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0年

2019-12-27姚国强赫铁龙

电影评介 2019年20期
关键词:北京电影学院录音学科

姚国强 赫铁龙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党的带领下,新中国电影已走过了辉煌灿烂的70年,其间诞生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①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5/c1024-27698943.html.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态,无论在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方面还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具有着自身独特的代表性,在我国的经济社会中已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也正在从电影大国向着电影强国疾速迈进。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首过往,我们要看到的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电影教育为我国的电影行业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艺术人才。可以说,正是这些优秀的电影人才才奠定了我国电影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厚实基础,为我国电影行业的高水平快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当前,我国电影教育事业与电影行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电影教育机构为电影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从业人员及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这些优秀人才在经历了电影行业的磨练后,反过来又反哺着电影教育行业,为电影艺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带来最新鲜、最实用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

经过多年的沉淀、发展与创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艺术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全面的高水平进化历程。它不仅为我国文化强国方略中的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优异的艺术人才储备力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走向。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电影艺术教育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长足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与专业体系,涌现出了一批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为首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1]

而随着电影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学科的深化发展,电影声音技术与艺术的重要性被不断地提升和凸显,至今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回首历史,自1927年声音进入电影以来,早期声音元素曾受到了诸如查尔斯·卓别林等电影艺术大师的排斥,认为声音破坏了默片时期独特的电影语言以及美学呈现。诸如巴拉兹·贝拉、鲁道夫·爱因汉姆等电影大理论家也对声音进入电影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是,历史的发展从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1928年,苏联功勋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联合发表了《声明:有声电影的未来》[2],对声音元素进入电影艺术表示了高度的欢迎与认可。纵使有声电影诞生之初存在着声音质量不理想、拍摄及放映成本大幅增加(增加录音设备及人员,并为摄影机建造隔音室)等诸多问题,但声音的加入却赋予了电影讲述复杂故事的艺术能力。这一不可争议的事实瞬间将无声电影抛向了历史。此后,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日益广泛的使用,声音作为艺术创作元素得到了电影艺术家们的高度重视。这一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声音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主要元素,将伴随着电影文化与产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它的重要价值。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历史事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声音艺术教育便在我国生根发芽,并在70年后的今天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一、70年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发展历程闪回[3]

根据7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以及成熟期等四个主要时期。[4]

(一)初创期:1949―197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了过去高等学校只有院系、不设专业的制度。社会科学有文、法、商等学院,下设中文、历史、哲学等系。1952年通过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对国内高校的院系进行了调整,不仅设置了专业,还第一次统一制定了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经过1952年、1953年进一步调整,高等艺术院校被调整为了15所(其中,音乐、美术各5所,戏剧2所,电影1所,综合性的2所)。

新中国诞生后百废待兴。在一时还没有条件办起“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情况下,陈波儿、谢铁骊、巴鸿、王赓尧等电影前辈经过仔细的筹划,并经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来总理的同意,于1950年6月创建了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在当年的《艺术系演员班教学计划草案》中,关于电影基础理论课中就有了包括电影录音在内的授课内容。这份文件也是目前能够查明的最早有关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录音专业教育发展历史中出现“电影录音”和“录音”字样的历史资料。这对于录音艺术专业在我国各大高校的开办具有开创性的伟大意义。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中的院系再调整。以孙明经为首的南京金陵大学(始建于1888年,1952年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的电影播音专修科,以陈汀声为首的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以钱家骏和范敬祥为首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专修科的师生们连同三校的教学设备,一起被调来电影学校。至此,电影学校成为具有艺术系科和技术系科的综合学校,标志着中国电影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亦是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录音艺术专业的最早起源,为录音艺术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9月22日,北京电影学院向文化部呈报了《北京电影学院函报对电影学院设置专业的意见》。在《意见》中,北京电影学院将设置电影录音等7种专业和1个专修科。7个专业的学制均为四年,专修科的学制为两年。其中,对于电影录音专业的说明为:

培养电影录音师。具有电影录音师的专门技术知识,对音乐有一定知识,并了解乐器的一般性能,且能掌握电影录音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担任各类影片的录音工作。

