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经验谈

2019-12-27贾晓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连接词语篇词汇

贾晓燕

(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山西太原 03000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同时也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学生学习外语,不仅只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更是为了接触和了解另一种文化。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或相关的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中等职业英语的教材编排是以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的。在教材内容上,多选取贴近当下学生生活的,且趣味性较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英语这门课程本身又是十分特殊的,需要用跨文化的人文教育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对此,在教学中要着重让学生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适应能力。

1 理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表现了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特征和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内容。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指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英语这门学科中,涉及的是以英语为语言环境的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行为规范、文化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十分丰富的内容。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都忽视了理清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重视的往往是对于听、说、读、写四大方面的训练。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的运用技巧和规则,就能学好英语、使用英语。这种观念是极不正确的,片面且不切实际的。如果对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不了解,那么就不能准确使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在交际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误解的情况,导致交流出现障碍。

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策略

2.1 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础,在构成语言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文化。无论在哪一种语言当中,词汇的内涵都十分丰富。但由于任何一门语言都有着本身的独特性,任何一个民族也有着符合本民族特点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价值观念等,所以反映在词汇上就产生了不对应的现象,如英语和汉语词汇,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一对应的。倘若我们不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就不能准确运用,最终会造成交流困难的后果。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词汇中涉及的相关文化做出细致的讲解。例如,在学习lion 这个单词的时候,我们知道它是狮子的意思。而由于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着威武,于是该词也有“威严、勇猛”之意。在英国,这个词成为其象征,我们不难理解,香港产品“Goldlion”也易于被英国人接受。但“peacock”一词,在中文里是孔雀的意思,由于是中国的神鸟广受大家喜爱,因而象征着美好之意。但在英语中,这个词的意义就变了,指骄傲自大,极爱炫耀的人,由褒义变成了贬义。孔雀的美丽似乎不是重点,它的骄傲才是英国人关注的地方。如果不了解这个文化现象,那么若以“Peacock”作为品牌,则很难打开英国市场。

2.2 在日常用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日常用语包括问候语,称呼语,应答语,致谢、辞别用语,电话交流用语,点餐、问路用语等一些社交过程中会经常用到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真正掌握并恰当运用非常重要。在日常用语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情境。以致谢为例,中国人表达感谢时多是接受了别人的重大帮助,并且亲人、家人之间不说谢谢,因为这样会显得生疏。而在英美国家,人们几乎把“Thanks.”挂在嘴边,只要是对别人有所打扰,都会表示感谢,即使夫妻之间也是如此。了解了这个文化差异,我们就能理解这一现象。又比如,当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时,中国人的习惯是询问对方的年龄、工作、工资情况、家庭情况等,而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如果关系没有到一定的程度,是不得询问类似问题的,这样会触犯到别人的隐私,对他人来说是极其不礼貌的,这种不友善的行为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3 在非语言的交际教学中

非语言指的是除了有声语言的其他语言,比如肢体动作,包括体态、手势以及面部表情等。任何一门教学都离不开非语言的参与。非语言交际也包含着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只有充分理解其中的内涵,在交际活动中才能传达高效准确的信息,否则就只能引起误解。例如,在西方球场上。球员竖起中指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又比如,“ok”这个手势表示同意和认可,受到人们广泛的使用。而在美国南部,这个动作却十分不文明。

2.4 在完整语篇的教学中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占了很大的比例,文章中大量蕴含着文化因素。在整个篇章内容的衔接当中,往往会用到连接词,甚至在一句话中也会用到连接词来保证意思的完整,如在“He is such a lovely boy that I love him very much.”这句话中,就用到了“that”这个连接词来表达喜欢的情感。但汉语就不同了,汉语中很少使用连接词对内容进行衔接。这是因为,汉语有其丰富的语言意义,故而可以通过语意实现内容的衔接,而英语就要借助连接词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在整个句子结构中,英语国家的人善于分析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产生的影响,故用连接词连接句子。而汉语国家的人看中整体思维,因此凭借丰富的思维来表情达意。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借助关键词或关键句来表达一个意思或主题,再使用辅助词来说明这个关键词,而汉语却恰恰相反,常常使用归纳法来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凝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中西方语篇中的文化差异,加强学生对英语语篇的认知,促进学生把握英语语篇的构成,从而掌握规律,提高理解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意识的渗透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要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充分做到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该文阐述了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首先就要理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次通过在词汇教学、在日常用语教学、在非语言的交际教学以及在完整语篇的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中加强对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强化学生的异国文化思维,开阔视野,利用中西文化的对比学习加深印象,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猜你喜欢

连接词语篇词汇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宾语从句的语序
吸引阅卷老师的“连接词”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