较为全面地展示中华文化,但是由于课程内容相对语言技能课来说较为困难,因此更应该设置在汉语高级班。

《说汉语 谈文化》是2008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分为上下两册,作者是吴晓露与程朝晖。教材旨在为学习者巩固语言知识,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了解中国社会交际习俗和文化内涵。这本教材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专门的文化课程,根据汉语文化教材用户调查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说汉语 谈文化》在教师评价频次最高的十种文化教材中位列第二,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该教材共10课,分别介绍了与中国人交往中的常见话题,能使学习者对中国社会交际习俗和文化内涵有初步的了解。本文选取《说汉语 谈文化》上册进行研讨,提出如下三条提升学习者审美趣味的建议,并结合三篇课文对这三条建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文化教学要给予学生审美的实践。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不应该是传授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应该是教师安排相对应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所学习的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学手段除了课堂的分组练习、小组讨论等外,还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

《说汉语 谈文化》中第三课“自谦和敬人”是外国人米切尔和中国人汪天石在自习时的一段对话,他们二人谈论了中华文化中常常使用的谦辞,如“拙作”“贵姓”“鄙人”“哪里哪里”等。外国学生米切尔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要被称为“拙作”,为什么称呼对方要用“您”,问对方姓名要用“贵姓”,等等。中国人常常将敬语和谦辞连用,以表示礼貌和重视,这些词和用法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卑己尊人的显著特点,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内在的价值观。具有异文化背景的学生们也认同谦虚是一种美德,尊重他人在谈话中十分必要,但认为表达礼貌和尊敬的同时要把自己放在低位上是很没有必要的,这并不符合他们观念里的平等原则。

现代汉语里敬语和谦辞的使用规则,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现代映射,体现了两个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第一点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国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封建社会,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上对下、下对上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称呼和话语组织方式。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背景的迁移和文化的发展,老旧的尊卑思想已经被时代抛弃,但这一整套的敬语和谦辞被保留下来。第二点是中华文化“仁爱”“礼义”的精神内核。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学流传千年,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与血脉。儒学的根本思想即“仁”,可如何阐释“仁”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概念,对许多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学生学习汉语时,如果不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至今的社会发展和“仁”的精神内核,那么正确运用敬语和谦辞是很困难的。由此,我们不妨把敬语和谦辞作为“仁”的外化体现,传播“仁”“义”“礼”等导人向善的思想。

根据上述内容,针对“自谦和敬人“这一课,我们提出如下教学建议:首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排查学生是否有语音、词汇方面的困难,并对其进行讲解,巩固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建议教师创设情境,安排学生分组练习敬语和谦辞的用法,创设的情境包括但不限于:问对方父母的年龄、夸奖同伴的一个优点,同伴表示谦虚、向同伴提出一条建议等。最后,教师需要向学生再次总结中国人使用敬语和谦辞的场合及具体用法,确保学生能够地道地使用语音、词汇、语法都正确且符合语用规范的句子进行交际。

有关中华文化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们获得许多直接经验,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学生们在收获快乐的实践体验的同时,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文化教学的活动,以此激发学习动力,自觉提升审美趣味。

(二)文化教学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现如今,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不应该只是强行灌输、死记硬背,而应该以多种手段呈现缤纷绚烂的中华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文化展示,还要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排演课本剧或拍摄短视频等,用多样化的形式阐释中华文化,多角度全方位地体验文化知识。

《说汉语 谈文化》中第八课的课文是麦克尔向黄老师请教问题时发生的对话。麦克尔阅读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但由于缺少中华文化知识,在“刘姥姥借钱”这个问题上产生了许多疑惑。刘姥姥去荣国府借钱,但她在王熙凤面前,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表示借钱的语用意图,而是先说了一些亲戚往来的客套话,又说了一些孩子没有饭吃的情况,最后还教训了孩子在荣国府吃多了东西。其实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表述方法,即使是不熟悉《红楼梦》的中国人也能轻松看懂刘姥姥的来意就是借钱,只是碍于面子,不好直说罢了。可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来说,理解从“孩子没饭吃”到“借钱”的联系是很困难的。他们日常交际中没有这样的表述习惯,认为不如一开始就表明借钱的来意,这样沟通效率更高。黄老师向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刘姥姥只字不提借钱,却还是从荣国府借到了钱的原因。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顾名思义,话语的理解更大程度上要依靠对语境的理解,尤其在开口求人的情境里,更不会把话说得太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具有异文化背景的学习者都认为中国人说话含蓄的原因。课文里麦克尔不明白为什么刘姥姥借钱成功,归根到底就是对中国人的说话习惯不明白。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一笔红楼写尽封建。鲁迅曾经评价《红楼梦》:“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它真实地反映了清代中晚期的社会状态,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红楼梦》还是一部近代的白话小说经典,其语言体现了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过程,所以它并不会像其他古典小说那样晦涩难懂。这是《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名著最显著的区别。《红楼梦》并不过深过难,是非常适合具有异文化背景的学生用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读本。

