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哲学思考

2019-12-27宋娜娜

文化产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美术学科核心

◎宋娜娜

(汝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河南 汝州 467599)

一、引言

核心素养是当今国内教育界热论的话题,也是新时期中小学校课改的核心,其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实质上是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而利用我国古代传统优秀的文化思想培育引导学生的素养尤其重要。

二、核心素养与美术学科

核心素养一定意义上是素质教育的具体阐述,指的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生活、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都不可或缺的素养。

当前教育改革的内容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之间有共同的核心素养,也有学科自己单独的核心素养。美术学科以独特的语言体系来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体而言,通过对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五方面的培养,使其成为有素养的人,这就是立德树人的目的。但凡有素养的人,可以说有“教养”,外化于行,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睿智而具有创造力,内化于心,在人性、情感、道德等方面有良好的品质。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

课堂上,学科知识包括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等。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仅仅依靠知识的简单累加,不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的素养,反而会出现“学霸型”缺乏素养的、人格扭曲的人。宋代蔡京善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誉,但凶狠狡诈、舞弄权术,终被人们所唾。当然,素养也不是天生的,“人之初,性本善”,还需学生后天知识的沉淀与深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提升为观念,形成自己的思想或经验(需要有批判精神),让知识学习成为交往与协作的必备工具。以核心素养为趋势的课堂改革,所摒弃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泯灭了学生个性和创新力的教育方法。

(二)核心素养与学科实践

实践是素养的本源。毛泽东的《实践论》阐述了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往复循环过程。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只能在美术的教与学中产生、培育、发展。美术教师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指导学生通过构思与反思,创作具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或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与情感。当前,学校教育(就美术教育而言)在很大程度脱离了实践,从目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不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回应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造成学生缺乏扎实的美术功底和良好的专业训练,更谈不上什么哲学思维了。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因此,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实践和知识的创新。

(三)核心素养与学科价值

由于受到审美价值和启蒙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美术课类和校外不菲的培训费满面迷茫、无奈,而教师也是一脸的浮躁。素养是将知识与技能、认知与情感、创造性与德性融为一体的素质或品质。审美判断,就是美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较、诠释美术作品中所隐含各种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而做出自己的看法与判断。教师要有一种“社会良知”或“社会良心”,这样在美术实践与创新中才能用作品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高度关注,从而保持一种理性的判断与积极的建设性态度,既能担当,又能宽容,形成健康的心态与科学的价值观。

(四)核心素养与学科品质

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包括自我激励、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养成以及为自己制定人生发展规划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突出表现为“自我管理”,包括对学习目标的设定、实现、检测全过程以及对目标的反思。这就是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试想,当一个人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美术学习与创作,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谐而自然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肯定是有益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在美术教学中,教育者不能够“因材施教”,针对班上学生划分不同群体,对自我管理弱的学生采取“鸵鸟政策”,对之很少理睬,似乎只要不影响教学秩序就好,或者责备、抱怨、体罚等,很少反躬自省,这样学生也往往出现自信心的崩溃的情况。这种做法使美术教育不断陷入严重危机之中,使核心素养的培育陷入步履维艰的状况。美术课堂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的教育知识。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叠加,而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期望获得的主要成就和社会人生的再思考。

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哲学审视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培养的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简言之就是德才兼备,从而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核心素养的培育本质上是立德树人,小则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必备素质和品质,大则是国家社稷。中国有很多鼓励人们追求高尚人生境界的哲言哲思,这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挥之不去的文人情怀。美术学科教育就是要挖掘这些精髓,用哲理的创作与领会来打量人、思考人和培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得失”“进退”“忧患”。

(一)儒家哲理对美术的影响

儒家学说非常重视人性的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尤其提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强调“当下”,历代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很重视这一点,所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往往发人深省、深思。当代美术家周思聪的作品《矿工图》(1982年)表现了平民主义,画面虽然充满了对苦难的审美,但这种“怒而不怒,哀而不伤”悲剧美深深撞击了读者的心灵。徐悲鸿的《愚公移山》(1940年)借助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展现当时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至今仍有启发意义。元代画家龚开《骏骨图》,图画中一匹瘦马,长头瘦身子、细腿大圆蹄、长鬃粗尾随风飘动,垂头漫步于荒漠中,抒发了画家空怀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用线条、色彩阐述儒家的“入世”、经世致用思想,对不朽生命的追求、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是古今画家的一个创作方向。

(二)道家哲理对美术的影响

道家教诲人要“越名实而任自然”,强调“豁达”“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无知无欲、无争无执、见素抱朴、无为而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一定程度上有“道家”的影子。五代时期,画家居然创作的《万壑松风图》,画面取高远构图,近景山脚下溪塘小桥,山涧溪流奔腾而下,茅屋坐落在密林丛中,水村中一白衣文士安坐,若有所思,而山体虚实相生。道家哲学所反映人的自然性和本体性,“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庄周梦蝶就是这样。清初六家之一的王鉴,所创作的《梦境图轴》构思奇特、笔墨精湛、山势高耸、密中见秀,虚无缥缈、境界幽深[1]。当然,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有“道家”的精神内涵,也有“儒家”的痕迹。例如,南宋时期,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踏歌图》,峻峭奇异的高峰和烟雾迷蒙的树林,清旷高远,有几个农夫颇带醉意地踏歌而行,在超脱凡俗的意境中,增添些欢快的现实主义色彩。

(三)佛家哲学对美术的影响

佛家的哲学思想也讲究人性的修炼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强调要想真正地摆脱痛苦,就必须彻底去除欲望、破除心魔、追求圆满,就好像在菩提树下佛陀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也同样会发生在每一位坚持修炼直到最后的佛教徒身上——“涅槃”。人人都有佛性,我国禅宗就指出“我即佛”“佛即我”。只要人人坚持修炼、坚定信仰,就可以达到目的。东汉佛教传到我国之后,对当时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也产生了一批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和绘画理论著作[2]。佛教美术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塑和壁画上。例如,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像,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有人曾言:“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美术学科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难免落入俗套,学生安于现状或者产生厌学,社会上家长竭力送学生上艺术班,只想让学生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美术教师也忙于利用业余时间办班赚钱[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文精神相去甚远,浮躁成为社会的一种通病。而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应该是不断提升学生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关注,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而不是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美术课堂中,把哲学与美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反思当代人的存在困境,寻找解脱的教育救治之道,此乃学生核心素养之本[4]。

猜你喜欢

美术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美术篇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