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视角下哈尔滨旅游外宣翻译浅析

2019-12-27梁玉胡志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央大街译员哈尔滨

梁玉,胡志勇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素有“欧亚大陆桥的明珠”“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等美誉。此外,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哈尔滨拥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因此也被誉为“冰雪之都”。在这里,人们随处可以感受到东方古老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火花碰撞,并由此营造出一个复杂而又独特的翻译生态环境。

旅游业是哈尔滨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年来哈尔滨旅游业蓬勃发展,入境游客数目呈逐年上涨趋势。此外,随着哈尔滨国际冰雪项目的逐步成熟,哈尔滨旅游业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并日趋凸显。旅游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作用是传达具体信息,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唤起旅游者的切身体验。鉴于此,高质量的旅游外宣翻译文本对于哈尔滨的对外宣传以及促进哈尔滨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目前哈尔滨旅游外宣翻译工作尚不健全,一些景点的翻译还不够规范。鉴于此,笔者欲对哈尔滨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状况展开研究,以期为哈尔滨旅游翻译规范化,提升哈尔滨旅游翻译质量做出贡献。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笔者采用了实地调查和网站统计等方式,对中央大街、北方森林动物园、龙塔、文庙等十余处景点的景区英文宣传牌、景区英文宣传手册、英文导游词以及相关英文旅游网站进行了数据统计,从中甄选了大量可靠的语料。

1 生态翻译学理论与旅游翻译

早在1999年,我国学者方梦之就曾指出同一篇文本可能被译成多种版本,但只有与目标读者相适应的版本才会被接受。Eugene Nida (2000)也曾指出翻译是一个译者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在语言、文化、读者等主体要素间进行选择与协调(杨林,2012)。可见,“适应”和“选择”这两个概念在翻译学中并不陌生,但直到2001年,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我国学者胡庚申首次提出“翻译适应论”,经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2003年提出“生态翻译学”概念。此理论虽然较新,但一兴起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随着其不断成熟而成为21世纪翻译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

“生态翻译” 即从生态角度来探索各种翻译行为。生态翻译学理论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文本的解释功能,它主要涉及以下概念。

(1)翻译过程:在生态翻译学中,翻译被定义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第二阶段为译者选择和决定目标文本的形式(胡庚申,2011)。

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

(2)评价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刘爱萍,2014)。

旅游是一项涉及“生态”与“人文”的人类活动,“生态”概念本身就蕴含其中,因此运用“生态翻译学”来研究旅游文本翻译不仅能使其内在与外在相切合,还与近年所倡导的人文“生态旅游”相呼应(张琳,2013)。鉴于此,该文选取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支撑,旨在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哈尔滨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以崭新的方式分析和解决哈尔滨旅游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2 哈尔滨旅游外宣翻译现存问题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哈尔滨旅游外宣翻译状况整体良好,大部分外宣资料的译文都比较规范,起到了较好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但从翻译生态环境来看,由于翻译人员业务水平良莠不齐,翻译参照标准不统一,哈尔滨各旅游景区的英文外宣资料尚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从生态翻译的三维视角来阐述这些问题。

2.1 语言维问题

诺德(2001)曾指出,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可由两种语言的词、句子、段落结构上的差异引起。在生态翻译学中,语言维度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目标文本与目标语言的语言形式不相适应。从所收集的语料来看,哈尔滨旅游外宣翻译文本的语言维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例1:

原文: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译文: Haerbin Municipal Government

例2:

原文: 该地原为哈尔滨特别市公署。

译文: It was originally the office building of Harbin special municipality.

例3:

原文:售票亭

译文:TICKETS OFFICE

例1 来源于一篇网络旅游报道,其中原作者采用拼音的方式,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中的“哈尔滨”直接译为“Haerbin”。然而,作为我国的省会城市之一,哈尔滨已经被赋予了标准的英文名字——“Harbin”,约定俗成,不得更改。例2 来源于哈尔滨中央大街标识牌,其中原译者将 “哈尔滨特别市公署” 直译为“Harbin special municipality”。该译文在语义上没有错误,但由于“哈尔滨特别市公署” 是一个机关机构,因此在书写中理应大写。正确的译文应为“Harbin Special Municipality”。例3 来源于哈尔滨游乐园一处景区的售票亭标识,译者将售票亭译为 “TICKETS OFFICE”。但笔者从最新国家标识翻译的相关规范了解到,在过去售票处(厅、亭)可以被译为“Ticket Office/Tickets”,如今为了统一译名,规定“Tickets”为售票处(厅、亭)的标准翻译。从以上三个翻译案例可以看出,原译文均存在较低级的语法和拼写错误,这不仅会给国外游客造成误解和不便,还严重影响了哈尔滨市的外宣形象。因此,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首先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掌握原文的词语含义,保证词语句式符合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及表达习惯。

2.2 文化维问题

文化既是旅游活动的核心也是翻译活动的核心。随着历史的沉积,各个国家和民族均携带着特有的文化属性,这些属性在彰显各自文化魅力的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例4:

原文:龙塔

译文:Dragon Tower

例5:

原文:文庙

译文:Temple of Literature

以上两个案例均来自哈尔滨某国际旅行社的宣传手册。从译文表面来看,原文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做到了汉语与英语单词意思对应。但译者忽视了翻译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化”因素。