195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增设四个短期训练班——1958年暑期招生办法》中提到的有关录音班的训练内容如下(节选):

录音班75名(每省录取3名),学习时间为四个月,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关于影片洗印操作上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毕业后到老厂作短期实习后,能在技师指导下,担任录音方面的助理工作。

1960年4月,在一份名为《北京电影学院1960年暑期招生的若干事项》的文件中有如下描述:

本院现设有……录音五个系……录音系修业年限均为四年。以上各系今年暑期均招收新生。

普通课程考试科目有政治常识、语文、历史、地理和外国语。录音系则要加试数学、物理……美术系、录音系专业课程考试只进行一次,不分初、复试。

另外,该文件中还附带了一份《北京电影学院录音专业介绍》:

为了适应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我院今年开办电影录音系,学习期限为四年。

在电影制片过程中,录音工作者根据影片的主题、情节、气氛灯要求,通过录音电气音响等技术手段、将演员的对话、音乐,以及音响效果等声音进行艺术处理,收录到影片上。

以上材料表明,北京电影学院从1960年4月之前就已经开始开展了筹建电影录音系的具体工作。并且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在北京电影学院录音专业介绍》中,第一次出现了“录音艺术”字样。虽然当时只是被定义是一门课程,但录音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科目这一概念的雏形已经形成。不能不说,这对此后录音艺术真正成为一个专业的名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0年5月7日,北京电影学院又向北京市电影局签发了《呈报我院今年暑假开办电影录音系和演员系六年一贯制班》的文件,并抄送中共北京市委文化部、中央教育部和北京市文化局,再一次迫切地表达了关于开设电影录音系的强烈意愿。

1960年6月9日,北京市电影事业管理局签发了《关于开办电影录音系和演员六年一贯制班的批复》文件,对设立录音系的请求表示同意。

1973年9月,文化部艺术教育司将所属的在京艺术院校合并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被改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设置了录音等四个系。

(二)成长期:1977―1989年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院恢复了原来的校名。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终于恢复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等五个系的本科专业招生工作。1978年至1987年,录音系以“电影录音”作为本科专业名称进行招生;1989年开始,“电影录音”专业名称改为“录音艺术”专业至今。

(三)发展期:1990―2008年

1988年,在进行了为期10年的录音艺术本科教学之后,北京电影学院于1988年开始招收电影学电影声音及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四)成熟期:2009―2019年

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收电影学电影声音艺术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2010年,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是首个录音艺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的高等院校。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正式更名为声音学院。

二、当下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设有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和专业的既有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公办院校,也有像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民办院校;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性院校等。

据我们调查研究统计,截至2019年9月,我国大陆地区开设电影声音艺术相关专业的院校数量已达到41所①详见附录内容。,所涉及的专业和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录音艺术、音乐录音、音响工程、音响导演、音乐音响导演、声音设计、声音特效、音乐编辑与制作、数字媒体、音乐技术、扩声工程等。这些高校分布在北京、江苏、湖北、四川、广东、新疆、浙江、河北、陕西、上海、云南、广西、辽宁、天津、山东、山西等省份和地区,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版图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和比重,为我国各个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电影声音艺术人才。

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角度,目前国内开设电影声音艺术相关专业的院校基本涵盖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专业化教育,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为首的高校,除了本科生教育以外,在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上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经过了41年来的教育教学以及科研实践过程,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能够从事电影声音艺术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也创造出了丰硕的学术科研成果。这些专业人才目前已在中国高等院校中的电影声音艺术教学及科研岗位上成为了重要的骨干力量。在此之中,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的姚国强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学术团队尤为引人注目。其指导的学术研究方向涵盖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电影声音艺术史、电影声音美学、电影声音人类学、电影声音艺术教育学等各个专业领域。姚国强教授带领他的博士生以及硕士生,常年奋战在电影声音艺术教学、艺术创作及学术理论研究的前沿。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该团队已建构成立了“中外电影声音研究文库”等学术方阵,团队成员中先后获得了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出版了20余部学术研究著作(含译著)。其中,专著《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入选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得国家精品教材称号,为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教材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姚国强教授在长达40余年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教学及科研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了“电影同期录音三原则” “现代音乐录音工艺制作” “录音师艺术创作”等多种创新性学术理论。这些创新理论的提出对新时期的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建设无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培养声音艺术创作人才、录音技术制作人才具有培训时间短、实践应用意义大等教学特点。[5]此外,姚国强教授带领学术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电影声音理论”建构体系,为中国电影声音的学术理论研究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学术框架和理论平台,具有学科意义上的重要性、建设性和开拓性,为我国电影声音艺术理论的深层次挖掘、高水平实践和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目前,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师资力量无论是从教研人员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显著的提升。近些年,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相关政策资源的倾斜,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提升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国内各院校近年来持续从海内外高校引进高水平教学及科研人员,极大地促进了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外,也有很多院校积极地从电影及音乐行业中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行业经历的专家及学科带头人,为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在学生艺术创作实践和动手能力训练等方面注入了巨大的教学动力,也将行业中最前沿、最实用的思想和观念等带入了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教育领域,为提升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学术水平真正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专业功效。

