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的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培养探究
2019-12-26张晨晨
张晨晨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了解浙江省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运动队训练、比赛、管理等情况,对目前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对体育服务人才的需求进行考查。在了解目前体育类行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与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体育类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研究体育类院校如何改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拓展体育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以及如何培养体育人才和社会接轨。
【关键词】需求 残疾人 体育服务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高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基于需求的浙江省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培养研究》(FG2017214)成果。
【中图分类号】G8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220-02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浙江省的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赛场上成绩瞩目。浙江省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担着运动队选拔、管理、训练、康复等各个环节的主要工作。但是目前残疾人体育事业领域的人才仍较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作为一名体育类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访学者本人多年来教授高职及运动员学生英语课程,同时先后担任社会体育专业和竞技体育专业学生的班主任。日常工作除了课堂授课以外,更是深入到学生们的生活、训练、就业等各个环节中去。通过对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的访问调研,能够深入了解我省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了解体育类服务管理岗位设置情况,以及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满意程度与需求状况,从而有助于学校动态地评估、监控教学及管理情况,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并做到从高职体育院校的具体实际出发,以体育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素质,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协调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浙江省残疾人体训中心的训练、比赛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我省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在训练、康复、教育、医学、管理等领域对体育服务人才的需求。运用逻辑分析法分析残疾人事业及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力求从政策的视角审视社会对残疾人体育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访谈省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的专家,请其分析该中心潜在的就业领域;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访谈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人事等部门负责人,了解目前学院对体育服务人才的校内培养和校外资质培训两个体系开展现状。
3.结果分析
3.1 我省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我省的残疾人体育事业来说,残疾人竞技体育成绩斐然。中心承担田径、游泳、篮球等各个运动队的日常训练任务,以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安排,通过竞赛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残疾人运动员的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在国内外各类残疾人运动会上不断取得成绩的突破。目前省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建立了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培养、训练机制,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均取得骄人战绩。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绩有:2014年仁川亚残运会,残疾人运动健儿获得8金6银的好成绩;2015年第九届全国残运会,运动员斩获47金、29银、20铜;2016年第15届里约残奥会,我省健儿夺得4金6银5铜;2017年第23届夏季听障奥运会,运动员再次取得3金、5银的好成绩。
我省残疾人竞技体育成绩在近年来不断进步,但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却相对落后。通过对中心的调研可以发现,从事专业管理运动队的人才缺失;教练员团队以退休返聘教练为主;康复、理疗专业人员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总体上说,我省残疾人体育专业服务型人才需求庞大,主要包括残联工作人员、体育健身活动指导员、教练员、竞赛组织、管理等高级人才等。我国在残疾人体育工作“十五”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健全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分级人员等级认证制度,积极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国际组织的技术培训,培养具有国际组织认证资格的裁判员和分级人员等。这是保障残疾人运动竞赛成功举办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需要加速形成一套符合残疾人運动竞赛特点的组织管理体系,归纳总结残疾人竞赛管理和服务的规律,完善与发展残疾人运动竞赛管理的理论,为成功举办残奥会、特奥会等赛事提供知识储备和服务。
3.2残疾人体育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通过深入中心各运动队,熟悉该中心教练、助教、队医等相关岗位(工种)职责、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笔者对目前各类岗位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残疾人体育领域的人才仍较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各个运动队教练以退休返聘教练员组成。虽然这些教练员经验丰富、责任感强,但年龄过大、精力不足等原因也显而易见。目前急需新生力量的补充。
其次,中心对精通业务、高素质的裁判、分级人员有较大需求。目前残疾人体育项目的裁判员基本由正常人项目裁判员兼任;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分级的人员普遍缺少对残疾运动员生理、心理知识及运动医学分级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再次,中心在理疗、保健、康复等岗位对专业人才需求很大。中心的运动员人数不固定、流动性大,除了每日正常的训练之外,运动员还有进行理疗和康复的需求,这就需要大量的保健康复专业人才。
3.3 体育类高职院校对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的培养
我国在残疾人体育工作“十五”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健全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分级人员等级认证制度,积极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国际组织的技术培训,培养具有国际组织认证资格的裁判员和分级人员等。这是保障残疾人运动竞赛成功举办的人力资源基础。可见,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人才,两者实现了供求的统一。
体育类高职院校教学特征鲜明。以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运营与管理等各个专业各具特色,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项技能和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尤其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在培养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方面具有最大的优势。该专业开展得较晚,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可以更好地为残疾人体育事业服务,满足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3.1 优化专业设置
作为体育类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优势,在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开设助残服务类课程,培养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可根据残疾人体育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增加康复、运动处方或运动训练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与中心建立合作平台,调动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服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3.3.2完善教学体系
体育类院校应该改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体育类专业人才和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协同发展。从而在中心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和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为专业体育类岗位工作的机会。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培养合格的从事体育运动科学方面的教学、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上,以塑造合格的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为中心来设计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尽量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此外,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具备根据残疾人特点调试体育健身器材的能力,使学生能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服务。
3.3.3 促进资格认定
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是指通过残疾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后,具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健身指导、开展相关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吸引、组织、指导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体育活动,专门为残疾人提供体育健身咨询、健身指导和活动组织的志愿服务人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在各类体育社会指导员的资格认定上有较大优势;学校应整合优势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资格认定,从而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为残疾人体育服务提供支持。
3.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残疾人体育服务专业人才,学院应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引进或聘请体育行业第一线从事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人员到学院在教,承担学生实践课程的培训和指导工作。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由体育行业、国家劳动部门、卫生部门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课程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总结
本文通过對浙江省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体育类院校如何改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体育类专业人才和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协同发展。
作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基层需求,走进基层、服务基层。在全面理解现状的基础上,解决各方存在的顾虑,体育类专业人才可以成为发展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支持的主力军。体育类高职院校应该做到从院校的具体实际出发,以体育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素质,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健、李爱春.“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体育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浙江体育科学》2011年9月第33卷第五期
[2]陈玲.“探析医体结合模式培养保健康复人才的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3期
[3]陈曙星.“浙江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科教导刊》2015年8月(中)