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影响
——以中俄文化差异分析为例

2019-12-27邱莹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俄语中俄跨文化

邱莹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1 思维方式对翻译可能产生的影响

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应,并制约人们的思维。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与判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力求准确传达源语含义,避免产生误会。

中俄两国民族之间在表达同一种思想所使用的意象时会有所不同。如汉语中的“胆小如鼠”,俄语中对应的词语为“Трусливый как заяц(胆小如兔)”。汉语中的 “在背地里说”,俄罗斯人则通常说:“Говорить за глаза(在眼睛后面说)”。

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动物象征意义的使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俄罗斯人通常认为黑猫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因此,“黑猫” 一词的翻译就应带有明显的贬义。例如,俄罗斯俗语 “Между ними черная кошка пробежала”在翻译时应作以解释,“他们之间他们之间有一只黑猫跑过去- 即他们之间有了嫌隙。”再如,在中国文化中,熊通常有愚笨、窝囊之意,经常以负面形象出现。而在俄罗斯文化中则恰恰相反,熊是一种深受喜爱的动物:Два медведя в одной берлоге не живут(一山不容二熊)。

受各自民族的审美心理的不同,中俄两国在对颜色、数字所表达含义理解上也有所不同。例如,俄语中:“золотой(金色)”象征幸福的、旺盛的。“жёлтый(黄色)”在俄语中是忧伤、离别、发疯的象征。而在中国古代,黄色则是帝王的象征,代表天朝光明,荣华富贵、沉着大气。此外,在数字的文化差异方面,中国人喜欢双数,而俄罗斯人则喜欢单数,他们认为双数是给死人留的。因此,如果俄罗斯人在送花或挑选手机号码等都是会避开双数的。

2 风俗习惯对翻译可能产生的影响

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习俗是不同的。众所周知,中国人一见面一般会问对方“吃饭了吗?”或“到哪儿去?”,在我们的文化中,这被认为是一种比较随和、友好、亲昵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将这两个问候语分别译成“Вы ели?”和“Куда вы едете?”,那么俄罗斯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莫名其妙为什么一见面会问这种问题,通常他们会:“Привет,Как дела? (情况怎么样啊? )”。因此,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译者一定要考虑到文化间的习俗差异,绝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机械直译。

再如,在餐厅用餐,俄罗斯服务员一般会说:“Приятного оппетита!(祝您胃口好!)”。但是在中国,恐怕很少有人会祝别人胃口好吧。中国人习惯用的是“请慢用”,用餐后会说:“请慢走”。但是我们若是直接翻译成:“кушайте медленно, идите медленно”的话俄罗斯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要“慢慢地吃,慢慢地走”,我吃个饭碍着你什么了?

又如:俄罗斯人婚宴上会高喊:Горько!Горько!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苦啊!苦啊!”这是俄罗斯人的婚俗礼仪,代表用甜蜜的亲吻解脱所有痛苦。如果译者就无法表达出正确的文化内涵的话,中国读者可能就会奇怪,为什么大喜的日子要说这种丧气话。

3 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对翻译可能产生的影响

俄罗斯地跨亚欧,广阔的土地、寒冷的气候、茂密的泰加林造就了俄罗斯孤僻忧郁的民族性格。“白桦树”是俄罗斯的经典意象,多象征积极美好的事物。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麻雀、森林、雪”等意象,这都与俄罗斯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密不可分。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在汉语习语中,很多都与土地、河流、农业等有密切联系。如:“十头猪、三根梁,百头猪、盖新房”“不种千顷田,难打万担粮”等。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经历了农奴制、社会 主 义、资 本 主 义。农 奴 制 时 期“Крепостной крестьянин(农奴)”“землевладелец(地主)”等是常用词语。社会主义时期,“НЭП 新经济政策”“ пятилетка(五年计划)”等词语是时代的代表。而随着俄罗斯与世界的不断融入,大量英语外来词开始进入日常生活中,如“Интернет(网络)”“телефон(电话)”“Ноутбук(笔记本)”“Сайт 网站” 等词语大量充斥着俄罗斯人的生活。此类例子数不胜数。

从世界各国对中文古典著作的翻译中也能够看出,由于历史背景不同,译者很难将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精辟地传达出来。简单举几个书名的翻译的例子,如《水浒传》——“Речные заводи (河边的故事)”,《红楼 梦》——“Сон в красной тереме 红 色 阁 楼 里 的梦”,有的直接把《西游记》译为“猴子、猴王、猴子历险记”等,可以看出,由于对该民族文化知识的理解不够到位,所翻译出来的作品也是韵味全无。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本民族特有的事物,很难找到合适的等值词将它们翻译出来。这时候采用音译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例如:汉语的“тай ци(太极)”“инь-янь(阴阳)”“ушу(武术)”俄语的“克里姆林宫”“ 布尔什维克”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知识与翻译的关系密不可分。翻译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因为“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终极目的除了传递原信息外,更要传递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因此,只有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归根结底,深入了解文化知识,尤其是民族文化知识才能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从而实现达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

猜你喜欢

俄语中俄跨文化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穿越新丝路——渝新欧暨中俄两河流域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