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媒体视域下“95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2019-12-27董晨飞

文化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大学生文化

董晨飞 王 蕊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1]。CNNIC在京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10~39岁网民居多,占整体网民的73.0%,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在学历结构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0.4%[2]。通过数据可知,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媒体使用的主力军。手机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手机媒体中参差不齐的文化给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带来的挑战。

一、手机媒体视域下“95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必要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由此看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其文化自信代表了整个国家对文化的自信。手机媒体环境下,部分西方强国利用网络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由于大学生识别能力相对较低,部分学生出现了文化辨别和选择比较迷茫的状况。因此,手机媒体视域下培养“95后”大学生文化自信非常必要。

(一)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基本前提

素质,即“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4]。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其中文化素质是最基础的。如果大学生没有文化素质,其他素质就难以形成并提升。“95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我们国家信息化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深受手机媒体技术的影响。在手机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基于新环境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素养固化为相对稳定的气质、人格,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资源。“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如是强调。手机媒体悄无声息地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受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民族文化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学生内心矛盾的激化,致使其民族虚无主义出现,从而弱化其爱国情怀,因此,面对手机媒体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坚定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其客观看待中西文化,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

(三)是增强大学生文化强国使命感的现实需要

文化强国,“即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文化更加强盛,主要体现在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软实力超强三个方面”[5]。大学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95后”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义重大,而且对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在手机网络的世界里,大学生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文化的接受者,其文化自信的培养,可以促使大学生了解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感受其非凡魅力,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动承担起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增强大学生文化强国的使命感。

二、手机媒体视域下“95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困境

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困境,主要体现在削弱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弱化大学生民族文化建设意识、干扰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理解三个方面。

(一)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裂变性削弱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介一改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交互性、裂变性。在手机媒体环境中,图片、动画、影像等使得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学习观念、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裂变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过度依赖网络,会形成民族虚无主义。手机媒体以其交互性、裂变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流动的单一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久而久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深受影响,一味效仿和追逐,如许多大学生对西方节日、西方电影、饮食非常感兴趣。第二,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大都是单向度的灌输,信息量有限,很多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甚少,再加之长期处于网络世界,知识传授的多向度性,容易受到鼓吹西方文化好的网友影响,就会片面地对传统文化加以误读,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这些因素无疑会削弱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手机媒体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弱化大学生民族文化建设意识

手机媒体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即在媒体产业化过程中忽视了商业道德和社会效益,过度去追求经济利益,从而使内容过分庸俗化[6]。社会结构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手机网络世界同样充满浓浓的商业气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惜背离社会责任、牺牲用户的利益。在手机网络环境中,部分学生热衷于西方的拜金和享乐主义文化,出现历史虚无主义问题,认为我国的历史文化不值得一提,有的甚至对最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知之甚少。另外,受手机媒体娱乐化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陶醉于网络算命等庸俗文化,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不愿意去传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观念、国家政治观念日渐淡薄,导致民族文化建设意识也在不断弱化。

(三)手机媒体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干扰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理解

媒体去中心化,“指在社区平台中,没有绝对的中心,每个人都可能是中心”,“媒体的碎片化,指完整的信息通过网络、微博等媒介的再编辑与传播呈现块状、零散的描述形式,导致信息、受众与媒介细分化的现象”[7]。首先,在手机媒体环境中,部分大学生为了出名,想方设法成为某些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以自我为中心扩散和传播信息,文化权威进一步在网络空间分散,使文化传播和表达多元扩展,尤其是受西方思潮的不良影响,一些“95后”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其次,在网络环境中,充斥着零星碎片的、海量而又未经任何“筛选”的内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捕捉、转发、鼓吹,就容易吸引一定数量的参与者,进而造成大面积的文化污染,瞬间传达给对手机媒体依赖度较高的大学生,给他们带来思想上的冲击,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文化的误解。

三、手机媒体视域下“95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手机媒体视域下,“95后”大学生作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主力军,培养其文化自信关系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因此,需要高校工作者加强引导,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健全手机媒体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各高校工作者要积极培养“网络大V”“意见领袖”,以便及时应对各种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牢牢把握住网络舆论主导权,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高校的文化建设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文化宣传监管部门的作用,过滤和清除网上各种不良信息,对于大学生有疑问的问题,不能采取删帖的做法,而应该面对现实积极回应,以疏导为主,防止不良信息大范围传播。

(二)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一方面,高校工作者要应用线上教学方式(如微课、慕课等),增加新颖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教室教学限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教育引导,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信仰。另一方面,通过“爱剪辑”等软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相关教学视频中。例如,“一分钟读懂晋商文化”等,引导学生在闲暇时间观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实其闲暇生活,而且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8]。

(三)发挥手机媒体优势,增强大学生文化辨别能力

高校工作者可以借助手机媒体交互性强等优势,创建微信群、QQ群等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开展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辨别力。一方面,可以把握时机(如重要的传统节日),对学生关注的民族热点问题进行权威解读,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民族文化,还可以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推送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微信公众号,通过师生在线互动交流,让学生知道我国正处于多种价值观交互碰撞的时代,擦亮双眼抵制外来糟粕文化的入侵,同时要认识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辨别能力。

(四)网上网下相结合,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手机媒体视域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一方面,高校工作者要抢占网上先机,以手机媒体为媒介,举办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民族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等;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实校园活动,在重要的民族节日或者重要人物诞辰纪念日(如纪念孔子诞辰活动日)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投身于中国文化强国的建设中。

猜你喜欢

民族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