三、对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

(一)关于电影声音艺术学科专业名称的思考

2011年3月8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一级学科“艺术学”脱离了文学门类,升格为“艺术学”门类,并下设5个一级学科。其中,录音艺术专业代码由050417变更为130308。然而,录音艺术作为专业名称能否代表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全部内涵及外延?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商榷。首先,“录音”是由一个动词“录”和一个名词“音”组成的短语,指的是对声音进行录制或拾取的过程或结果。当强调过程时,其性质为动词,如“我正在录音”;当强调结果时,其性质为名词,如“这是一份谈话录音”。而无论作为动词和名词,“录音”这个短语的信息重点都在于“录”,凸显出“记录”的技术含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我们在电影作品当中听到的声音的来源与若干年前已有了很大不同。例如,除了同期对白录音、后期动效拟音等用传声器和记录载体(主要为数字录音机或数字音频工作站)录制的声音以外,还有一些声音元素,尤其是大自然中原本不存在的声音,如经常在科幻题材电影作品中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或者是为某一部电影作品专门制作的电子音乐等等,目前经常是用电子合成器来采样生成,或是用计算机算法来生成的方式来获取。而这些“无须有”的声音,显然不是“录”出来的,而是制作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录音艺术”作为涵盖电影声音艺术全部内容和概念的专业名称至少是不恰当的、不完整的。

本文认为,若想将当下我国开展的电影声音艺术学科中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及实践汇集成一个专业名称,则可以取“声音艺术”来命名。因为,“声音”是一个纯粹的名词概念,不强调任何动作的属性,不强调声音的来源或获得方式。相比“录音”来讲,具有更普遍性的含义,更适合学科需求的长远发展。

(二)关于录音艺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

录音艺术专业是一个以多学科专业为基础,横跨理工、文学、艺术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应用性极强的新兴专业。[6]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录音艺术(代码:130308)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电影与戏剧等学科领域从事声音艺术创意设计与录音技术制作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而培养要求则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声、电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艺术学、音乐学、电影与戏剧学、声音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电影与戏剧声音艺术创意与录音技术制作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声音艺术创意与录音技术制作等方面的基本应用能力。[7]

本文想指出的是,以多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虽然一方面能够培养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但另一方面却对该专业的整体架构尤其是课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录音艺术专业所涉及的相关近似专业包括但不限于声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音乐学、心理学、电影学等。多学科交叉带来的是知识广度的扩展和知识类别的增加,但同时也可能限制学生对单个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和获取,容易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负面效果。因此,开设录音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首先要认清自己对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科定位,要清晰地知道将来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到底是技术研发还是艺术创作。很显然,结合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开设录音艺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就业方向都是从事艺术创作与技术制作。在这样的一个前提和背景下,有关高校就要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本文认为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和提升非常有限,不仅在学生毕业后毫无用武之地,有时还会降低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教育人士认为,大学基础课程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及科学素养。但结合多年来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来讲,至少在实际应用层面这种提升的程度是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更何况,提升人文及科学素养的方式绝不仅有大学的基础课程。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通过掌握信息技术,常常能够获取到比书本知识更具生动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内容,同样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及科学素养。因此,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伴随的将是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除此以外,还应加强专业课程中与视听艺术课程相关的学习内容。我国早期的电影声音艺术教育沿袭了苏联教育培养模式,即按照电影拍摄制作的部门来设置各类专业。例如导演、编剧、美术、摄影、录音等专业。这种专业划分方式的优势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性极强,但劣势同样十分明显:各专业之间有着很强的专业壁垒,对其他专业知识和内容掌握不够。