对于中国人来说,“龙”是民族的象征,代表地位和祥瑞,因此能成为“龙的传人”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但对于西方人来说,“龙” 代表一种魔力,让人望而生畏,产生恐惧感。因此将例4 中“龙塔”译为“Dragon Tower”势必会引起国外游客的反感,因此也失去了前来观赏的兴趣。面对此种情况,一些译者将“龙”译为“Chinese Dragon”,以此来与西方的龙进行区分。但事实上,“龙塔”中的“龙”指的是“黑龙江”,将其译为“Chinese Dragon Tower”也与原文意思不相适应。鉴于此,笔者建议直接将之译为“Heilongjiang Tower”,一方面避免了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外国游客直观地了解该塔的具体地理位置。

同样,例5 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文庙即孔子庙,孔子早期被封为文宣王,因此将他的庙称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文庙最初就是孔子用来讲学宣道的场所,文庙中的“文”亦有“文化、文学”之意。可见例5 的译文“Temple of Literature”也算达意。但如今,世界各地大约有1 300座文庙,文庙的影响力已经扩及至世界各地,单纯将之译为“Temple of Literature”可能会使得该景点缺乏吸引力,因此笔者建议将之译为“Confucian Temple”,毕竟孔子的名声广为流传,会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的目光。同时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庙”,我们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Confucian Temple in Harbin”。

东西文化背景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哈尔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多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在文化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

2.3 交际维问题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交际,一个好的译文能够将源语的信息准确而恰当地传递给目标读者,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但由于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忽视了这个因素而从自身语境和思维方式入手,从而导致译文无法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

例6:

原文:中央大街

译文1:Zhongyang Street

译文2:Central Avenue

译文3:Central Street

译文4:Zhongyang Avenue

译文5:Harbin’s Central Avenue

例6 中的译文1、译文2 来自中央大街景区标识牌,译文3、译文4 源自旅游网站,译文5 来自维基百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同一个景区,中央大街的名称却被不同的译员翻译成不同版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大象馆”在北方森林动物园这同一处景区就被翻译成三个版本:“Asian Elephant Building”“Elephant Building”以及“Building of Elephant”。这种译名不统一的现象势必会影响哈尔滨旅游的对外宣传,也会使国外游客一头雾水,不明其意。作为亚洲最长的步行街,中央大街已然成了国外游客来哈尔滨的必游之处。从译文中可以看出,其主要争议点在“street”和“avenue”,“Zhongyang”和“Central”两组词语的选择上。笔者从外研社出版的《英语同义词辨析词典》了解到,“street”指代一般性的街道,大多为村落或都市中两边有房屋的街道或马路,而“avenue”则多指宽阔而繁华的林荫大街,两旁有着华丽的住宅或林立的建筑物。中央大街是一条建筑艺术博览街,且规模较大,因此笔者建议用“avenue”来表示。此外,“中央”即“中心”,在英语中有直接对应的词汇“Central”,因此译文2“Central Avenue”较为适应译入语。但当今各个城市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步行街,虽然其规模不及哈尔滨中央大街,但也都是所在城市的核心街道,因此笔者建议在外宣网站或手册的译文中,加入“Harbin’s ”一词,这样可以让国外游客知道此街是“亚洲第一街”的“哈尔滨中央大街”,而非一般的步行街,从而增强宣传效果。

语言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能否获得与原文语义表达相一致的语义交际效果是衡量翻译成功的重要标准(张露馨,2016)。因此在旅游翻译中,译者应从目标读者入手,在交际维中进行适应转换,以达成交际目标。

3 哈尔滨旅游外宣翻译现存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哈尔滨旅游外宣文本中存在多种问题,包括语言维问题、文化维问题以及交际维问题。经笔者分析,这些问题与以下因素有直接关系。

3.1 译员素质良莠不齐

在上一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译者犯了比较低级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从而影响了语言维层面的适应选择。这反映出一些译员不仅缺乏专业的翻译知识,还缺乏应有的译员素质,翻译态度不认真,缺乏译者责任感。据了解,一些旅游宣传小册子以及景区标识是外包给广告公司,但广告公司中的译员因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加之专业水平不高,往往就很容易导致这种低级错误。

鉴于此,作为译者,我们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多学习,多积累,无论是专业译员还是非专业译员,只要参与到翻译这一活动中,就要对译文负责,就要自觉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与目标读者对译文所要求的水平相适应。

3.2 监督审查机制不够健全

如果说译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足是导致哈尔滨旅游外宣翻译问题的直接原因,那么相关部门的监督审查不严谨则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间接原因。

由于翻译市场庞大,翻译人员多而杂,很难从译员素质角度直接入手来解决哈尔滨旅游翻译失误问题。鉴于此,建立规范的监督和审查机制就显得极为迫切,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对哈尔滨旅游景区的宣传资料,尤其是景区标识和相关官方网站的译文进行审查排除,对存在异议的译名要做好纠正推广工作,一经确定,要大力推广宣传,使之得到大众的认可并固化。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哈尔滨旅游外宣翻译小组,组建专家委员会,对其人员定期展开培训,提高官方旅游外宣资料的质量和影响力。

4 结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从事翻译研究以及译本分析方面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该文中,笔者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了哈尔滨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现存的问题,包括语言维问题、文化维问题以及交际维问题。而后又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通过研究笔者建议译者在进行旅游外宣翻译工作时,要确保自身的翻译素质并储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自如地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为提高旅游宣传语的翻译质量,提升哈尔滨的国际形象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中央大街译员哈尔滨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家乡的中央大街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刘派
为你撑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