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山水画与人文思想的审美相通性

2019-12-27刘志蕾

文化产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技法山水画境界

◎刘志蕾

(邢台学院 河北 南宫 054000)

山水画在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并到达了巅峰,在绘画技法、风格、理论等方面都更加完备和成熟,创新性地发展了点、染、皴擦等技法,从审美角度到创作内容上都有新的选择和建树。这一时期,很多文人参与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他们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并把人文思想映射在绘画作品当中,使宋代山水画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与人文思想的审美相通性。

一、构图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也称为布局或章法,是绘画当中首先考虑到且较为重要的环节。构图是运用合理的画面组合,来达到艺术美感的技法手段,能够保证作品更好地传达画家的思想和情感,帮助作品实现审美价值。受人文精神的影响,宋代山水画不仅仅是对大自然景色的直观描绘,还从构图的不同选择上展现了山水画家对自然与社会、艺术与人生的思考[1]。

在构图布局上,宋代画家多元化地运用不同视角,通过取势、立意、虚实和取舍来表达画家的心境,强调视觉感受的幽远与空灵,这一过程体现了儒家思想、老庄精神和禅宗意味的融合与渗透。散点透视是中国山水画构图中较为重要的观察方法和表现形式,山水画家不是像西方风景画家一样按照焦点透视的法则进行写生,而是根据画家的立意去选景布局,主客合一,达到虚静空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2]。在构图的选取上比较侧重于画家本身的感情与体悟表达的需求,而非现实景物的照搬。

不同构图形式的选择,对艺术表达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区别。如范宽所作的《溪山行旅图》,采用了竖幅全景式构图来展现北方山水的沉雄高古、大气磅礴。与之不同的,米友仁所作的《潇湘奇观图》,着重展现江南景色的平远阔达、空旷幽远,因此采用了横卷的构图手法。宋代山水画家还注重观察物象的客观规律、追求其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绘画作品的构图选择做出主观能动性的取舍。禅宗山水画家玉涧的《山市晴峦图》和法常的《渔村夕照图》,这两幅作品都采用了开阔的视角,构图上选取了大量留白的形式,给人一种空灵虚静的美感,这种审美感受和追求与宋代文人推崇的萧疏雅淡、自然朴素的精神相关照[3]。总之,在构图取舍方面,山水画家遵循于内心的思想感受,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从各种角度创新构图形式,达到了思想与表现的融合,完美地展现了绘画作品的艺术表达和审美格调。

二、写意性

山水画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在隋代成为独立的画种,到了宋代,山水画的创作迎来了巅峰,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绘画理论体系。郭熙在《林泉高致·画决》中多次言及“平远”这一概念,至此“高远、深远、平远”——山水画中的“三远法”得以完备[4],“高”与“深”代表的刚与“平”代表的柔,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性格。苏轼提出了诗画一律的思想,所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无意而工,是超出了客观物象的“象外”与依乎天理的“常理”的辩证统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对文人追求“物我合一”“身与竹化”的最佳写照。文人在创作中追求自然与心境的和谐统一,抛弃了繁冗的技法堆叠,选择了自然朴素的抒写心意。

写意与写实对照,写意更偏向于感情的自然流露,追求画面之外的不尽之意,而不仅仅拘泥于画面之中的物象,抛弃了模式化的创作,减少了过于追求写实化的描述。对意象的追求并不等于对造型的完全摒弃,在绘画过程中山水画家既追求“形似”,又追求“神似”,并能很好的协调这二者的关系,这是一种神形皆备的艺术精神境界。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山水画是道学精神的最佳载体,其内在精神始终在道学思想的引导下演变发展。”上至《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圣人立象而尽意。”《庄子·外物》称:“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天道》记载:“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这些都体现了追求意象表达的哲学观[5]。

时值宋代,儒家的理性、道家的超脱、禅宗的清谈相互影响融合,产生了物与神游、不拘常法、穷理尽性的艺术情怀与精神。宋代文人善于把这种情感抒发到绘画当中,在笔墨运用的技法上强调笔法与墨法的和谐与灵动,以虚实相间、浓淡相宜的画面来展现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意境

意境是画家结合客观景物和个人思想,借助画面的构成形式和内容表现出的艺术格调和境界。“意境”可比较于佛经中“境界”一词,如《杂譬如经》中记载道:“神是威灵,震动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是一种空幻抽象的虚无意识,意境的概念也随之出现。“意境”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于唐朝,在王昌龄的《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即意境、物境与情境,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意境这一美学概念。到了宋代,更多的文人参与到绘画创作中,产生了对山水画意境的审美理想与追求。

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中,采用了远近景交融的手法,把近处的山石、幼竹用重墨勾勒,远处的雾霭用淡墨渲染,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营造了富有层次感的、深远幽静的意境。绘画上对意境的追求与苏轼本身的人文思想分不开。苏轼是一个执着并且豁达的诗人,他追求细节的真实和意境的传神,这种审美品味和艺术追求不仅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上。

意境美是衡量一个画家境界高低的标准之一,意境展现了画家对人生对哲理的思考,对道德、艺术的自觉,是一种人文思想的显现。这种对于意境的追求不仅仅只是反映在绘画作品当中,同样也适用于文学艺术[6]。画家在艺术创作时,不只重视技法的积累和画面的形式,还要强调素养的修炼,以及创作中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技而近乎道来自“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最终才能够将内在精神追求反映在绘画作品当中,营造出绘画作品与画家内心世界合而为一的崇高境界。

四、结语

宋代山水画中人文精神的显现以及对主观表达的追求,都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确定了中国山水画并非模仿而是以众多山水为素材,通过概括、凝练,创造出与自己精神相洽的新山水的基本发展方向。人文思想在绘画作品中的显现,使画家不仅仅追求造型的传、移、模、写和技法的日趋臻妙,而是更多强调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情绪和思想,强调对抒写心意和象外意境的追求。

猜你喜欢

技法山水画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手绘技法表现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品“境界”
作品一
慎独的境界
程灿山水画作品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