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语言交际风格教学时,首先要明白的是:语言交际风格是该文化持有的价值观的外化表现,表述风格没有对错之分,影响语义理解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语境。文化教学过程中,创设可理解的语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针对“讨论《红楼梦》”这一课,我们提出如下教学建议:首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排查学生是否有语音、词汇方面的困难,并对其进行讲解,巩固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被演绎成各种形式,所以文化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依据本课的课文分小组编排课本剧,并拍摄下来进行集中展示和评比。最后,教师在做总结时应该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高语境国家的人说话“绕弯子”往往是出于对受话者“面子”的照顾,并不是不尊重受话者,这样的交际策略被中国人形象地称之为“说话的艺术”,是传统的东方审美角度,需要学习者理解和把握。

学生排演课本剧和拍摄视频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课文所传递的知识过程,更是个人鉴赏力和美感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感性地理解客观世界,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三)提高审美趣味要潜移默化。

文化知识并不像语言结构知识一样可以通过反复操练来习得,而是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与培养。而且有些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是与学生所持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将这些文化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优秀成分的能力。

《说汉语 谈文化》中第七课的课文是威廉和姚远力关于吃完饭后谁来付钱的讨论。威廉认为自己需要支付自己花的那部分,姚远力认为朋友之间没必要计较,可以采取“这顿你掏,下顿我掏”或者“我请吃饭,你买电影票”的方式平衡两个人之间的消费。中国人往往不愿与朋友计较太多,尤其在金钱方面,西方文化里人们更倾向于为自己的消费和行为买单,更希望在金钱方面算得清清楚楚,不管是陌生人还是亲近的人。

这两种行为体现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从古时候的“家天下”的思想让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习惯于在集体中找寻自身的定位,因此中国人更在意人际间的和谐。人们往往不愿意在亲密关系中谈及金钱,习惯于为共同参加的活动主动付钱,甚至经常看到朋友们因为谁来付钱而起的争执。西方国家的文化更加认同的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这种强调个人与他人、社会的界限,体现在金钱观上则是一定要算清楚钱,不会让“占便宜”的情况出现。

另外,金钱、利益在中华文化里带有中性偏贬的色彩,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中性的概念,金钱话题对于西方人来说并不那么敏感。儒家思想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儒学所持有的重义轻利的金钱观念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当中。课文中提到了出自儒家经典《论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了君子不应该看重金钱。人们会敬仰淡泊名利的人,也会诟病唯利是图的人,所以在亲密关系里,人们往往会避免谈论金钱。

基于中西方金钱观念的差异,针对“言不及利”这一课,我们提出如下教学建议:首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排查学生是否有语音、词汇方面的困难,并对其进行讲解,巩固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应该向学生简要介绍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部分,并且给出一些淡泊名利的诗文语句进行赏析,例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这些句子里传达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学生的不解,这时候切不可操之过急,需要教师在长时间的文化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纳中华文化中重义轻利、淡泊名利的美德,逐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体会中华文化的悠然之美,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教学。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除了具有教授文化知识的功能外,还需要具备提升学生审美趣味的功能。文化教学表层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使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追求精神价值,重视内心的充实与趣味的提高,从而塑造学生更加完整而健全的个性与人格。学生学会欣赏美、感悟美,就能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个性和情感的解放,带动情感自我的成长,创造协调平衡的审美状态,以便学生们能够从审美的角度看待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为学生日后的身心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铺平道路。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趣味汉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