而在电影教育大国——美国的电影声音艺术教学体系中,很少会将声音艺术创作或录音技术制作作为一个单独的专业来进行设置,常常是统一设置为电影制作专业。其中,对声音感兴趣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前往电影声音制作机构就业。但在校期间,有关电影专业的所有相关课程都要获得学分才能顺利毕业。

因此,我国的电影声音艺术教育应将苏美两国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艺术考试选拔上来的录音艺术专业本科生,往往有着较强的声音听觉能力、分辨能力以及音乐素养,而对视觉内容的敏感程度则不及对声音的敏感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加强学生对于视听语言、电影作品分析、导演技法、电影剧作等课程的学习,了解视觉传达的原理和技术技巧,建立视听思维方式,认清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如果对于声画关系没有一种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未来的创作实践当中,往往只能根据所给定的画面配上声音,而根本谈不上声音的艺术创作。这一点是尤其需要特别注意的。

(三)关于电影声音艺术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

纵使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已经跟随共和国的成长走过了70年的历程,但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学科相比,电影声音艺术学科仍属于新兴学科。既取得过令人振奋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诸如学科不受重视、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学术研究成果少、学科教材建设亟待提升等问题。根据北京电影学院姚国强教授的科研团队针对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发展现状的调研结果可以得知,有83%的受访者(全部都是工作在电影声音艺术学科一线的高校教职人员),认为电影行业对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认识不充分;77%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87%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理论学术研究未受到电影电视理论界的重视;79%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电影制作行业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电影声音专业技能与学校的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63%的受访者认为“录音艺术专业”应该更名为“声音艺术专业”;79%的受访者认为应当在高校中开设“声音设计”专业或方向。[8]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而作为教育教学最前沿的各高校教育机构,更应该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为学科和专业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计。否则,这些隐患就会制约我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

结语

当前,对于电影声音艺术学科而言,挑战和机遇并存。在过去的2018年,我国内地电影票房已经达到609.76亿元,内地电影市场的年度票房用了一年时间就从500亿时代迈入了600亿,增长率高达9.06%。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790625432781353&wfr=spider&for=pc.2019年暑期档票房更是达到了176.4亿元②http://industry.caijing.com.cn/20190902/4613617.shtml.,再次创造历史新高。以这样的增长速度,我国电影市场有望在短时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电影市场。基于这样的电影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有理由认为,电影声音艺术学科也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近百年来,电影声音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模拟到数字,从环绕声到空间声的历史发展进程。而当下和未来,电影声音会继续朝着以“中国ADSS”和“美国杜比Atmos”为代表的全维声和全景声等空间声体系,从“集体影院观影模式”到以“虚影”(虚拟现实VR)音频为代表的“个人独立观影模式”快速迈进。而“虚影”技术显然可以称得上是视听产业的又一次工业革命。因为,基于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来展现的“数字蜃景”(Digital Fata Morgana)下的“虚影”(Imaginary Shadow)声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将更有利于大众对未来视听世界的新内容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9]

新时代的到来给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领域增添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来挑战。理论不是一天就能建构出来的,电影声音艺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经过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日臻完善。在此,本文谨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向为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做出过贡献的教师、学者、艺术创作和技术制作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并由衷地期待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在未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好、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表1 部分国内已建立相关声音学科(本科录音专业:130308)的院校名录①数据来源:从各高校的官网介绍及招生简章得来,2019年8月18日统计,以国家教育部的正式文件为准。本表仅供参考。

续表1 部分国内已建立相关声音学科(本科录音专业:130308)的院校名录

猜你喜欢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北京电影学院艺考有考生称“被交卷”
“超学科”来啦
Colorful Seasons多彩四季
A New Term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解构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